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人生转折点,科学才是王道(1 / 1)

留学伯明翰,他乡识新知

1913年7月,李四光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第二次离开了祖国,远渡重洋。这是李四光真正成为大科学家的人生重要转折点。

如果他坚持曾经的“军事救国”,那么,他也许在若干年后去到江南造船厂,在那里辛辛苦苦造大船,但显然,此时他的理念已发生重大变化,他知道,单纯的造船无法打败列强的侵略;如果他坚持曾经的“实业救国”,也许,他仍然会留在武昌,为北洋政府卖力。

然而,历史垂青了新中国。新中国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的李四光,在经历了“军事救国”“革命救国”和“实业救国”三个重要阶段后,终于在这时,选择了后来给予新中国第二次生命的“科学救国”!

无论是哪一条道路,只要涉及救国图存,就“易者亦难矣”。这不是在给自己谋碗饭吃,假若真像那些八旗子弟那样只是为了个人享受,李四光即使出身贫寒,但靠自身能力绝对能够换来高官巨俸,但他没有这么做。

和李四光同赴英国的有4个人,政府发放的路费则全是金条。李四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兑换钱币。”来到银行时,他的一身旧衣服引起银行职员怀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被怀疑偷金条而被抓,如何解释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出。

尽管如此,出国前,李四光仍然赶回黄冈,把自己节衣缩食的积蓄加上一部分旅费,交给父母,用以资助弟弟和妹妹们上学读书。在亲人的恋恋不舍中,李四光奔赴上海,再一次登上远洋的客轮。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很显然,此次的欧洲之旅与8年前的扶桑之行不尽相同。8年前的他,单纯而炽热;现在,他亲眼看见中国社会梦幻一般的不幸变革,亲身经历了由热求到失望的政治生涯,较以前更加成熟,更具有审视现实的理智。虽然,他的心有一半被迷雾重重包裹,但,无论任何情况,都改变不了他永恒不变的赤子之心和报效祖国的终生信念。

在纠结中奋力地思考,在彷徨中莫名地期待,伦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再次呈现在李四光的面前。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五光十色令人迷醉,巍峨巨厦鳞次栉比令人眩晕,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统统跟他无关,他心里渴求的,是知识和科学。

漫长旅途中经过慎重全盘地思考,此次,在具体专业的选择上,他毅然放弃了曾经的专业“舶用机关”,决定改学采矿。这是一次极大的牺牲。在同样远离家乡的日本,有5年的时光,他孜孜不倦地扑在造船的研习上!这就像已建好了一幢巍峨的大厦,却不满意,立刻推倒重来!我们设身处地试想一下,这需要当事者多么大的勇气和胸怀!

但对李四光来说,支持他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要想造船,首先需要铁和钢,而要想有铁和钢,就需要成熟的采、冶技术。在担任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时,他已经深知国家要富强,必须有充足的煤、铁等资源。中国虽然缺乏造船的人才,但从根本上来讲,更缺乏的是一线的开采和冶炼人才。

一切以国家为前提去考虑,个人的牺牲忽然就渺如芥子了。李四光是这么想的,然后他立刻予以了实施。否则,他又何必出来?假若他真的汲汲于功名,留在地熟友密的武汉,个人的荣华富贵又有何难?

工矿是实业的基础,洞悉了这个道理,做出重大牺牲的李四光倒如放下了巨大包袱一样轻松愉快,接下来的选择就容易得多了。作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采矿业尤其发达,而在采矿方面,最著名的大学是伯明翰大学。

李四光最终选择伯明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里的学习用费比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便宜一些。他没有在伦敦作丝毫的流连,立刻坐火车来到英国第二大城市——号称“冶金之城”的伯明翰,在伯明翰大学预科学习英语和补习数理化知识。

对新的环境,他感到非常满意。

伯明翰大学成立于1900年,是英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培育了8名诺贝尔奖得主和2名英国首相。它设在伯明翰城的郊区,从市中心乘坐有轨电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校园占地276英亩,建在平坦开阔的土地上,绿草如茵,古树参天,假山怪石,小桥流水,弯曲的小路旁种满了碧绿的冬青树。校园中央,高耸着一座方形的尖顶钟塔,钟塔的一侧,是一群圆顶建筑,另一侧是一排排平顶楼房。站在假山上,可以俯瞰大学的全貌。远处可见起伏的山丘,丘边的池水清澈透底。站在高处眺望,令人心旷神怡。藉此,伯明翰大学校园跻身英国三大最佳校园。

李四光很快就在学校附近找到一家公寓安定下来。幸运的是,房东是一位热情的英国老太太,对李四光嘘寒问暖,竟犹如自己的老妈妈。

巧得很,稍晚时,公寓又住进来一位自费来读的中国学生,此即后来的著名物理学家和剧作家丁燮林,他既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又是中国现代喜剧的宗师,跨界玩得得心应手,连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称他为多面手。

上天的安排,让两个后来如日中天的人物不期而遇,但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种成功决不能排除彼此间的深刻激励。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异国相逢,一见如故,更兼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两人很快结成莫逆之交,从此互相帮助,还共同向房东老妈妈学习英语,简直亲如一家。幸福的味道,在异国他乡的公寓楼里开始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