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天泉论道(1 / 1)

人生正如一叶扁舟在大海中航行,有秋高气爽,风平浪静;更有惊涛骇浪,水卷礁石。王阳明所碰见的风浪来势更凶,更猛。他正是沉着驾驶,在大风大浪中寻找生存的空隙,用自己深厚的人生体验,渊博的知识渡过一个个风险,跋涉在人生的航程中。

1521年,明武宗驾崩,明世宗即位。朝廷论功行赏,以王阳明为兵部尚书,又封新建伯。第二年二月,王阳明刚刚回到南京时间不长,他的父亲王华便因年老体衰离开了人世。

王阳明十分悲痛,他在此前的人生中,历经了苦难、奋争、委屈、辉煌,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和父亲倾吐一番,父亲便永远弃他而去。素来孝顺父亲的王阳明哪里经受得了这番打击,又一次病倒了。病中的王阳明还喃喃地呼唤着父亲的名字;病中又梦回了快乐的童年,父亲曾给了阳明多少的教导,多少次逆境中的鼓舞。

四处为官的王阳明很少陪在父亲尽孝道,他在父亲的墓旁修建了一座朴素的小屋子,在三年的丁忧时间中一直居住于此,以尽哀思。

远离官场和世俗,这时的王阳明终于成了一个大闲人,不用再为国事公务操劳的他终于有时间和精力继续他在心学上的研究了。

从众人的不解到格竹的艰辛,从龙场的困苦到悟道的喜悦,经历了战火洗礼宦海沉浮,遍历风雨的王阳明这时心境上出奇得平静,他开始反思他的人生,以及他一生心血凝成的至高感悟——心学。

身在田园的王阳明过着不问政事、传道授业解惑的生活。他四处讲学,用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自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王阳明在朝野的声望非常之高,心学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年七月,御史程敏先、给事中毛玉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支持下上书年轻的嘉靖皇帝,弹劾心学乃是异端邪说,必须予以取缔,禁止心学的传播。

于是,在朝廷官方和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朝中支持的声浪和反对的声浪一波接着一波,甚至于在各级科举考试中,把探讨心学的对错作为题目,让考生们提出见解。

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的结发妻子褚夫人弃世。回想起两人婚后的生涯,王阳明长年在外为官,居无定所,好不容易夫妻团聚了,王阳明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讲学上,妻子突然地离去让王阳明极感悲伤。

不知不觉间,王阳明在故乡讲学已有三年,根据古代的规定,三年丁忧之后便可以重新入仕。由于此前王阳明在北京讲学,在朝野人气很高,他的故友们纷纷上书嘉靖皇帝,推荐王阳明复出。如礼部尚书席书与王门弟子方献夫、黄绾纷纷在朝堂上力荐王阳明,席书更是说道:“臣于本朝最为佩服的是杨一清杨大人,其次则非王守仁莫属。”

后杨一清被朝廷返聘重新出山,担任了内阁大学士。年纪轻轻的嘉靖皇帝十分想要见一见这个久负盛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王阳明,便召见了王阳明。王阳明和皇帝二人一见相谈甚欢。嘉靖皇帝迫不及待想听听王阳明只身平叛的故事,王阳明则不但向皇帝讲述自己的经历,亦向皇帝宣说心学之要。

连续几天的召见之后,嘉靖皇帝开始了犹豫,他不知道把王阳明这样一个文武全才放在什么位置上合适。一方面推举王阳明的奏折一封接一封,有人推荐他担任兵部尚书,也有人推荐他任三边总督、提督团营等职务。

但与此同时,内阁首辅费宏因其不满王阳明的心学与传统程朱理学所说相左、分庭抗礼,坚决反对王阳明入仕,对所有关于王阳明的推荐“皆弗果用”。费宏是明朝历史有名的首辅和政治人物,他对于王阳明的反对,更多的是出于理念的不合,而非官场的竞逐,他的反对发生了作用。

不过,王阳明早已不把官场浮沉放在心上,一方面,和北京的朋友们谈笑风生便是一大快事,更何况,有机会将自己的心学向当朝皇帝尽情吐露,能影响到帝王,这更是难得的机会。

半个月后王阳明结束了自己在北京的行程打道回府。回到了家乡他便继续开始自己的心学大讲坛,带着弟子们纵情于山水之间,论道于丛林之中。就在王阳明享受着传道授业的无尽乐趣的时候,嘉靖六年(1527年)王阳明突然接到了吏部的文件,他不但官复原职,并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

原来就在这时,广西思恩、田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卢苏、王受为首的大规模民变。时任两广总督姚镆饱读读书,在带兵打仗却是个外行。朝廷需要让王阳明前去当救火队员。

此时的王阳明年事渐高,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奔波操劳,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对入仕更提不起丝毫兴趣。他上书举荐时任都察院佥都御史伍文定和刑部侍郎梁才出征平乱,但朝廷方面不应允。

王阳明想了想,决定领命出征。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不得不然。

五月,春夏之交的余姚风景秀丽,虽然昨夜亲朋好友们践行多喝了几杯,王阳明还是早早起来,踏着清晨的来到了自家的祖坟,青山环绕、流水潺潺,这里沉睡着他的爷爷王伦、他的父亲王华、他的妻子褚夫人。他久久地伫立于此,端端正正地礼拜。

他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知道此去一别还有没有归期。在作别了亲朋好友,他再次踏上了远去的征程路。

行至天泉桥时,他看见了自己最得意的两位徒弟——王畿与钱德洪。他们已经无数次地劝说老师不要出征,昨天已经无数次喝下离别的酒,但是,他们二人还是决定再送老师一程。

执手相看,万般滋味涌上心头。看着自己的恩师,两人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王阳明微微叹了口气,打破了沉默:“汝中(王畿字汝中)、德洪,我此次抱着残年之躯受命前往两广平叛,这是朝廷的命令和国家的需要。自经历宁王之乱,我一听闻哪处又起战事,心头都会浮现起尸横遍野的场景,以及无数流离失所的天下生灵。行善、去恶是我们本心中的良知所使然,我理应去顺从它,这也算是得偿所愿吧!”

王畿说道:“老师的德行,弟子们怎会不知,只是为老师的身体忧心不己,不忍老师再去操劳。”钱德洪也说道:“为善去恶是我们心学门人的本分,老师为我们做出了如此表率,弟子绝不会负老师的厚望。”

王阳明的脸上露出的些许笑容,他继续说道:“所谓生死有命,我自知自己时日不多,心学的发扬与传播就仰仗二位了。”

王畿与钱德洪听到王阳明如此伤感的话语,不禁同时跪地不起、泪流满面,他们相顾无言,聆听着王阳明最后的教诲。

“对于心性之学,我一生为之用心,是时候做一个作结了,如今我有四句话要传授给你们,还望你们能够谨记于心,用心领会,日后发扬心学,为天下人谋福利。”

天地寂然,河风吹过桥头,夕阳把王阳明的倒影拉得悠长,此时此刻的他就像一座山一样,顶天立地。他朗声颂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便是著名的“天泉论道”,这四句话亦便心学的四诀。王阳明以他一生的波折,把对世界的感悟留给了后人。

言语已经道尽,没有再多的别离。王阳明决然回身,踏上了征途。只留下弟子凝目远望着王阳明渐渐消逝在征尘中的身影,耳边似乎又响起了王阳明昔日的教诲,“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