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不但不知疲倦地教导弟子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他还把视野投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教育影响国事,走上励精图治的救国之路。
政治上,王阳明认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在于朝廷的腐败。
他说:“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刚正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
皇帝如果用人不当,在身边养了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些人狐假虎威、为虎作伥、拉帮结派,扩大自己的势力,诬陷、坑害忠义之臣。大权被这些人所垄断,国家怎么能繁荣昌盛呢?
那么,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根治腐败呢?
王阳明认为首先要从皇帝自己做起,不要每天“移志于骑射之能,纵观于游心之乐”,而不理朝政,使大权被宦官窃取,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
他在奏疏中就尖锐地指责明武宗:“陛下在位一十四年,屡经变难,民心**,尚尔巡游不已,致宗室谋动干戈。今天下窃皇位者一宁王?天下奸雄岂特在宗室。”如果皇帝只知游山玩水,不为天下计,那么想篡权、做皇帝的人决不止宁王一个,如果群臣都有反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无奈当朝的封建皇帝听不进王阳明的忠告,反认为夺天下者唯有王阳明一人。这正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为了一个人的爱好和欲望得到满足而劳民伤财,最受苦的是贫苦老百姓,没有吃穿,必然激起老百姓的反抗,人们不去偷不去抢,又怎么去生活呢?盗贼的增多,又怎能仅仅怪罪做盗贼的人?
此外,王阳明还提出了一套整顿边务,精兵简政的国防教育思想。
每次外出带兵打仗,王阳明总是发现边防军队的人不少,但擅长军事、有雄才韬略的人却寥寥无几。
于是,他向明孝宗上书《陈言边务疏》,提出了关于边防的建议。
要想让将士具有韬略统驭之才,王阳明认为必须改革武举和用人制度,建立新的军事教育制度。善于骑射搏击,富有雄才韬略,这都不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应着重加强后天的学习。
王阳明认为,可以不完全依照武举来选拔良将,那样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王公诸侯的子弟和有武学特长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让全国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人教授他们,白天学习书史骑射,晚上传授用兵谋略。然后每三年比试一次,优胜者才能被委任官职。
从这一点来看,王阳明的思想的确有“超前”之处,还在盛行选举武状元的明朝,王阳明就提出了要建立军事学校。可惜他的意见未被皇帝采纳,否则中国人很可能先于西方几百年就拥有了自己的“西点军校”。
为了让边防的士兵都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王阳明还提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他指出“兵贵精不贵多”。边防废弛的真正原因不是边防军的人数不足,而是老弱病残的士兵太多了,这些人战时没有战斗力,平时却消耗大量的军用物资。他主张精兵简政,在军中仅选留“精健足用者三分之一”留守边防,其余三分之二撤回内地从事农业生产,为边防军提供充足的军用物资。
这样以来,边关将士有了竞争心理,刻苦训练,战斗力加强,后方又有充足的军用保证,大大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可见善于打仗的王阳明还不乏经济头脑。
要想让士兵一直英勇杀敌,就要有严明的军纪,鲜明的奖惩。王阳明曾指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为什么纪律不能自上而下一一贯彻?就是因为纪律不严明,将领带头不遵守。只有严于律己,将领带头遵守,才能给士兵一个好的榜样,让士兵从心底里佩服你,在战场上心甘情愿听你调遣,即使为国捐躯也毫无怨言。如果一个将领战前临阵脱逃,还指望着士兵英雄无比,这又怎么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