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近代中国(1 / 1)

中华文明为什么落败了?传统的中国社会,它是有健全的社会规则、道德文明的社会,是一个文明完备成熟的社会,而不是一个落后蒙昧的原始社会,此外,它是一个有活力的、善于吸纳先进文明的社会。换句话说,中国在历史上的辉煌,与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精神文明的先进是正相关的。

到了清代,民族矛盾往往成为最敏感的话题。发展出优秀文明的汉文化在这个时候被压制和阉割了,聪明、谋略、智慧都被极大的压抑。有清一代的思想文化上更趋于保守、守成,而非发展性的。

但是历史阴差阳错、历史不容假设。在近代的中国同时面临了几重矛盾,国内的民族矛盾、国外的民族矛盾、走向现代国家过程中的政治经济近现代化变革的矛盾。这与中国的近邻日本形成了对比。日本历来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有着较为统一的民族意志和较为单一的民族性格,所以更容易进行一刀切式的变革。相比之下,中国的地域差异、民族差异更大,变革图强所要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不过地域差异、民族差异,也使中国的文明形成了高度的包容性,这又是单一制的民族国家所不能相比的,也是中国文明的一大优势。中华文明总是能吸纳和同化外来的文明,这是为历史所验证的。相反的,中国人在海外,不容易融入当地文化,这是中国文化顽固性的一面,也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有魅力的一面。

近代的思想家蔡元培曾提出,中国正是在古代吸纳了印度文明,增加了养份和文明的生命力,只是到了近代,缺乏新的文明养分,这是有道理的。

西方国家之所以主导了近现代的世界历史,一方面是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近、现代化,另一方面,西欧历史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立的地区,所以在历史上很早形成了国家间竞争合作的规则,又进一步引领了全球化政治共存规则、规范的形成。

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看到王阳明学说不仅切合当时社会的情况,而且一些思想与西方先进的政治民主精神、提倡重视自然科学的学风不谋而合。于是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研究王阳明的思想,信奉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甚至用王阳明学说中的“不忍”二字作为独办刊物的名字。

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也是精通王阳明学说,早年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时就是讲解王阳明的修养论,后又写了《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书,以发扬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虽然维新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们对革命的探索却是大有成效的。

维新变法之后,孙中山在接受欧美政治思想的同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给予了重新的认识与检讨,他在“知行合一”的修身论基础上,总结出了“知难行易”论。面对当时救中国的条条荆棘之路,他提出了先要知,要找到一条最适合中国人走的路,再去行。他的“知难行易”论在精神上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以鼓励革命者不断前进。

毛泽东早在少年时期通读过《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等记载王阳明思想、言论的著作,并且逐条地加以批注。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毛泽东领悟到了“变”的奥秘、“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