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黎明——龙场受难(1 / 1)

磨难是什么?

是人生最好的财富。

不是人人都能有福享用这份财富。在艰困中退缩、放弃是容易的,最终将与这份财富擦肩而过;而矢志不灭、绝望中的奋争是难能的,也才可能赢得这份财富。

有句话叫,黎明之前往往最为黑暗,那是因为黎明就要到来。但是那种无尽的黑暗又曾折杀了多少庸人,走出了几许英雄?

来到龙场的王阳明发现,如果自己挨廷杖、被贬官,就好像瞬间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般的反差,那么龙场的生涯对于出身高干之家、过往也算是锦衣玉食的王阳明来说,就好像发现十八层地狱的下面还有一个地下室。

龙场驿所在的贵阳修文县,原本是当时在贵州任土司的安贵荣所辖区域,龙场驿是安贵荣的先祖奢香夫人在大明洪武年间所建,当时建驿的目的是为了表示效忠朝廷,打开从贵州西北到四川地区的通信渠道,前后总共设了九驿。“驿”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它是古代常设的一种机构,有点儿像今天的办事处,每当有递送公文的官家差役、来往的官吏路经时,便可在驿中暂住,并将久跑力乏的马匹换掉,等到来日再快马加鞭地赶路。

在九驿中,龙场驿是规模最小的一个,据《贵州通志·建置志》等史书记载,龙场驿只设有“驿丞一名,吏一名,马二十三匹”。

1508年3月的一天,初春时节的龙场驿附近,走来了几个疲惫羸弱的旅人。一眼望去,谁都看得出几个人脸上写满的风尘。这正是王阳明和三名随从的家仆。这时,有一个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衰暮老头赶上前来迎接他。王阳明好奇地问:

“此地可是龙场?”

“回王大人,此地正是龙场。”

“驿丞何在?”

“就是在下。”

“按照朝廷的律令,应该还有驿卒啊?”

“也是我。”

原来这个老头不但是他的前任,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光杆司令。王阳明渐渐明白自己将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双方交接完毕,老头又转回头来对王阳明说:“王大人,这里的汉人很少,但你碰到了可一定要提防着点,基本上说,不是流窜犯、穷凶奸恶之类的人是不会到这种地方来的。本地的苗人土著倒还好,除了他们部族之间经常有些打打杀杀、烧房抢人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会打扰到您。”

没等王阳明从这些话里愣过神儿来,老头又好心地提醒:“王大人多保重,要是出了什么意外,记得找人通知在下,我会想办法给大人家里报信的。”

听完这话,被无力感笼罩的王阳明差点没瘫坐在地上。

后来的《阳明年谱》这样记载,龙场“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龙场周边的自然环境几乎保持了原始面貌,放眼望去草木参天,一派纯天然的绿色健康生活。那可是数百年前丝毫没有被人类的工业化进程所侵袭和占据的自然环境,其原生态的程度远超今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另一方面,山间的虫蛇怪兽任意恣行,致命的瘴气缭绕弥漫着四周,还远远不像今天这样属于人类的宜居之地。

这里人烟稀少,本地苗人土著居民的文明程度比今天的东南亚以及非洲地区的原始部落并没有强多少,几乎还是过着刀耕火种和捕猎的生活,和汉人之间语言不通,要靠少数的翻译来进行沟通。

前面王阳明之所以没搞清楚他的前任是从哪里钻出来迎接的,是因为所谓的“驿站”徒有其名,根本没有办公地点。这让王阳明几乎过上了半“野人”的生活,不得不找山洞栖居,权以避风挡雨。

来到龙场不久,王阳明又亲睹了一番生离死别的惨景。

这在后来王阳明做的《瘗旅文》中有着一番惨痛的记录: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自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罕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睹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于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

‘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一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矣。’则其仆又死矣。”

这是一个他方远来的小官吏,因要赴任而途径龙场,短短的三日之间,为官的父、子、仆三人在他乡异域命归黄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亲睹了这一切的王阳明从他们身上既看到了世间的不幸,也仿佛看到自己命运的折射。

王阳明的这篇《瘗旅文》悲情所致、一气呵成,哀小吏之客死他乡的悲凉,叹自己之落魄龙场的不幸,抒发忧郁愤懑的情怀,字字血泪、如泣如诉,成为千古不磨之文,它是王阳明被收入文言文的典范汇集之作——《古文观止》中的三篇文章之一。

要活着,要活下去,这大概是王阳明初到龙场对自己说得最多的话。

吃饭这时成了一个大问题,粮饷供应根本不足果腹。王阳明不仅要兼职当建筑工盖茅棚住,还要兼职当农民,找块平地垦荒种粮食种菜,否则就活不下去。

耕作时,手被荆棘扎出了血,脚也磨破了,这可同样苦了和王阳明一起从家里来的仆从们,从来没吃过这样的苦,纷纷病倒。结果,王阳明还要兼职当看护照顾病号。不过,这时的王阳明倍加珍惜和悉心照顾这些好死赖活地陪他一路远来、相依为命的忠实随从们,而主仆之恩大约也无逾于此了。

一开始由于粮食不够吃,王阳明不得不提着斧子到西山上采蕨以充饥。好不容易爬上山,只见周围树木丛生、荒草遍野,要寻找的蕨菜偏偏却在跟王阳明捉迷藏,踪影全无,蟒蛇倒是碰见一条,吐着舌头对侵入自己领地的不速之客示威。

一面是绝望,一面是肚子饿得“咕咕”叫。王阳明勉强继续前行。终于找到了!在不远处的悬崖边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了蕨菜,这时的王阳明好比看见了救命的稻草一般。不过没高兴几分钟,再一望凶险难测、一失足即成千古恨的高崖绝壁,王阳明暗暗叫苦。想来想去,求生的本能再一次占了上风。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试一试。

王阳明脱下身上的长袍拧成一根长绳,一头绑在悬崖边的大树上,一头抓在手中,一步步试探着向悬崖边挪动。眼看救命的蕨菜伸手可及,忽然间,脚下土石一松,王阳明差点一脚落空掉下悬崖。王阳明只好原路重新找路,反复尝试多次,近在眼前的蕨菜就是采不到。

支持着王阳明求生的欲望彻底崩溃了,他一屁股坐在悬崖边,惆怅、悲观、绝望、思乡的各种感情一齐涌上心间,有诗为证:

采蕨西山下,扳援陟崔嵬。

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

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回。

南归断舟辑,北望多风埃。

已矣供子职,勿使贻亲哀。

不过,泪奔之余的王阳明还有艺术创作**,足见他的生命力还是顽强的。

可是糟糕的事情还远不止上面这些。

刘瑾见路途中不能置王阳明于死地,又屡派人来加害王阳明。王阳明还要受地方官的气,他这时的上司都御史王质为了奉承宦官刘瑾,一方面克扣王阳明的粮饷,还派公差到龙场驿欺辱王阳明。但这时候意外有群人出来替王阳明出头,谁也想不到,这些替王阳明鸣不平的人居然是当地的苗彝乡民。他们和王阳明相处得很不错,这在后面会有所交待。出于公愤,乡民们把差人围起来痛打了一顿赶出龙场。差人连滚带爬地回去向王质告状,王质大怒,要王阳明认错,但王阳明拒不谢罪,后得王阳明同乡、时任贵州按察副使毛科从中调解方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