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四光和丁燮林的相遇是不期而遇,而更巧的相遇,则是李四光和石瑛。三个月后,在优美的伯明翰校园内,李四光喜出望外地看到了拜把兄弟石瑛,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此前,已是众议院议员的石瑛,同李四光一样,因为看不惯袁世凯窃国后的种种乱象,愤而写下名为辞职、实为讨袁檄文的著名万言书,结果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全国通缉。同李四光一样,时年35岁的石瑛也选择了读书,也来到了伯明翰,攻读冶金专业。不同的是,他是自费读书,因而生计更为艰难。
李四光惊奇地询问他为何前来,石瑛大笑着说:“我是为配合你而来的!你学采矿,我学冶金,毕业以后你来采矿,我来炼钢呀!”
有了新知与故交陪伴,李四光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不再寂寞和孤独,尤其是有了丁燮林的陪伴。丁燮林比李四光略小几岁,英语学习进步很快。李四光非常刻苦用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赶了上来,无论耳听、阅读,还是口读与手写,都不亚于身边的小老弟。两人还刻苦攻读了许多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你追我赶,不到一年,英语双双说写自如。
在后来的闲暇时光,李四光还自学了德语和法语,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学业和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外语基础。
休息日,李四光从来不出去玩耍,而是选择在校园里看书。他的身边,总是带着厚厚的书籍或报刊。在林荫里,在流水边,他一坐下来就开始做功课。在他看来,这是最好的休息。对一名有志求学的青年来说,能够静心读书,实在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预科学习临近期满,丁燮林与李四光探讨起各自的升学专业。丁燮林告诉李四光,他决定学物理。李四光知道丁燮林特别喜爱戏剧创作,便问道:“你不是喜欢文学,尤其喜欢戏剧吗?”
“那当然。”丁燮林道,“但我想,近代一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我虽然喜欢研究文学中的对话,特别是西方的话剧,不过那都是课外兴趣,并不影响专攻物理学。将来我可以做一个爱写话剧的物理学家。如果写话剧,我就叫丁西林。”君子立长志,从这句话发端,日后中国果然出了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兼戏剧大师。
丁燮林随即问李四光是学习造船还是采矿,李四光郑重其事地说,这两样,他都不再学了。“我反复想过,要造船就得有钢铁,当然需要采矿,可光学采矿也不行,首先必须得知道哪里有矿藏。就说咱们中国,人称地大物博,但地质科学却十分落后。博大的矿藏究竟分布在什么地方,国人心里大都没有数。如果我们仅仅学会了采矿而不会找矿,到时候不过还是给洋人当矿工,做不了国家的主人啊!所以,我选择地质学!”
不一样的情趣和思路,同样的远大理想,两个人怀揣着各自的宏伟抱负,开始了更加努力的研读。1914年的秋天,25岁的李四光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了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努力完成了必需的英语和数学基础,结束了预科学习,正式进入伯明翰大学地质系攻读。与此同时,丁燮林也顺利转入本科。二人又开始了各自的专业耕耘。
平静的学习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展开了生死大战。英国是主要参战国,原有的民用工业大都转为军事生产,物价上涨,生活用品日益短缺。糖买不到了,冬季取暖的煤也越来越少,最麻烦的是晚间电灯常常不亮,买支蜡烛还十分困难。
英国许多高等学校因为收入骤减,不得不靠增收学生的费用维持教学。尽管中国当局也曾同意为留学生每人每月增发20英镑学费,但仍不足以解决困难。许多留学生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而在最艰难的时候,李四光的腿上偏偏长了一个脓疮。当时,他既没钱也没时间就医,耽误了治疗,索性,他咬咬牙用刮胡刀片把疮刮掉了。疼痛自不必说,腿上还因此落下了一个显眼的大疤!
但李四光从来没有考虑过去或留这个问题。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一贯的坚韧,他节衣缩食,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了下来。每一个假期,他都到矿山去做临时工,赚钱维持生活和继续学业。对处处留心的李四光来说,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他对英国矿业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再苦再难,对李四光来说都能够挺得过去。只有一个念头,在深夜里,总是萦绕在他的脑海:什么时候,中国人不用出国,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令他欣慰的是,在地质系,他遇到了令他终生都感到亲切温暖的几位著名教授,尤以导师鲍尔顿对他的帮助最大。鲍尔顿是英国颇有权威的地质学家,爱才,惜才,非常喜欢李四光的真诚淳朴、聪颖才智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对他倍加关怀。李四光更是经常向他请教,受益良多。
大名鼎鼎的威尔士教授也非常喜欢同李四光交往,不遗余力地指导其学业,经常请他到家里做客。威尔士的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位中国叔叔,因为他会做玩具!李四光一来家里,他们就缠着他制作。李四光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精心做了不少玩具,手枪、汽车、轮船、飞机,各个惟妙惟肖,洋娃娃们喜不自禁,对这位东方叔叔充满了崇拜之情,甚至认为他非常“神秘”!
李四光很清楚,在近代地质学的启蒙运动中,英国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自己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丝毫没有放松学习。
有耕耘必有收获。1917年7月,28岁的李四光轻松通过伯明翰大学的学士考试。
志向高远的李四光并未因此而满足。学士帽还没戴热乎,他就开始了硕士学业的攻读。当年暑期,他尽其所能,查阅了大量地质资料,绘出一幅中国若干地区的地质情况及路线踏勘图表,呈送鲍尔顿教授指正。鲍尔顿认真审阅之后特别兴奋,更加认定李四光是个极有前途的未来的地质学家。鲍尔顿肯定了这项工作的意义,建议他既要借鉴前人成果,还要进一步提出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找到学术上的突破点。
这番话给予了李四光很大的启示,也更加鼓舞了他的治学信心。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广泛收集当时能够查阅到的一切有关中国地质的文献资料,研读世界著名地质学家的学术见解和我国前辈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先生的著述,时间在辛勤的汗水和认真的思考中度过。
不知不觉间,李四光在英国留学已有6年。6年中,他完整地学习了地质学的所有最新学说。从一个地质学的门外汉,完全凭着硬打硬拼,李四光闯到了地质学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