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诞生了,而穿着新蓝棉袍子、自己给自己起了新名字的李四光,在这次千人聚集的大考中,考了第一名!
千中摘一的巨大荣光,并未让他获得大多数人的青睐,主考官显然并非张之洞新式教育思想的完全执行者,他很有些看不起这个来自偏远乡下的贫寒少年,嫉妒加上鄙夷,主考官居然想淘汰李四光。
贫穷并非李四光的错,才华更不应是他求学的障碍,李四光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出现了。这人姓张,最早曾是李卓侯的私塾弟子,现在在学务处帮忙,他极力向主考官保荐说:“这孩子是我先生的儿子,聪明好学,读书很用功,这样的人才我们不应该放弃。”
李四光正式进入湖北省武昌西路高等小学堂,也称第二高等小学堂。当老师宣布每天的课程任务时,李四光感觉“天女散花”这个词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么多的学科啊,这真是太好了!一些闻所未闻的课程,更让李四光心花怒放!
他的文科基础原来就比较扎实,又刻苦功读校内开设的修身、读经、中文、历史和地理等各门课程,最终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他对理科知识情有独钟,探究自然奥秘、思索事物原理可谓他的天生乐趣,因而酷爱数学和包括物理、化学在内的“格致”功课,固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可以说,门门功课都是他的强项。最重要的,他自幼吃苦耐劳,爱书如命,善于钻研。这么优越的学习环境,加上每个月六块大洋的“巨额”补贴,李四光如鱼得水,更加勤奋,成了同学中间的最用功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才加上勤奋,他的学识突飞猛进,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受到师长和学友们的刮目相看。
正如张之洞亲笔书写的《学堂歌》所述:“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这首写于1904年的歌词,表达了新学自1902年创立以来逐年发展壮大的景象,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年湖北各地崛起的新型学堂,在数量和规模上全国首屈一指,而武昌在湖北省又鹤立鸡群。
毫无疑问,同样是“五千强”的湖北学生,强中还有更强者。李四光自入学以来,就一直处于强中之强的行列,从综合素质方面考量,称他是强中之强的佼佼者,绝无过分。
李四光真正的贵人应该是张之洞。晚清探花张之洞一生与教育结缘,真心实意想通过教育改革挽救大清,实施所谓的“教育救国”。最终他输了,并留下他天大般的遗恨:他办的学堂中,培养出了大批大清王朝的掘墓人,真可谓种豆得瓜!
但无论如何,张之洞为中国教育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那些话至今仍在闪光:“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人才日多,国势日强!”
他开办学堂的举措,更在“中体西用”的灵魂指引下,将传统教育由“经世”转为“济人”。事实上,近代史中对旧中国包括满清救亡图存的第一步,即为张之洞的“教育救国”。令人称奇的是,张之洞虽然对国外的政治法律等极端仇视,但对西洋乃至东洋的教育和科技却非常看重。他在著名的《劝学篇》中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显然,这不是妄自尊大。
在第二高等小学堂,李四光面前正悬挂着这样的刺激性校规:凡考试名列前五名者,皆可保送出国——头等送美国,其次送英国,再次送东瀛。
并非所有的人都玩命地学,但至少大多数人都在争头等。头等不成,就其次,不然,就再次。李四光历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稳稳的头等,天资聪颖和勤奋好学是好成绩的源头活水。
现在,不用帮妈妈去提水舂米了,不用上山捡柴、下河捞鱼了,小学堂的生活正是李四光从小就梦寐以求的天堂生活。别的孩子时常有厌学情绪出现,甚至经常有弃学回家者,但李四光恰似一个跟头掉进了蜜糖罐,他乐在其中,拼命苦读,每天上课6小时,他甚至希望学12个小时!
他并没有因此忘记父母和兄妹,亲人影像的出现,总是更能激发他求学的热望——他想对得起这些为了他读书而生活更加困窘的最爱的人!
逐渐,老师讲的已经不够他消化,他像个大胃王,希望老师课量加倍才好,在别的孩子仍在为本节课的问题绞尽脑汁时,李四光已经在独自学习下一节。老师从来不考问李四光,因为他必然能答得出来,还不如将注意力放到那些更需要敲打的孩子身上。
巨大的知识量被源源不断地快速吸收进他的大脑中,然而,他还是没能弄明白巨石的来源!这时,他突然发现,有几批人已经被送出国了,连续三个月考试都是第一的自己却毫无动静。
为什么不让我出去?我的答案在国外!我的知识在国外!我要出国去寻找科学的究竟!
跟希望延长课时相矛盾,李四光强烈地希望学制能缩短,再缩短,他要马上去接触、去领教、去掌握最新最有用的知识!
李四光不由得急了,一颗心瞬间就飞到了海外,但当他回过神来,一双脚依然被牢牢粘在武昌的土地上。
他急火攻心,思来想去,最后也只好去找张先生询问和商讨。张先生显然是个好人,但从其办事手法来看,更是一个聪明人。他没有义愤填膺地带着李四光一起去找校长讨说法,刀把子在人家手里,何况,当年的教育制度尚处于摸索与尝试阶段,校长的任何做法都能说得出道理,可谓手持生杀予夺之大权。激进地去声讨,弄不好,不仅李四光有可能被从此打入冷宫“另眼相看”,连正积极谋求教务长的张先生都有可能前程尽弃。
他深思熟虑一番后,道:“仲揆,你脑瓜是聪明的,你看不出来送出去留学的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吗?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我认为,你只要好好读下去,将来一定会比他们更有出息!也许,出国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先忍忍吧。”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张先生的话其实颇有道理,但愤懑与自信在李四光的身体里乱窜,让他的心情根本做不到张先生所劝告的“以忍为晋”。在他眼里,一团黑雾笼罩在学校上空,校长的脸上永远黑气弥漫,整个小学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的学校,已经装不下求知若渴的李四光了,他的前程在哪里?只有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