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赠别(其二)(1 / 1)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杜 牧

赠别(其二)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世间所有的相聚终究会变为离别,今天的我们必须说再见。心里忍不住涌起难言的痛,却依然要强颜欢笑装着不在意,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舍不得你走,却不得不独自咽下这杯离别的酒。缘分,让我们曾经相遇、相知又相爱,这份情我会永远记在心里。无论我走到哪里,你是我心底永恒的故事。

如花似梦,他和她短暂的相逢。他本是漂泊在这个繁华都市的一个过客,而她也只是一个青楼中的女子。可是,命运却让他们相遇。相爱的日子,所有的缠绵细语都在心里。如今,却不得不面对离别。

这一首《赠别》是杜牧在离开扬州时为青楼里的一位歌女所写。

杜牧,晚唐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因晚年常居于长安南部的樊川别墅,又称“杜樊川”。又因写过《紫薇花》,人称“杜紫薇”。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杜家虽是高级官宦家庭,却也是文化气息很浓的家庭。杜牧的祖父杜佑是唐朝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他一生勤勉为政,好学,并著有历史著作《通典》。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在朝为官,官至驾部员外郎,但英年早逝。

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23岁时写了《阿房宫赋》。唐文宗大和二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授弘文馆校书郎,做过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并做过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务,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为区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以七绝见长,在晚唐诗坛上首屈一指,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诗歌作品雄姿英发,忧国忧民,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有的小诗忧伤中略显凄婉却又不失旷达与豪放,如《九日齐山登高》,“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还有含蓄精练写景的诗作《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小杜生活在官宦书香世家,前辈的传统对他影响颇深,他才华出众,尤其以政治才华见长。他受祖父的影响,关心国家的治乱得失,他以天下为己任,喜欢论兵议政,政治思想进步。

可他生不逢时,他生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早已一去不复返,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每每不得志,在他中进士后的十年间,他一直在幕府中沉沦,直到人到中年四十岁时才做了个小小的州官。

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又没有实现他理想的舞台,所以他很多时候是懈怠沉沦的,心灰意冷的。这些愁思无以排解,他隔三岔五徜徉在青楼。虽然还没有沉沦到花天酒地的地步,可也算得上是夜夜笙歌。这期间他有著名诗作《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是30多岁的小杜在淮南节度使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时所作,回忆自己曾经荒诞又放浪形骸的生活。

十年不过人生一梦,于繁华中堕落,就连自己终日流连于青楼辗转于不同的歌女中间,到头来也落得一个薄情郎的声名。他才会发出前尘恍然如一梦,不堪回首的感叹。

这一首以《赠别》为题的诗,本是两首,都是为了一个歌女所写。小杜终于要离开繁华似锦的扬州,回长安做监察御史了。在他失意的岁月里,是她,一直陪在他的身边。寂寞失意的时候,是她给了他一种寄托、一种安慰。

临别,忽然间就有了淡淡的不舍。她虽是青楼的歌女,可她是独一无二的她,她正值青春妙龄,正是花样年华。宛若一株盛夏的荷,蓓蕾初绽初吐芬芳。

他来来往往在扬州城的名楼辗转,看惯了青春貌美的佳丽,唯有她更显得与众人不同。她在他心里到底是与别人不同的。这在小杜的第一首《赠别》,他就写明了: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空灵的诗里,她是清新的、独一无二的。所以小杜才会对她心心念念,别时才会对她恋恋不舍。于是才写下这第二首《赠别》。

他本是这繁华都市的一个匆匆过客,他本是世家的贵公子,他本是落魄在此的官人。而她却只是一个为了生计,混迹青楼的歌女,她每日里对镜梳妆打扮不过是为了人前卖笑,只为了讨生活而已。所幸的是,命运让他们的生活在这里有了一个交集,无论是对他还是她,他们都是备感幸福与珍惜的。他的才华、他的细心、他的体贴无不让她怦然心动却又铭记在心。而她,有自知之明,她清晰地知道,这一生一世终是与富贵的他无缘相守。

有些人有些事,只要相遇,只要曾经走近过对方的心,这一辈子就刻在心里了。寂寞失意的时候,常常唤她作陪,她为他弹琴为他唱歌。本不过就是逢场作戏的他,对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早已对她怦然心动,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她的出污泥而不染,她的率真与纯洁,早已刻在他的心里。如今要远行,就要离开这个城市了,面对强颜欢笑的她,他的心要碎了。

有许多的感觉不用说,想她也会明白,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尽在不言中。如今,自己与她隔桌而座,共同执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她低眉,她纤细的玉手把玩着酒杯,她一直不语,她感觉她的灵魂都被他给抽空了。

她不过一个歌妓,承蒙他真心相待。他拿她当朋友,当做知心的人。他尊重她,喜欢她。她又怎能感觉不到呢?可是她更知道,她和他是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里的人。他们的生活终是不能混淆在一起的。逼仄的空间里,两个人一时间都沉默不语,唯有淡淡的不舍在静止的空气中缓缓地流淌着。

“多情却似总无情。”即将面对离别的两个多情的男女,心中对彼此总有万语千言,此时此刻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只有佯装着潇洒的模样,任不舍和依恋在心中奔涌成河。

她不想让他有任何牵挂,她不想让他走得不快乐,走得不踏实。这一生一世只要他心里有她记得她,记得她曾在他最落魄失意的时候陪过他走过一程,她就知足了。

她想笑,她想开怀饮,她想放声歌。可是,她却笑不出。他和她一样,都是多情的人,却都要佯装着无情的样子。彼此间的无可奈何,唯有心与心相通的人才会懂得。一个“总”字,饱含着这对彼此间心心相印的男女多少无可奈何和身不由己,多少深情都得埋在心底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一个“唯”字,足以把诗人心中隐含着的感情都勾勒得清晰,多少深情都在心底,多少不舍都藏在酒里,多少柔情蜜意都留给了他们共同拥有的昨天。

他是真正的“笑不成”。即使笑得出,可那笑容里有几分无奈、有几分凄楚、又有几分难舍难分。诗人的那种矛盾的情感丝丝缕缕,牵牵绊绊,都被诗句给一一言明了,他爱得真,他爱得深,他舍不得,可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北宋晏小山的那首《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这一句“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一阙词里的蜡烛亦是拟人化的,它万分同情词人的凄凉心意,可又无计为词人排遣这份凄凉,唯有替词人洒下滴滴同情的泪了。红烛无法留住惜别之人,只有为惜别之人而流泪。欢情易逝,来日重逢遥遥无期,小晏的矛盾与不舍,都在这一句里了。

而此时,这一首诗里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与小晏的词是那样异曲同工。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朋友,不同的朝代,相同的都是惜别。恰巧还都是多情的词人和诗人与歌女的惜别,都是蜡烛替离人垂泪。

小晏的遭遇与小杜又是何其相似。同是豪门贵公子的小晏,他的仕途何时又一帆风顺过?他不过也是终日流连于歌楼,把自己的情和爱都奉献给了与他萍水相逢的女子罢了。可他的爱却是那么真,他爱得亦是那么深。

小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优越的家世,快乐的童年,自小也没受过穷和苦,却享受着富贵荣华,总想在仕途有所进取,总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可现实每每是那样的不得志。因为失意因为彷徨因为寂寞,他选择日日在歌楼逃避或寻求解脱。感谢生命中有她的日子,是她点亮了他灰暗的人生。她的情他怎会不知?

蜡烛是通灵的。蜡烛本无心,此时却有心,看那正沿着烛身流淌着的烛泪,不正在为诗人和他倾心的女子的离别而伤心吗?

一个“替人”,让这空气中弥漫着的不舍又浓了许多。一个“到天明”又诠释出诗人和他所钟爱的女子是那样的留恋对方,以至于把一场作别的筵席都拖到了天明。她一直低着头,她一直不怎么说话。

这蜡烛一直在燃烧,那寂寞闪烁着的烛光,映红了诗人和歌女的脸,他们彼此深情地凝视对方一眼,又彼此避开对方的视线,他伸手轻握她的手,她含羞抽回了,她怕,她怕这一被他握住,真就松不开了。这一生,他爱过她,对她付出过真心,她很知足了。她会悄悄把他的爱都收藏在心底一隅,留着日后没有他作陪的岁月慢慢去回味,直到终老。

这一首诗,他的诗酒风流,他的多情他的缠绵,他的不舍,不着一句露骨的话语却写尽风流。那份惆怅的思绪,那份牵绊与舍不得,唯有离别的人才能体会那种感觉。这一挥手,此后山高水长,今生亦不会再相会,还是把无言的爱都写在心里吧,他若有情,他终会明白,她又怎好牵绊了他的前程呢?以后的日子,想她念她都只能在梦里了。

这一首溢满了真情的诗,却拉出了长长的离愁别绪,拉出长长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