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本无归,再返校园“补课”(1 / 1)

周鸿祎的研究生导师曾公开表示:周鸿祎是一个怪胎!

不同于他人的处事风格,总是以充满挑衅的姿态示人,且不惧与任何人的博弈,这样的人一旦进入到商海里,要么赢得彻底,要么输得彻底。老师很中肯地评价了周鸿祎,也同样为他的人生规划出了具有天壤之别的颠覆性轨迹。

周鸿祎又一次重温了《硅谷热》里的创业故事,到了研究生阶段,学业对他已不那么重要了,《硅谷热》里就有很多辍学创业的典故,他们一生所走的轨迹也很不错。

逃课、请人代写作业,不知道的人可能会认为周鸿祎还没有走出第一次创业失败的阴霾,整日里花天酒地挥霍时光呢。其实,周鸿祎是发现了新目标,决定大干特干一回。

在西安交大,有一家省科技厅、市科技局认证的高新技术IT企业——西安山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西安交大综合实力的象征,专业致力于大型行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和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1994年,山脉公司研发出一款平面创意系统,后来经周鸿祎的验证,这个广为好评的平面创意系统就是中国版本的CorelDraw和Photoshop。对于当时中国并没有崛起的、还大多处于裁剪、手绘阶段的广告行业来讲,山脉推出的平面创意系统是供不应求、炙手可热的好东西,加之有效的宣传,这款平面软件具有大好的营利前景。

在周鸿祎的价值观里,机遇出现了就一定要有所行动。有过一次创业经历的周鸿祎,对这二次创业信心倍增,他知道公司不可能靠他一个人创办起来,需要集多人的力量。他叫来了王航、冀凯、石晓红三名同学,四人在西安创办起来“信心”公司。乍一听,这不怎么像公司的名称,显然是没有资金、没有背景,只有满满信心的几个孩子在“过家家”。

四个没有走出校园的学生,凭借着一股韧劲儿和超强的专业技能创办起来的公司,很轻松就破译了山脉的资源编辑器。老周又从高他一届的李钊手里花3000元买下了他破译出来的山脉字库,于是,二次创业的公司也有模有样地创办起来了。

山脉自然不是吃素的,周鸿祎他们大张旗鼓地“复制”,很快引起了山脉的注意,他们在西安很快就混不下去了。这时的周鸿祎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品尝到了创业的快感,收手不干是不可能的,西安又是山脉的市场,故此寻求下一个市场成为此时此刻“信心”的首要任务。

很快,大家一致选择去河南郑州打拼,郑州是王航、冀凯的老家,也是周鸿祎生活了近20年的城市。在他们看来,郑州是熟悉的城市,最主要的是有很大的市场等他们运作。

找到根据地后,“信心”摇身一变成了郑州信息软件公司,公司唯一的经营项目就是平面软件系统。很多时候,成功可以效仿但却不能复制。山脉在西安是成功的,虽然它几乎都是将别的公司模式和产品照扒下来,但毕竟在那个软件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时代,这样的模仿有一定的价值,此外,的确备受追捧。不是有那样一句话吗,“第一个模仿的人是人才,第二个再去模仿的人就是蠢材”。

即便到了郑州,周鸿祎一伙人也是全部照搬山脉的整套路子,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任何创新,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复制。天高皇帝远的,山脉总不至于追去郑州将他们赶尽杀绝。

周鸿祎的公司经营得一点都不顺利,几个人都没有多少市场营销的经验,怎与山脉相提并论?山脉集聚了西安交大的人才技术,更是在省市政府的关照之下应运而生的。几个毛孩子能破译得了山脉的各种数据,充其量说他们是人才,技术性很高的人才。一个公司需要完整的运营,技术人才只是其中核心的一部分,而真正将产品推销出去获得利润的是销售部门。

至于销售,周鸿祎和他的合伙人都不擅长,甚至都未曾经历过相关培训和学习,在推销产品过程中就遇到了极大的难题,无论怎么花言巧语都不能打动客户心理。久而久之,一群摸不着头脑的学生开始出现内讧,公司也就做不下去了。

外围打不开市场,内部又出现各种矛盾,郑州信息软件公司在备受几个合作人期许的状态下,刚刚开始就走向了衰亡。郑州的市场的确很大,甚至都没有竞争对手参与瓜分市场,多年以后,尤其周鸿祎在经历过大战、小战、口水战、多轮战役之后,他总结出了这样的定律:市场再大,一个人掌控也是很难的;我们都不怕有竞争,因为有竞争才有生存,再大的蛋糕也只有竞争者们共享才会美味;很久以前灭绝的恐龙,恐怕就最具代表性地告诉我们,没有竞争的结果就是死亡。

周鸿祎第二次创业再次以失败而告终,临散伙时,昔日里为了共同理想而努力的伙伴开始对仅存的“资产”——电脑,抢夺瓜分。电脑,除了周鸿祎之外,对别人一点意义都没有,他们不会弄也不会卖掉,只是在那样的悲惨结局面前,抓住自认为可以救命的稻草罢了。

合伙人都走了,只剩下周鸿祎及最后抢回来的电脑,失败已是事实,但他觉得还没到最后放弃的时候,他不想自己二次创业就这么轻易完结。这时,周鸿祎得到了一笔还算可观的“天使投资”,这也是他第一次接受除自己和合伙人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的资金援助,这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在苟延残喘之际,沐浴到阳光、吮吸到空气是多么畅快淋漓。

这是一个跟周鸿祎年龄相仿的广告公司人士,他出资几万元并为周鸿祎提供一个办公室,周鸿祎像对待恩人一样对待他的新合作者。此时的周鸿祎,何尝不是在拼命地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这个在危难时候帮了周鸿祎一把的广告人比他精明得多,跟同学们比,周鸿祎算是半个社会人,创业虽然失败了,但至少有过社会经历,可在真正的社会人面前,老周就显得稚嫩太多了。

那人将周鸿祎“请”去了办公室,等于将一个“超级无敌计算机人才”软禁于此,周鸿祎除了拼命研发、创意之外别无选择,而产品究竟通过什么途径进行销售、是否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周鸿祎一概不知。

几个月之后,周鸿祎彻底放弃了他的平面软件系统,与之前合作的同学们一样再次返回校园。如果没有这两次折腾,周鸿祎完全可以实现本硕博连读,这在当时的中国高校,是几乎全部学生梦寐以求的。可周鸿祎已经没有这样的心思了,他只要踏踏实实地写论文,顺利完成硕士毕业就好,剩下的就是尽快将创业失败的“饥荒”还清。

两次创业都失败了,周鸿祎认识到,自己的短板不仅仅是营销意识薄弱,同样作为经理人,他连最基本的管理都很难掌控,他除了会点技术性工作,似乎什么都不擅长。也许此时的他开始后悔了,想想若是在校园时多读一些有用的书籍,少逃课多学知识,眼下也就不至于如此了。

对于学习和读书,周鸿祎已经非常不错了,毕竟保送到保研甚至差一点保博,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他能在失败中总结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至少证明已经从失败中学到了更多,若他一开始就很成功,是不是就没有现在我们认识的老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