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起步,天顾英才(1 / 1)

李卓侯是秀才,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一生热心乡村教育事业,为黄冈培育了不少人才。他原在新庙开设了一个私塾,后又将其改为学堂,并自任堂长。由于他的学堂在鄂东一带很有名气,过了几年,县里将他的学堂改为公立,称“东乡小学”,并任命他为校长。他为人正直,口才甚好,学生很喜欢听他讲课。

小四光6岁时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小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

在李卓侯拼命赚束脩(学生敬师赠送的礼物)的同时,他的夫人承担起了全部的家务重活:舂谷、挑水、淘米、砍柴、烧水、做饭,以及在孩子们晚上温习功课的时候,借着油灯的余光,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地纺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言不虚。小四光不同于其他顽童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早早就发现了母亲的劳累。在父亲无暇顾及家务的情况下,小小年纪的他,成了母亲最好的帮手:提水时,他提不动大桶,但他提小桶,走得飞快,恨不得跑起来,好让母亲少提几桶水;搂树叶的活,他包下了。他带着耙子,不用任何人提醒和催促,每次晚饭后,都去山上捡拾这种天然柴火,在天黑之前赶回来,让灶膛里的火苗,总是旺盛地欢动着!

但他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对母亲来说,最累人的活计是舂米,他最想帮母亲干的也正是这个,但他踩不动那又厚又笨、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他累得满头大汗,踏板也只是晃动,他根本踩不下去。

母亲心疼地让他停止,他默默无语,陷入了思考。然后,他找来一根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脚往下踩的同时,手使劲拉绳子,石杵终于起来了!他立刻连踩带拉,手脚并用,速度虽然不快,但一杵一杵的很有节奏。衣裳被汗水湿透了,他也帮母亲把稻谷舂成了白米。

真正让母亲惊奇的,是在他9岁那年过年时,他的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表演。他把两个大香椽用小刀剖成两半,剥下皮来,扣在小碗上风干,然后用小刀在皮上刻上美丽的花纹,做成一对又漂亮、又芳香的小坛子送给小妹。全家人瞪大眼睛惊奇地欣赏着这独一无二的工艺品,更别提一蹦三尺高的小妹了。他砍来两根毛竹,剖成细篾,七弯八绕,扎了一盏谁也不曾见过的花灯——“孙悟空打秋千”,送给弟弟。在灯里,他点上蜡烛,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顿时在秋千上活灵活现,弟弟眼睛都直了!

母亲掉下了眼泪:小四光多么用心啊!这是对弟弟妹妹的爱,也是对母亲的爱,她不用再费力琢磨给孩子弄啥小玩意儿玩耍了!

腊月二十二的晚上,母亲来到灶间准备做灶糖送给灶王爷,好封住他的嘴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吉祥”。在灶间门口,她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然后就屏住了呼吸:她看到,小四光正在用小火热开糖稀,旁边是他已炒好的炒米。她看到儿子就热将炒米拌在里面,再捏成炒米团,晾凉以后,再一下一下切成薄片。她一言不发,看着小四光渐渐弄出了一大盘儿又香又脆的米花糖。小四光不声不响把一切做好,忽然看到母亲正在端详他。

“儿子,谁教你做的米花糖呀?”

“卖米花糖的老婆婆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那刻字、刻花呢?”

“我在集上看到刻字的匠人就是这样刻的。”

“谁又教你扎的花灯呢?”

“集上卖花灯的人扎过。”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贫穷和艰难中,静下心来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并将自身所学不显山不露水地“冷处理”,这其实需要一种极高的境界,而那时仅有9岁的小四光就已经达到了。都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话当然没错,但毫无疑问,“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老话更让人津津乐道,因为它更具科学性。

童年的李四光,一身的科学范儿已然闪闪发光。

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但父母的指点、师长的鼓励,会对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给予莫大的鼓舞——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其实往往意义深远。李卓侯很清楚这些,他就是搞教育的,多年以后李四光时常感到庆幸的正在于此。父亲的谆谆教诲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国学上,作为一个紧跟时代的老爸,李卓侯对时事的关注毫不亚于对《四书》《五经》的熟悉。更主要的,他会把自己所知的一切都最为详细地传授给儿子,这是一名教育家的本色。

8岁这一年,小四光第一次被父亲领着走出家门,生平第一次来到“比较大”的城市——团风镇。

团风镇是座古老的集镇,具有长江优越的水运条件,“三黄两圻罗麻广,安徽河南连九江”,交通方便,四通八达,自古即是鄂东重镇,素有“小汉口”之称。但真正吸引小四光注意力的,并非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而是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特别是那一艘艘巨大的轮船。

第一次见到如此骇人的庞然大物,别的孩子一般就仅是瞠目结舌,但小四光则在瞠目结舌之余还不停地刨根问底。从轮船的质地、形貌到性能、原理,在回来的路上,小四光仍兴奋地和爸爸谈论着。

突然,他抿着嘴唇说道:“爸爸,我也要做一艘轮船。”一般孩子异想天开的想法,均是其兴趣所致,若将兴趣发展为才能,一方面需要孩子自身萌动的渴望,另一方面父母的激发亦不可或缺。当儿子说出这种似乎异想天开的“大话”时,李卓侯没有含糊一笑,更没有当做耳旁风,他再次表现出了一名卓越教育家的风范,非常认真地问道:“你会吗?孩子。”

小四光看到父亲的眼里充满期冀和鼓励,自信地说:“我能行。”

他向街上修壶的师傅要来一点儿马口铁,先在纸上画好图样,再比在铁皮上,根据图样裁铁皮。然后用小锤敲敲打打,一艘两头翘起、中间有船舱、上面挂小旗、竖着一个大烟囱的小铁皮船果真做出来了!

他把它拿到池塘边,小心地将它放到水里。这艘铁皮做的轮船,居然没有沉下去。他用手划动几下水,船居然顺着水流前进了!当然,它只游动了一小段距离。但这是小四光完全凭自己动手完成的第一件豪华玩具,比爱因斯坦做的小凳子,要漂亮不知多少倍。

在物质贫穷、文化生活更贫穷的回龙山,这件新玩意儿不像今天小朋友随手丢弃的航模、车模一样司空见惯。左邻右舍都来看热闹,他们对小四光的作品啧啧称叹,赞扬最厉害的当属他的恩师——另一位私塾先生陈二爹,他一面夸奖这艘“轮船”真像在长江里航行的大轮船,一面鼓励小四光说:“仲揆这孩子有志气,现在造小船,将来造大船!”

对小四光来说,人生的初始阶段,即能遇到陈二爹和李卓侯这样诲人不倦、催人奋进的良师明父,真可谓好花落在肥土中,天顾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