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军营之后,王健林并没有立即一头扎进当时逐渐流行的“下海”创业浪潮,他根据自己在部队中所积累的政府关系和自身强项,审时度势,选择进入体制内。
王健林在部队的表现都一一被记录在档案里,如此优秀的军人,在体制内也一样会被重用,鉴于此,他成了大连市西岗区政府的办公室主任。
走上仕途的王健林,身上依旧带着参军时期的印记,他严于律己,按时高效地完成分配给他的工作任务。在很多战友看来,王健林主动响应“百万裁军”号召的转业行为,可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殊不知,万事利弊相对,自他上班第一天开始,一个问题就像一只拦路虎—般拦在了他面前。
大连是海滨城市,西岗区政府的办公环境也很好,王健林上班的第一天,还没来得及熟悉一下整个区政府的环境,认识一下主要领导,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这时他发现,很多同事都到外面去吃饭,他有些奇怪,问身边的一位同事,大家缘何不去食堂吃饭?他得到的回答是:政府没有食堂。
难不成,地方政府困难到如此地步?通过进一步询问身边的同事,王健林得知,其实并不是区政府不想建食堂——建食堂容易,可通不了煤气。怎么通不了煤气呢?只要和液化气站协商一下不就可以解决吗?王健林的脑子里的问号越来越多。随着进一步了解,许多问题的答案更是模糊不清,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通不了气。王健林把这事放在了心上。
不久,王健林到区政府的老同事那里了解情况,终于解开了谜题。原来,区政府迟迟通不了煤气,是因为区政府的有关部门根本就没有办使用煤气的手续,即在用煤气方面,区政府是一个没有户口的“黑户”。
王健林并不觉得这是多么难办的事,只要符合液化站的相关规定,手续齐全,哪里会搞不定这件事?一番周折,他联系到市里负责安装煤气的总工程师,把问题反映给他。不曾想,那位工程师一听说“西岗区政府”,不禁连连摆手,不再理会王健林。吃了几次闭门羹,王健林心里犯嘀咕:为什么这个总工程师会这样?
一时间没了下文,王健林仍不死心。一有时间,他就会往那位工程师所在的单位跑,哪怕是见了面对方扭身就走,他也毫不动怒。他想的是,无论如何也要把煤气的事情解决。而后,几经周折,王健林在这位工程师所在单位的传达室人员那里,打听到了他家的地址。
这天,王健林到这位工程师的家里拜访。工程师一见是王健林,“砰”地一声就关上了门。王健林也不生气,此后几次三番厚着脸皮去拜访,这位工程师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在王健林又一次上门拜访时,工程师终于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区政府刚刚建成时,相关的办事人员找了这位工程师商谈安装煤气的事,恰逢这位工程师当时手上正忙着其他事,或许态度上有点怠慢了对方,没想到对方当即发怒,讲话十分难听。由此,这位工程师心里压着一股火,后来,双方曾再次就此事见面商谈,可每每想起上次的不愉快,两个人就又针尖对麦芒。如此一来,彼此的“宿怨”就结下了。
再往后,也有其他西岗区政府的人员来就此事与工程师洽谈,可双方扯来扯去,对方的态度一直让这位工程师恼火,于是他一气之下,此后只要一听说是西岗区政府的人找他,干脆避而不见。
话是开心锁,工程师把心里的委屈都倒了出来,西岗区政府迟迟办不下来的使用煤气的手续,也就在王健林手里很快有着落了。从时间上来看,从王健林开始与那位总工程师联络并吃了闭门羹算起,到后来西岗区政府通上煤气,前后不过一个月时间,这件事在西岗区政府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王健林解决了一个整个西岗区政府3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这不得不让周围人对他刮目相看。然而,当王健林将事情的经过讲给一些同事时,他们却都不太相信。
不管同事相信与否,西岗区政府自王健林来后不久便拥有了自己的食堂,这是事实。如此,同事们再也不用到外面去吃饭了。不仅如此,王健林又“重操旧业”,做起了另一项以前在部队时曾做过的工作——亲自负责区政府食堂的采购。
他利用自己在部队时对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掌握,首先对采购进行成本控制,在有效控制成本后,他将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改善同事们的伙食上,此举赢得了同事们的普遍认同。这也是在他走出部队之后,第一次展露自己的经济管理能力。比如,他努力为区政府的同事们争取到了当时极为紧缺的平价鱼指标。
有了王健林,西岗区政府的工作人员花一样的钱,却吃到了更好的饭菜。这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他们中间很多人在与自己的朋友或亲戚来往交流中,当谈起单位的伙食时,都会引起一声声惊叹:西岗区政府到底有多少钱,怎么舍得让员工吃这么好的东西?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整个大连市的区级政府都知道西岗区政府是花钱少却吃得最好的区级政府。
1988年,当了两年西岗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王健林,已经熟悉了体制的工作流程,并和各方面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王健林脑子活,有想法,在思考人生规划时,觉得眼下的自己或许可以走出机关,投入“下海”的大潮中。就在他有此想法时,机会悄然而至。
在很多人看来,转业到西岗区政府后的王健林通过“食堂事件”成了区政府的红人,可谓前途无量,但谁也没有想到,他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突出之际,却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都一头雾水的决定:放弃办公室主任的“肥差”,去做“三产”的一名经理。
那时,王健林的工作单位是区政府,他在外人眼里是一个端着“铁饭碗”的人,可是这样一个吃着“皇粮”的人却主动请缨去做“三产”的负责人。由于体制的问题,当时“三产”的工作人员,实际上多数都不是国家编制内的“正式工”,即使是正式工,其待遇也远远不及区政府里的工作人员,所以王健林此举无疑是放着“龙椅”不坐偏要去睡凉炕。
外人有外人的看法,王健林有自己的打算。多年部队的经历,已经让他习惯了面对困难,在机关办公室里坐着,过着安稳的“小日子”反而让他觉得浑身不自在。
恰恰在这时,出了一件令西岗区领导十分头痛的事——西岗区政府下属的住宅开发公司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当时社会上根本没有做生意这个概念,所以尽管为了使这家公司发展下去,西岗区政府曾多次更换了住宅公司的经理,可非但没有获得什么显著效果,反而因公司管理层不断变更,使得这家公司宛若一只在风雨飘摇中的小船,负债数百万元,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数百万元,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段时期,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一个区级住宅开发公司负债如此之多,可想而知公司已经糟糕到了何种程度,甚至可以说,它距破产仅一步之遥了。不过,由于公司是西岗区政府成立的,倘若真的让其破产,必定会留下后遗症。左右权衡之下,西岗区政府被迫无奈,只得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贤。
在那个年代,社会上并非没有人才,只不过一听说是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大有“谈虎色变”之状。而熟知内情的人更是对其敬而远之,连问都懒得问,所以区政府的招贤广告打出去许久,都无人问津。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谁也没有想到,一只“金凤凰”栖息于此。这一次,王健林一如当初面对军委“百万裁军”的命令一样,毛遂自荐,要求出任住宅开发公司的经理。
那么,为了挽救这个濒临倒闭的公司,王健林究竟会有怎样的举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