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当兵经历的人都知道,部队的生活虽然相对单调甚至枯燥,但是作为职业军人,他们把自己最美丽的青春奉献给部队的同时,也无形之中对部队产生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无疑,王健林也有这种感情。
因此,当“百万大裁军”的命令下达之后,王健林所在的部队炸开了锅,这种裁军与平常的退伍转业还不同——退伍或转业的军人都会提前知道,有心理准备,但裁军的命令却来得十分突然,并且裁军是各军区根据自身的整体情况而决定进行的,这也就意味着,谁都有可能被裁。
突然间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脱下军装了,战士们的心情都很沉重,王健林也一样——他是带着梦想来到部队的,通过一直以来的努力,自己的梦想在部队里一点点得以实现,可正当铆足劲向梦想之巅迈进时,却宛若一脚踩空一般,从云端跌落。
王健林这样问自己:真的不穿军装了,我能做什么呢?这样的困惑对15岁就来到部队的他而言,是个挺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没过多久,他便想明白了这个问题——父亲不就转业了嘛,并且转业后在新工作岗位上也一样做得很好。
话虽如此,如果真的就这样离开了部队,王健林还是有遗憾的。他已经习惯了部队的工作环境,一旦离开,心里空空的。
这是人的一种惯常思维,事后王健林才明白这一点,但当时他却埋下了头,利用所有的时间去学习。那时,时间对他而言,突然之间因“百万大裁军”而变得更加弥足珍贵。如此一来,在大多数战友都“惶惶不可终日”时,王健林却表现得十分淡定,这使得他的工作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做得更好了。
这一切,自然都被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加之王健林平时的表现,站在军区首长的角度来看,他根本不会被列入此次裁军的名单。王健林也多多少少得知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小道消息,但他并未因此吃下定心丸,反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反思。
王健林想了很多,也比别人想得更长远,他想搞清楚国家此次做出“百万大裁军”的真正目的。他知道,国家正准备大力发展经济,但是力气不足。对于国家而言,消耗最大的部门自然是军队,军队是国家安定的保证,可和平时期的军队要做到精而不追求量——国家把大笔的开支都用在了军队身上,自然就无力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了。而一个国家若是无法实现繁荣富强,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也就都难以实现自我的“小理想”。
有了这深层次的思考,王健林果决地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申请转业!
一个老兵主动作出告别部队的决定,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王健林的这一决定却做得极为果决。
当时,不少领导曾在私下里做过他的工作,王健林经过认真思考后,依然没有改变这一决定。他在那一刻明白了,自己之所以会冒出转业的念头,一来是从国家的大局出发,再就是他相信,即使转业到地方工作,也一样可以做好。
实际上,王健林离开军营之时,外面的世界也确实不一样了。改革开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政府转变思想,提出“经济建设是大局”,计划经济逐步朝着市场经济的大势转变。这一切,甚至连街道的买菜阿姨都晓得。
17年的军旅生涯,似乎曾让王健林与外面的改革浪潮脱轨,就在他转业的一两年前,后来同属于第一阵营的知名企业家们,多已离开军营开始创业。柳传志已经出任联想集团总裁,任志强决定进驻国企华远公司,王石建立了万科集团的前身,而张瑞敏也拿起锤子一口气砸毁了76台有缺陷的海尔冰箱。
幸好,改革的时光并没有让王健林等太久。1986年,王健林和陆军学院的一些战士转业,成为陆军学院较早一批离开军队走向社会的军人。不过,他的多数战友没有他那么高的觉悟,都抱着军官身份不放,甚至对于外面的花花世界有些“恐惧”。
转业后的王健林,曾和过去的战友们组织了几次聚会。1995年之后,王健林的事业如火如荼,他也就再没时间搞聚会了。
王健林毅然地脱下了自己穿了17年的军装,虽然铁打的营盘没能留住优秀的王健林,但17年的军旅生涯却给予了他太多,比如强健的体魄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坚强的性格和正直的品质,不怕困难勇于学习的精神和因此获得的渊博知识,以及果敢的处事能力,这些对于王健林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甚至可以说,这些是他日后成就万达辉煌的有力保障。
王健林脱下军装后所走的路并不平坦,但他血管里流淌的军人血液却时时激励着他,让他一步步打造出了自己的地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