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猜疑就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断、捕风捉影,是对现象、事物、他人的一种错误判断和推理。心理学认为,无端猜疑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会产生很多消极作用,有时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影响波及很多方面,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良的后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现实生活中,心胸狭窄、格局不大、境界不高的干部不在少数,比如,有的干部凡事先入为主,丢弃事实依据这个根本前提,事事捕风捉影,习惯于从主观上揣测和推断,常常无端怀疑别人;有的自身缺乏安全感和判断力,处处神经敏感,总是疑神疑鬼,往往容易走向多疑的极端;有的总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觉得事事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天天有很多假想敌,自己折腾自己;有的因私欲得不到满足,产生扭曲的阴暗心理,活在自己狭隘的空间,见不得别人好,总是无端怀疑别人,主要目的是想诋毁别人;等等。领导干部要有大境界、大格局,讲究领导艺术,远离无端猜疑,光明磊落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事。
君子坦****,小人长戚戚。做人应胸怀坦**,心明眼亮,一身正气,心无杂念,做人做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绝不要主观臆断、无端猜测,更不要捕风捉影、无事生非。俗话说,风和影子是无法捕捉与束缚的。一个人如果心胸狭小,鼠肚鸡肠,凡事斤斤计较,总是毫无根据地猜疑别人,非但于人、于家、于社会无益,而且会带给我们无尽的烦恼,甚至还会毁掉我们自己。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曾国藩讲:“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有大作为。”但凡干大事的人,一般都是有大境界、大格局的人,都是胸怀宽广、气度恢宏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胸怀、气度,就会对他人不信任,对组织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陷入无端猜疑的泥潭,整天戴着心灵的枷锁痛苦地生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鸟中的蝙蝠,它们永远是在黄昏里飞的。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务,使之不能顺利有恒。”法国谚语也说,和睦可以建造大厦,而猜疑却会毁掉它。
无端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无端猜疑摧垮的不仅是信任的链条,更是感情的链条。领导干部如果总是疑神疑鬼,就会是非不清,敌我不分,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还会影响同事、亲友之间的团结,更有甚者妨碍家庭和睦和事业发展,乃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胸怀坦**,心态阳光。无端猜疑是灰色心理的“寄生虫”,而坦**胸怀则是祛除无端猜疑最好的“杀虫剂”。对领导干部而言,胸怀坦**是为官从政的一种必备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坦坦****为官”,“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领导干部就要涵养坦坦****的君子之风,揣着“阳光心态”待人待事,少一分猜疑、多一分信任,少一分隔膜、多一分真诚,少一分芥蒂、多一分团结。
要对党组织忠诚,涵养为官的浩然正气,始终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仅要在“知”上常思“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留下什么”,更要在“行”上不改初衷、践行誓言,真正做到“诚于中,行于外”。
要对同志坦诚,涵养做人的包容大气,始终做到开诚布公,相互提点,同时正确认识个人进退得失,根除“红眼病”和“嫉妒症”,克服阴暗潮湿心理,避免患上“猜疑症”“多疑症”,团结同事,神清气爽、轻装上阵地工作。
要对群众真诚,涵养做事的为民地气,始终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不欺民心民意,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多敲“当面锣”,少打“背后鼓”。多敲“当面锣”,就是对待同事的缺点和不足,要多当面提醒,咬耳扯袖,帮助其改进;少打“背后鼓”,就是遇到疑惑和不解,要与人当面说清,不要背后乱说。作家恩菲斯曾说:“与人之间的误会、猜疑和隔阂,都出于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猜疑,是问题和矛盾产生的祸根,而彼此缺乏有效沟通,则是造成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只有面对面解决问题,才能避免无端猜疑的产生,才能避免事情向不良方向发展。
丑话要说在当面。当面说批评的话,背后说赞扬的话,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们往往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想让人难堪、失望,当面都说好话、不说坏话,这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做法,但如果当面不讲背后讲,就难免会落入小人之流,不得不让人揣测和猜想,从而陷入“猜疑链”漩涡,正如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所讲,两个人在没有交流前互相猜疑,即使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还是会彼此猜疑,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走向相互猜疑的“黑暗森林”。
领导干部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在思想、观点、看法上不一致,即使有点怀疑、有点分歧、有点争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要及时消除怀疑、解决问题、消弭分歧,千万不可上纲上线,无限扩大,影响同志之间、班子之间的团结。
有了问题和想法,如果不能开诚布公地去沟通,而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台上不说,台下乱说”,在背后嘀嘀咕咕互相指责,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极有可能让问题发酵,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简单问题变成复杂问题,做事问题变成做人问题,由此带来的危害无穷无尽,于己、于人、于工作都是极大的负面影响。
问题要摆上桌面。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曾讲:“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仅‘班长’要这样做,委员也要这样做。”有话就要讲在当面,要让沟通取代猜疑。把问题摆上桌面,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种工作方法,更是领导干部党性原则的体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是正确解决领导班子内部矛盾、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维护领导班子团结、提高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方法。领导干部要做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就是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充分用好我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要营造良好环境,不搞背后议论,不作无端猜疑,不捕风捉影,更不传播流言蜚语,坚持“打开天窗说亮话”,让每一个人都敢于讲真话、讲心里话,通过沟通和协商,消除误解和疑虑,在班子中真正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风气。
要敢于批评别人,自觉摒弃“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的处世思想,始终出于对组织、对同志的真正爱护,既当面锣亮丑、对面鼓揭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针见血,也注意防止主观臆断,不能没有根据地“瞎批评”“乱开炮”。要勇于自我批评,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决心,向自身问题“开炮”,真正把自身问题摆出来、把自己摆进去,同时又要正确对待和接受批评,把别人对自己的批评,看作是同志间的信任和爱护,虚心听取,闻过则改。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注重的是干部过程管理,“疑人不用”注重的则是干部选拔把关。用人不疑和疑人不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疑人不用”是“用人不疑”的前提,“用人不疑”是“疑人不用”的延伸。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选好人、用好人,关键就是要信任干部,切实把严管与厚爱结合起来。
使用就是信任。组织选拔任用干部,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选拔干部都要按照“凡提四必”、酝酿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会议研究、公示、任命等相关程序,层层严格把关。如果组织任用你,就代表组织对你的信任。当然,干部也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要常怀感恩之心,始终牢记岗位和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干出一番业绩,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用了更要信任。马云说:“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任用的干部都是经过组织严格考核可以信任的干部,是德能勤绩廉过关的干部,既然任用了就更要给予充分的信任。信任才是最大的激励。如果用而不信,甚至猜疑,不仅会打击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干部的才能发挥,最终一事无成。领导干部信任重用干部,就要学会“放心”,对组织选出来的干部,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扬长避短,大胆任用,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要学会“放权”,相信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大胆放权、分权、授权,让干部“甩开膀子”、放开手脚干事。要学会“放责”,把权力与责任统一起来,善于给干部压重担子,压大责任,让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得到历练。
信任不等于放任。干部过去优秀,并不代表现在优秀;现在优秀,也并不代表将来优秀。信任也不是放任,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好干部是选出来的、干出来的,但更是管出来的、教出来的。领导干部信任干部、管理干部,既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又要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严管就是厚爱,严管才是对干部真正地负责。要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从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上严管干部,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要“厚爱”干部。严管不是管死,而是要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的干部担当,为负责的干部负责。同时,还要在工作上关注、生活上关心干部,帮助他们疏解心理困惑、修正前进方向,真正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确保干部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