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的新政(1 / 1)

庚子国变给了西太后很大震动,让她在短时间内明白了中国衰弱的原因所在,被迫改变政策,准备补救。前面的文字已经叙述了西太后决心实施新政的谕旨,告示天下。或许,西太后此刻才清楚传统政策的弊端是国家衰弱的主要原因。后来西太后推行的新政,其实都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时期光绪皇帝准备实施的新政。不同的只是,西太后在外界从来不违背自己曾经说过的言辞,而言谈的内容往往非常谨慎,很像是以中庸作为标准,不让新政走向极端,并调和新旧策略后才推行。并且,新政时时将权力集中到中央,避免各个省份出现互相背离的现象。

在1901年1月28日向天下人的诏书里,西太后首次显示出自己要改革的意图,当时还是在西安行宫以皇帝的名义下的谕旨。荣禄参与了这道谕旨的起草过程。尽管中国历来的谕旨都有重复的毛病,不过从那道谕旨中也能看出西太后聪慧的见识。国内的官员看到后,都欣喜若狂,即便是南方各个省份,诸如广州一些向来反对西太后的区域,看到这道谕旨后也精神振奋。中国报纸评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见的改革。那道谕旨言辞和立意都很好,包含了两种含义:让中国人民了解到朝廷变法决心的同时,还表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言辞语气非常有气势。通过言辞的精妙,用来平复国内各党派的见解。如此一来,西太后的声誉更深入地传播到了各个角落,青年人都在为之振奋。从那道谕旨里,可以了解西太后已经抛弃了之前闭关自守的策略,这成为中国几千年以来奉行思想的重大改变。改革大事,将会和历代祖宗的制度相反,更不会是各位亲贵大臣的本意。因此,这次变革,假如没有历经1900年的艰辛磨炼,绝对不可能推行。在西太后再次回到残破不堪的京城后,马上以60多岁的高龄担负起了这个异常艰巨的使命,中外人士为此更加赞颂西太后的坚毅果敢。此举应该出自于爱国之心,也可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大权地位。或许,西太后经历了国耻之后,将要直接面对之前的错误,感觉到新政是振兴国家的办法。这样一来,国内不论哪一方的人,都不会再反对了。

尽管如上所说,可国内的大部分人,还有一些外国人,为此依然还会有疑心,西太后此次推行新政是否真正出自诚心呢?存有这种心理的人肯定是有。不过,身居高位的人,都清楚此次西太后是真心要推行新政。为此,西太后在后来经常采用新法来对付反对新政的贵族。这样一来,中国的老百姓都看到了西太后的真心并诚心拥戴,即便是南方各地一些因为1898年疯狂镇压维新党而对朝廷心怀不满的人,如今也在回心转意。西太后或许是用言辞和做事证实了变革的决心,这绝对是正确的。

庚子年间的巨额的代价,让西太后增长了很多见识,于是等回到北京城之后准备将这些见识付诸实施。不过,西太后自始至终依然在怀念义和团拳民头领的功绩,不断追述这些人的忠心和勇敢,剿灭洋鬼子的雄心。可是,西太后尽管在称颂这些人的忠诚,可自己也历经了庚子国变的痛苦,也清楚那些人的作为不会有希望。形势所迫,让西太后清楚中国的未来,假如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那一天,那就必须压制排斥洋人的作为。如此,西太后就果敢地宣示变革自强的意图,此举在中国的历史上实属罕见。从1898年光绪皇帝变法可以证实,一国的君王,要想突然实施革新政策,肯定要引起国内部分人的猛烈争论,而且还会引发内乱,最后才可以推行。西太后审时度势的见识如此明确,而昭示天下的谕旨,立意言辞果断有力,让新政具备了大致的规模。没有人为此提出异议,即便是最守旧的儒教人士,也没有对此提出任何反对意见。现在摘录西太后的部分谕旨,非常有关系且有趣味的篇章: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即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岂尽雍正、乾隆之旧,大抵法积则蔽,法蔽则更,要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偱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自丁戊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甚于红拳,迄今海外逋逃,尚以富有贵为等票,诱人谋逆,更籍保皇保种之妖言,为离间宫廷之计。殊不知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该逆等乘朕躬不豫,潜谋不轨。朕吁恳皇太后训政,乃得拯朕于濒危,而锄奸于一旦。实则剪除乱逆,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执中以御,择善而从,母子一心,臣民共见。今者恭承慈命,壹意振兴,严禁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

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籍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至西幸太原,下诏求言,封章屡见。而今之言者,率出两途:一则袭报馆之文章,一则拘书生之浅见。指其病,未完其根,尚囿于偏私不化;睹其利,未睹其害,悉归于室碍难行。新近讲富强,往往自迷始末,迂儒谈正学,又往往不达事情。尔中外臣工,当鉴斯二者,酌中发论,通变达权,务极精徽,以便甄择。特是有治法,尤贵有治人。苟无其法,敝政何从而补救;苟失其人,徒法不能以自行。使不分别人有百短,人有一长,以拘牵文义为守经,以奉行故事为合例,举宜兴宜革之事,皆潜废于无形,群旅进旅退之员,遂酿成不治之病。欲去此蔽,慎始尤在慎终;欲竟其功,实心更宜实力。是又宜改弦更张,以袪积弊,简任贤能,上下交儆者也。朕与皇太后久蓄于中,物穷则变,转弱为强,全系于斯。倘再蹈因偱敷衍之故辙,空言塞责,遇事偷安,宽典具在,决不宽贷。将此通谕知之。

从这道谕旨中可以发现,西太后在用皇帝的名义斥责戊戌年间的维新派人士及其推行的新政,或许西太后感觉虽然诚心实施变革,可此事也是当下大势所趋。西太后是一位非常有主见、权力欲极强的人,从来不甘示弱,不甘心成就维新派的美名。西太后此刻计划推行的新政,很多条款出自于戊戌年间康有为一些人的主张。只不过照顾面子,要让国人清楚,西太后此次维新变革和之前的变法有区别,并且要比以前的更好。西太后宣布的新政条款,但凡带有戊戌年间痕迹的,一律不说,原因就是西太后曾经使用暴力手段扑灭了戊戌年间的变法。总之,目的就是要让天下人明白,西太后时下的推行新政,根本不像当年康有为乱党的所作所为。可是,西太后所推行的新政条款,的确和当初康有为一些人的没有两样,甚至程度有所超越。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次改革,是西太后倡导实施的,前一次则是其反对者推动的。

细看一下西太后回到京城六年推行的新政,绝对是诚心诚意的改革,不容置疑。即便有可疑之处,也非常细微。可此次改革相对于外人来说,那就让人难以相信此次变法好于上次。从义和团拳民开始到被剿杀,再到北京沦陷,西太后对此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深感国力的脆弱、国家处于危机之中。西太后已经体会到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宏大,而中国传统经学很难与之抗衡。假如要在地球上立足,一定要学习日本改革自强,整顿军队向西方国家学习。西太后清楚之后,就想实施行动。满洲的贵族,头脑昏庸难识大体,就想听任气数,顺其自然,根本不想振兴图强。而西太后则是不知便罢,既然知道了,就要努力前行,这是西太后和满清贵族不同之处。

当初,西太后刚刚掌控政权的时候,国家的情况还比较简单,除了皇族权益之外,只需谨慎从事,掌控各个省份的士绅,这些士绅就是中国传统人文的集中体现。诸如满洲贵族骄横自大的性情,尽管不清楚事理,也有其长处,西太后一样重视。外交方面需要谨慎小心,努力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是西太后的声誉,是中国人都拥戴的人。可是,历经光绪二十六年(1900)拳民动乱(史称义和团运动),时局发生了变动,而西太后威信受到影响。或许,西太后需要证实自己的清白,被迫昭示天下,此事并非自己所为,而是义和团拳民自己做的。尽管西太后的威信受到了影响,可在时局逼迫下,只能这样做。西太后当前要办的事情,困难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