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弘文书院(1 / 1)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古语,简直就是李四光一生的写照。艰辛,几乎伴随着李四光的每一步。

1904年7月3日,16岁的李四光第一次远渡重洋。而这一年,上苍对他的考验频率明显加快了,程度更深了。站在甲板上的李四光,意气风发,豪情壮志满怀,心早早地飞向了目的地。

当他如同一个小黑点般从上海的吴淞口进入公海,一路东行,跨越东海,经过长崎、马关、神户,位移了上千海里来到横滨港时,他患病了。他知道,这是在离开回龙山前一天的那一顿欢宴上惹的祸。

那天,欢天喜地的回龙山乡亲们,拿着各家的好吃的齐聚李家,真心祝贺大山走出去的这位天才少年。大鱼、大肉,甚至还有甲鱼这样平日很少吃到的好食物,满满地摆放在桌子上。

少年李四光变回了下张家湾村的小仲揆,他毫无底线地大快朵颐。家乡的荤腥不出家门毫无问题,但当统舱刺鼻的味道让他不得不经常站在甲板上眺望大海与蓝天时,狂轰乱炸的海风毫不留情地填满了他的肚子,他得了腹泻的病。少年李四光一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直到到了东京,这一忍,就是上千千米。

“腹泻的病好之后,我再也不吃荤腥了!”虚弱的李四光咬着牙,发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毒誓!

要命的不仅仅是身体之患,看病需要钱,而他节省下来的官费不够用来看病,他不得不再向同学借一些钱。一周之后,瘦了一圈的李四光死里逃生般站了起来,虽然依然左右摇晃,但至少不必再时刻准备冲向厕所了。

大夫说:“四光君,今后少吃肉的好!”李四光点了一下头。其实,不用大夫说,他早已给自己定下了铁律:一生远离荤腥。让我们惊叹的是,终其一生,他果然顿顿都是粗茶淡饭,极偶尔的情况下,才会吃些鱼和鸡蛋,终生再没有闹过一次腹泻!

我们不得不钦服李四光的自律和对承诺的坚守。坚持一次守诺当然容易,坚持一生守诺却是极难。表面看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见微知著,此事足以体现李四光的诚信品德!当然,在朋友们的口中,这更多地成了一件趣谈,大家口耳相传:“李四光只吃不会叫的东西。”没错,蔬菜自是不会叫,鱼和蛋还偏偏都是哑巴!

东京是美食的天堂,但上苍通过特殊的方式,让李四光与这些美食之间建起了深深的一道沟壑,与其说这是上天让李四光专心做事,毋宁说小四光从小就矢志为学。进入弘文书院后的快感,迅速让李四光忘记了旅途的颠簸、腹泻的烦恼,以及借钱的不情愿。

如果你是一个有志于拯救祖国、对科学与知识孜孜以求的志士,你一定也会为自己能够来到弘文书院而极度庆幸:陈天华、黄兴、杨度、张澜、马君武、林伯渠,这些声震华夏的政治家都在弘文书院读过书;杨昌济、许寿裳、鲁迅、陈师曾、陈寅恪、邓以蛰,这些大名鼎鼎的知识分子也都在弘文书院读过书。

著名教育家嘉纳治五郎专为中国留学生创建的这间学校,为中国人学习先进文化打开了一个巨大窗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直接而巨大。事实上,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与次年的《马关条约》,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与次年的《辛丑条约》,使整个中国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地位危如累卵,各种反帝爱国运动风起云涌,即使是清廷内部,也有许多开明人士对现状极为忧虑,他们极力主张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难。清政府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政权,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决定向先进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他们的技术、经验,以便进一步发展政治、军事和文化。

日本自然成为首选之地。弘文书院是完全根据中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特殊学校,其前身,是嘉纳治五郎自己办的私塾型学堂“亦乐书院”。嘉纳治五郎根据外务大臣西德二郎的旨意,在1896年接纳过中国的13个留学生(这13人是清政府作为正式官费生最早派往日本的留日生),并进行单独教学,可以说亦乐书院是最早接纳中国留学生的书院。演变而来的弘文书院,其教学目标就是为中国留学生考进正式的专门学校做准备。书院在创办之初,设立的是普通科和速成师范科。比较正规的是普通科,三年制,教授内容是日本语和普通学科知识;速成师范科为一年,教授内容除日本语外,还有修身、教育学、数学、理化、史地、体操、动物学、植物学、图画等,黄兴、杨济昌、陈天华、林伯渠等上的就是速成师范科。后来由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应留学生的要求,学校又陆续增设了各种科目的速成班,如速成理化科、速成医务科、速成警务科、速成音乐科等。其学习时间一般也是一年,也有的是八个月,最短的六个月。后来还增设了速成普通科,学时两年,鲁迅读的就是此科。

在位于东京牛込区的弘文书院普通科,李四光疯狂地学习着日语和数理化的初级知识,全新的世界为他打开了大门。当然,他知道,弘文书院只是一所预备学校,是一所打基础的学校,单凭这些知识是造不了船的,但他更清楚,没有这些知识,是万万造不出船来的。

按照清政府学部规定,中国留学生每月可领官费资助金33日元。扣除了当月学费和食宿费后,能剩下8元钱自行使用就不错了,生活是比较清苦的。但对李四光来说,由于湖北官府还特给本省留学生发放了一些“安家银两”,这样不但可以确保自己在留学期间没有后顾之忧,甚至还能补助家庭生活,惯于吃苦节俭的李四光更加感到知足长乐。

偶尔,李四光会想起家乡北面,那座云雾缭绕的白羊山。现在,真的比那时要强多了:我不用再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和小伙伴上山去打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