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而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呢?
王阳明以为,学的第一步不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是“立志”。
志,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体现了一个人求学的目的与奋斗的目标。而王阳明所强调的志,是指修身养性,“为学成圣”,而决不是为了功名利禄。
王阳明非常推崇孔子、孟子、陆九渊这些儒家先贤的“大志”。
王阳明认为,立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要做到专心致志。“常立志”这几乎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能否“立长志”,这是问题的关键。就好像一个喜欢诗文,一开始每天还能吟上两首,日子一长则心生厌倦,不能持之以恒,这正是受了外界**的干扰。
如王阳明所说:“初学时心猿意马,拴搏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
那么人们在确立了志向后,怎样才能坚持不懈呢?王阳明的方法是,这个时候干脆放下书本,稍静一会儿,等到不胡思乱想了,再学习书本知识。所谓:“务于切己处着实有功。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驽,未知而已,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
在王阳明看来,抛弃私心杂念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可是人不是机器,难免心中之事涌上心头,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静坐一会儿,等心静下来再专心致志地看书,这样效率提高了,又可以留下更多的时间去干别的事,这不是更好吗?
立志持久,就可以学到许多知识。但只有在“事上磨练”,才能将它真正掌握。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才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其实,这又牵扯到独立思考的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说,叫“自家解化”。这是王阳明根据儒家“反求诸己”“自求自得”和“学贵于思”的原则总结提炼出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教导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言论都把一个人的独立思考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只有勤思考才有更多的收获,否则当知识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就像人的胃就会不消化,引起疾病。
王阳明也是特别重视学习中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人独立的个性就是在思考中慢慢形成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心中有仲尼”的境界。
除了一般学习规律,王阳明还对弟子们最发怵的考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有一年,王阳明的爱徒徐爱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临行前非常紧张。王阳明看了他的样子不禁眉头一皱,这在考场上还不得乱了手脚。于是,王阳明教了徐爱四点秘诀考试备用,徐爱不仅不紧张了,而且正常发挥,榜上有名。
那么这四点秘诀是什么呢?
第一,考试态度要端正。不要把考试搞得像要上刀山、下火海一样,只把它看作平时学习成绩的一次检验。千万别把结果看得太重。用王阳明的话说:“心重志分,非无益,而又害之。”人心不能二用,如果心中总挂着能否考好,既要惦记着得失,又要惦记着考试,注意力分散,就不能抓住题目、保持思路的通畅。什么私心杂念都不想反而好,只要你准备充分了,“一分辛苦”必定会“一分收获”。
第二,考试审题是关键。王阳明说:“场中作文,先须大开心目,见得题意,即放胆下笔,纵昧出处,同气亦条畅。”因为古代科举考试只考作文,所以王阳明着重论述作文的审题。当然,考试中的任何科目无不是这样。放下思想负担,放开思路,运用平时的知识,考试怎么会考不好呢?
第三,考前的身心准备。王阳明说:“将进场十日前,便须练习调养。”平时为了多学知识,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到了考试前,就该改变这种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每天鸡一打鸣就起来洗漱,然后精神抖搂地进考场。否则精神恍惚,哪有好的思路答题呢?
第四,考前保持平静心态。进考场的前两日不要再翻阅书刊,或者盲目猜题,而应当保持内心的平静。正如王阳明所说:“每日只可看文字一篇以自娱,若心劳气耗,莫如勿看,务在怡神适趣。”
这就是王阳明的考试心理学,在一生中面临无数考试的中国学子,看了王阳明的这些开导,或许也会有些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