“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可没有几人可以坦然面对这种结束,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太多牵挂的人。
放寒假以前,林徽因和梁思成接到了家里发来的电报:父亲梁启超病重。于是两人匆忙赶回北平。下车之后直奔协和医院。当时梁启超在协和医院二楼住了近一个星期,林徽因和梁思成看到病**的父亲被病痛折磨后的沧桑和枯瘦之后,内心之中也是无比的悲伤。
梁启超想要和自己的儿子儿媳说说话,无奈喉中痰壅,根本说不出话来。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还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大度,都是普通人无法做到的。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和太多的人有情感纠葛,很难做到不悲不喜,不骄不躁。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先驱,也是这个大家族的掌舵者,他在儿女们的心目中是个屹立不倒的英雄,也是儿女们成长路上披荆斩棘的开拓者。梁思成和林徽因始终不敢相信父亲的病情竟然严重到如此地步。
父亲的主治医师杨继石和美国医生柏仑来告诉两人,梁启超的病已经是不可能挽回了。刚住院的时候由于咳嗽厉害,怀疑是肺病,拍X光片之后,发现肺部并未有异常,血液化验的结果发现大量“末奶利菌”,这是一种世界罕见病症,当时只在欧美发现三例,梁启超是第四例,只有碘酒可以灭除此菌,但是此时的梁启超已是病体残躯,不宜多用此药,只好通过强心剂勉强维持生命。
其实从1926年梁启超接受肾脏切除手术之后,出血情况就一直没有好转,他知道这样下去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开始终日为几个孩子谋求以后的道路奔波,甚至还每天按时去处理政务,繁重的负担最终压垮了他的身体,他瘫卧在病**,平静地接受着生命最后时刻即将到来的现实。
梁思成开始咨询父亲的主治大夫,希望他能竭尽全力挽救父亲的生命,可主治医师却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一般,梁思成的身躯瞬间有些瘫软,身旁的林徽因赶紧扶住他。他这才回忆起来,其实自己在欧洲旅行的时候,父亲经常说自己的身体逐渐好转,可他依然有一大段时间没给他们回信。回国后,父亲常常卧病在床,面色苍白,没有一点儿血色。这一切都被他忽视了,如今回想起来却是悔之晚矣。这个令他最敬爱也最爱他的父亲即将永远地离开他了。梁思成忍不住失声痛哭,一旁的林徽因也忍不住地抽泣着,虽然梁启超和她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但自己的这位公公对自己的爱丝毫不比生父少。
徐志摩也专程从上海赶了过来,可他却只能隔着门缝看望自己的恩师,看到老师病骨支离的模样,泪水忍不住涌了出来,林徽因说:“父亲平常做学问太苦了,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体,病到这个程度,还在赶写《辛稼轩年谱》。”
让大家稍感宽慰的是,经过一段时期中药治疗之后,梁启超的病情开始好转。作为一代思想家,他思想豁达,早已看淡生死。他邀请了徐志摩和金岳霖等朋友到东兴楼饭庄小聚,之后一起到金岳霖家中看望他的母亲。
1月17日,正当大家悬着的心稍稍放松下来的时候,却传来了梁启超病危的通知,在场的每个人都悲痛欲绝。第二天,梁启超陷入昏厥。当天《京报》《北平日报》《大公报》上都报道了梁启超病重的消息。除了家人,很多学者和民众也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甚至纷纷前往医院探望,可是众人的热切并未留住他,1月19日下午2点15分,梁启超与世长辞,家人对外发布讣告:家主梁总长任公于一月十九日未时病终协和医院,几日移入广惠寺,二十一日接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直都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很多人都会说“等我长大了”“等我有钱了”“等我有时间了”……可是年迈的父母等得起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此刻的梁思成内心之中尽是悔恨,如果自己可以早点儿回到父亲身边,如果能多在父亲身边待些时日,大概就能发现他不断蔓延的病情,只可惜,一切都晚了……
20日下午3时大殓,到场者除了家属之外,还有胡汝麟、王敬芳、刘崇佑、蹇念益等数十人。接三后,又给梁启超举行了佛教葬礼,仪式之中,有新式也有旧式,灵柩送至西山卧佛寺西东沟村和李夫人合葬,墓碑是梁思成、林徽因亲自设计,高2.8米,宽1.7米,碑形似榫,古朴庄重,不事修饰,下面镌刻着:“先考任公政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个大字。梁思成和林徽因从未想到过,自己毕业后的首件作品竟然是给父亲设计的这座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