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荡的心途与坎坷的仕途(1 / 1)

而就在御驾亲征观光团回到北京不久,大明帝国的优秀皇帝、久经考验的帝国主义战士、娱乐界天王级巨星,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终于结束了他吃喝玩乐的一生,驾崩了。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在听闻了王阳明近乎于神话般的丰功伟绩,明世宗不禁万般神往,要把王阳明调回中央任职。

可惜的是,欣赏王阳明的明世宗朱厚熜此时还是个十五岁的小朋友,而执掌朝政、操持朝廷实际运作的是内阁首辅杨廷和。

就在前任大BOSS明武宗四处玩的时候,正是杨廷和同志在苦心经营和支撑着整个帝国的日常运转,可谓劳苦功高。又由于杨首辅和一直支持王阳明的兵部尚书王琼关系不睦,于是,杨廷和便以老皇上刚刚驾崩不宜大加封赏为由,进王阳明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擢升南京兵部尚书。表面上,王阳明成了伯爵,成了正二品正部级高级领导干部,事实上,却是被杨廷和调离了政治中心,相当于是光荣退居二线、提前准备养老了。

说起首辅杨廷和,还另有一段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著名的《临江仙》几乎是家喻户晓,它的作者——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杨慎,四川新都人。他的父亲就是朝廷内阁的首辅杨廷和。正德六年,杨慎中状元,人送外号“无书不读”,由此可见他博学到了何等程度。

在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的同时,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的规定确定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从事后的情况来看,杨廷和还是不太了解朱厚熜的,在朱厚熜准备进北京的时候,他就给了杨廷和第一个下马威。

杨廷和原本是想让他以太子的身份,由东华门入文华殿,没想到十四岁的朱厚熜擅自决定从大顺门直入,这样的决定无疑让杨廷和感觉非常的没面子,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随后,朱厚熜与杨廷和之间就兴献王的称谓问题发生了强烈的冲突,这就是著名的“大议礼”事件。杨廷和与朱厚熜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后来又由于朱厚熜在皇宫里面搞斋醮,杨廷和极力反对,导致他与朱厚熜之间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

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杨廷和请求退休,朱厚熜不批准,但是杨廷和执意坚持,尽管朝廷大臣们都让皇帝极力挽留,但是朱厚熜也生气于杨廷和的坚持,最终让杨廷和退休回家。

在后来的“议礼”事件中,支持朱厚熜的另一派文官张璁、桂萼派得势,于是就有人弹劾杨廷和,说杨廷和欺君罔上,依法对参与“议礼”事件的臣子进行算账,判定杨廷和依律应该斩首,由于他有决定朱厚熜担任皇位继承人的功劳,因此被削职为民。

话说由于杨慎他爹杨廷和在“大议礼”事件中败给了张璁,所以杨廷和申请了退休,原因是“年事已高,劳累过度”,而杨慎认为父亲是被小人(张璁)赶走的,于是复仇的种子在心中快速发芽。

杨慎不愧是高干子弟,略一思索,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找人打死张璁。文斗不行就该武斗,这种黑社会常用的手段竟然是杨慎的第一选择,真不知道他这些年读的都是些什么书。

事实证明,张璁虽然人品不好,心眼却是很多的,竟然成功地度过了这场人生危机。

随后,杨慎又联合200余名官员,到皇宫门口吵闹,让皇上给个说法。并扬言:“皇上今天要不给个说法,我们就跪着不走了!”这时,明史上最为响亮的口号诞生了:“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发言者正是杨慎。

要说杨慎的书真不是白念的,如此有煽动性的口号也亏他想得出来。

先是骂,骂完就开哭,杨慎作为活动首领,还哭出了花样——撼门痛哭。虽然哭声震天,可眼泪的颗数扳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真正做到了“雷声大,雨点小”。嘉靖实在受不了了,于是把所有到场官员都抓了起来,猛打一顿(死者共12名),杨慎作为首领还领了惊喜奖品——回笼棍+流放。流放后的杨慎整日研究文学,直到一天他明白了他爹杨廷和为什么辞职不再与小人斗争,杨慎放声大笑,终究看破了红尘,写出了千古不朽的《临江仙》。

所以,朝廷上层的政治斗争,历来是微妙而复杂的,黑白是非往往难以区分。

就是由于这样微妙的上层政治斗争,跟随王阳明出生入死平叛的老战友们,得到封赏最厚的是吉安知府伍文定,一战成名之后担任了广东右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后高升正二品兵部尚书、提督云贵川湖广军务,谥忠襄。其他人按《明史》的说法,“皆名示迁,而阴绌之”,也就是表面得到了封赏,却明升暗降。赣州知府邢珣长了两级工资:袁州知府徐琏晋江西右参政,后享受正三品待遇退休;临江知府戴德孺长三级工资,后来在担任云南布政右使时沉船不幸溺亡,追赠光禄寺卿。

被权奸打击报复的最为惨烈的要算王阳明的弟子冀元亨。

冀元亨,字惟干,武陵人。他笃信王阳明之学理,是明代的大学者。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救戴铣而触犯宦官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并贬谪到龙场驿。冀元亨与蒋道林不远千里一起前往求教问学,从此拜王阳明为师,过了一年多才返回。正德十一年(1516年),冀元亨参加湖广乡试,考题是以“格物致知”作为发挥,冀元亨没有用朱熹的理论来写,而是以王阳明的思想来答题,主考官觉得很惊异,并因此录取他。

王阳明的弟子虽然满天下,但冀元亨应该算是他的最得意门生了,因为他曾与王阳明同生死、共患难。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被派到江西主政,宁王朱宸濠故意写信求问有关阳明之学。王阳明便派冀元亨前去讲学。朱宸濠所谈都是如何称王称霸的战略,冀元亨假装不懂,只是一味与朱宸濠谈王阳明的学理。事后朱宸濠对人说:“那个冀元亨真是一个书呆子!”

有一天,讲到北宋张载的文章《西铭》这一篇时,冀元亨反复详陈君臣一体之义,以图感动朱宸濠。朱宸濠很是惊讶,不禁钦佩地说:“这儒生竟然有这么大的胆子和勇气。”于是备厚礼给冀元亨。冀元亨将宁王所馈都转交给了官府。

此后朱宸濠战败,张忠、许泰等欲诬陷王阳明与朱宸濠有勾结,便质问朱宸濠,朱宸濠说没有此事。张忠不死心,一再追问,朱宸濠只说自己曾与王阳明的弟子冀元亨探讨过学问。张忠听了大喜,认为终于找到陷害王阳明的藉口,于是立即捉拿冀元亨,严刑拷打,乃至施以炮烙酷刑,冀元亨宁死不认王阳明与朱宸濠有私。张、许等人就把他押解到京城,关入大牢中。

冀元亨在狱中时,对待其他的囚犯就像兄弟般友爱,让很多囚犯都感动到落泪。后明世宗即位,言臣均称其冤,才被放了出来,出狱后五天,冀元亨就因受刑过重而死。

若当时冀元亨招出王阳明,王阳明很难为自身辩白。然而,冀元亨既受阳明“知行合一”之学,自是以一身为之践履,严刑拷打之下坚志不移,真正做到了以生命做学问。

王阳明自己的弟子冀元亨不顾个人安危与宁王打交道,探听宁王的动向,为平叛下大功,却因小人弄权而入狱,还带累了妻子宗族,这让王阳明激愤不已。从王阳明后来的记述可知,拘捕冀元亨是秘密进行的。如若有罪,自当大白于天下,何须秘密拘捕?可见朝堂的乌烟瘴气。

即使如此,王阳明又担心据理力争惹恼了那些小人,只好隐忍按捺,痛苦不已。

尽管最后随着明武宗之死,宵小被清算;在王阳明的不断努力下,冀元亨最终获释出狱,却几天后就死去,但这样的结果仍让王阳明痛心不已。愧疚之余,王阳明不仅不能安然接受朝廷迟到的封赏,还道出了“虽尽削臣职,移报元亨,亦无以赎此痛”的心声。

后来,王阳明对于朝廷的封赏连上了两疏请辞。这其实也是对当时朝廷的失望灰心所致。

以“冀元亨事件”来说,构陷冀元亨、王阳明的或许只是几个弄臣,但当时能不畏强暴、直言为其辩白,或显一善意者,又能有几人?无怪王阳明后来发出了“自平难以来,此同事诸人者,非独为已斥诸权奸之所诬构挫辱而已也,群憎众嫉,惟事指摘搜罗以为快,曾未见有鸣其不平而伸其屈抑者”的控诉。

这样的一个乌烟瘴气的朝堂,王阳明实在无法与之共事。

嘉靖初年,昔日朋友席书曾经向嘉靖皇帝举荐了王阳明。但是,王阳明委婉拒绝了入阁的邀请。这也说明了王阳明对于中央政治的彻底失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王阳明坚持了民间讲学的风气,后世学者余英时将其称为王阳明的下行路线。

早年间刘瑾乱政时,父亲王华便擢升南京吏部尚书退居二线。如今自己立下大功,却居然也追随了父亲的脚步,带着伯爵与正二品的虚衔前往南京,从此远离了政治的喧嚣。

换做常人,或许会无缘失落,王阳明却不这样想,他反而高兴。

首先,他终于可以和父亲团聚了,多年的苦难,让他无比怀念父亲当年的淳淳教导,多年的离别,又让他希望和家人团聚;其次,离开了政治漩涡,王阳明将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问。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王阳明圆满完成了使命,而作为哲学家的王阳明将继续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