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牛刀(1 / 1)

对于王健林的举动,不仅他身边的很多朋友和同事颇为不解,就连西岗区政府的领导也格外诧异,并有喜忧参半之态。

他们喜的是,王健林自来到西岗区政府后一直表现突出,也是区政府“内定”的后备力量,由他出面收拾住宅开发公司的烂摊子,没准会像建食堂一样搞出新名堂。同时,王健林挺身而出,也缓和了政府方面的尴尬。

而政府领导们忧的是,如果让王健林去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万一他像其他人一样“兴冲冲而去,灰头土脸而归”的话,那么对他未来的前途必然产生不良影响,且他这一走,内部就少了一个好帮手。到底该如何是好呢?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区政府领导们权衡再三,又与王健林谈过几次话,最终做出决定,任命王健林为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的经理。

走马上任之后,王健林感觉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部队,那股对陌生领域探究的渴望再次回到了他身上。很快,他改变了在很多人看来“外行管内行”的不良局面,利用在部队学习到的管理经验,对公司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十足的精神改变着公司的整体势气。

溯及王健林接受烂摊子的原由,不外乎三点。第一,他不习惯于做那种过于安逸的工作;第二,他要通过没人敢接手的“烫手山芋”证明自己的能力;第三,相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有甜头”。

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成立不久,老板便因经济问题被查,公司负债累累,业务停滞。无奈之下,区政府放出狠话,谁接手此公司,还完贷款,此公司就是谁的!毫无疑问,这个**对于正要“下海”一试身手的王健林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

这是王健林第一次进入企业性质的单位,但在部队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在区政府办公室做主任的经历,让他对管理有了自己的一套准则。在他看来,要想将这个连年亏损的公司搞好,首先就要严肃制度,制度在军人出身的王健林心里,有着不可抗拒的影响力。

而在部队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更让他清楚地知道,企业之所以出现大亏损,固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关键点在于上几任经理的不善经营,有财务经验和管理食堂经历的他十分明白一点:只要制度一松,就像在河堤上开了一个口子,今天流出去一点水,明天再流出去一点水,时间一久,河里的水自然就没了。

尽管王健林十分注重制度,但就像为区政府“通煤气”时一样,他更为看重的是人的思想意识,只有让住宅开发公司的员工从原有的惯常思维里走出来,才能彻底改变公司的现状。

改变现实,首先要从改变思想开始。王健林要改变公司的现状,他自己的想法、做法也得改变。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健林也不例外,他大刀阔斧地在公司内部进行改革,认真研究公司不合理的管理规定,一旦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条文,立即修改,甚至将其废除。他改革手段之强硬、迅猛,便是来自于骨子里那种铁血精神的军人作风。

王健林以前从未接触过房地产方面的知识,当时他对这个行业十分陌生,所以在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时稍显吃力。尽管如此,他所制定的管理规定日后都被证明是毫无偏差的。

过程是曲折的,结果是美好的,在王健林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处于垂死边缘的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渐渐焕发出了一丝生机。

在这一年,王健林带领所有员工将“坐商”改为“行商”,摒弃了公司内“等、靠”开发指标的惯性思维。不要小看这一改革,它对于一个公司的发展十分重要——倘若一家公司总是靠某些后台来等指标,其必然慢慢失去活力,更不要提发展了。

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之所以负债累累,欠了百万巨债,正是由于该公司处于西岗区政府的庇护下,不思进取,更依靠着西岗区政府所给的指标,完全不开动脑筋思考企业发展策略,这样的公司,焉能不死?

带着新思路,王健林积极让员工树立“开动脑筋”“先开后发”“主动出击”“跳出思维的框框”等工作作风,从而使得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从“一潭死水”中走了出来,开始以新面目重生。

而就在接手公司的这一年,王健林接下了南山住宅的开发项目。做此项目时,他的改革方案在其中充分地发挥了作用。

此前,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在做一个项目时,由于员工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导致工程延期,工程质量也差强人意,从而使很多人对该公司产生了不满情绪。

经过王健林的改革,加之接手南山住宅后表现不俗,不少人对该公司的印象大变,同时,他们也开始认可王健林的能力。当然,作为委派王健林来担任该公司经理的区政府领导,对他从上任之初到接新项目的表现,亦是交口称赞。

只是,王健林毕竟是房地产行业的“门外汉”,虽然他带领员工在南山项目中颇有收益,算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可与公司所欠的债款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为了尽快让公司咸鱼翻身,不久,王健林又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接手了很多同行前辈看不上眼,或者说没胆量去碰的项目——旧城改造。

当时,在大连市政府的南面,有一个颇受诟病的旧“棚屋区”,那里基本上都是民国时期建造的日本式房屋,房子没有装暖气,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则非常闷热,居住在其中的居民苦不堪言,但受制于有限的收入,也只能无奈忍受,艰难生存。在东北,这种房屋普遍适用于低收入人群居住,被当地人称为“贫民窟”。

大连市政府领导对这个“贫民窟”十分头疼,要求区政府尽快进行改造。此前,政府曾联系过三家房地产公司,试图说服他们帮忙将这个区域改造成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棚户屋”,但是考虑到成本和收益问题,三家公司都不愿意接手。

恰在此时,王健林为公司“配额”问题找到了大连市政府的领导。这位领导对王健林的能力比较认可,更看好他的为人,心想何不把这个令人头疼的“棚屋区”交给他来做呢?于是,这位领导对王健林说:“这里有一个‘棚屋区’,你有能力就接手开发。”以为接到“大买卖”的王健林很快去了现场,可在看到“棚屋区”的破败后,他也不禁犹豫起来。

事实上,王健林在拿这个项目时,心里也在打鼓,他没有多少信心能在这个项目中获得利润。但是,当时的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发展下去,那时开发任何项目都需要配额,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口碑不佳、能力不足,哪里能得到配额呢?眼下,似乎只有接手旧城改造这个项目,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也算是得到配额。鉴于这种现实,王健林只好硬着头皮接了该项目。

回到家后,王健林仔细地思考改造“棚屋区”的可行性,他拿出计算器核算改造“棚屋区”的成本,得出来一个让人纠结的数字:每平方米1200元,此价格可称之为大连市的最高房价了。而且,那时“棚屋区”改造有这样一个政策,即如果人均面积未达35平方米的,房地产公司要补齐。在这个“棚屋区”居住的大多是低收入人群,所以绝大多数人的居住面积都没有达到标准,这就意味着,倘若房地产公司接手这个“棚屋区”改造项目,就必须为这些人倒贴一些面积,这也正是没人愿意啃这块骨头的根本原因。

拆迁回迁问题复杂、成本高,加之牵扯到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都堆在王健林面前,也让他稍显不知所措。

当时,很多同行都取笑王健林,说他以为自己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在南山项目中有了一点小成就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区政府领导也因此为王健林捏着一把冷汗,他们不知道王健林是否还能如以往一样,再次给他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