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改革(1 / 1)

西太后在反对维新变法行动方面雷厉风行,结果也招致了南方各省一些人的愤恨。接下来,保皇会宣布建立,目的要辅助皇帝。上海租界里的报纸每天发表文章,对西太后进行诋毁攻击,肆无忌惮,荣禄也成为民众攻击的目标。如此的言论,很明显是逃跑的维新人士蛊惑所致。内容还涉及朝廷的行为意在排斥汉族的大臣,言说在不长的时间内,国内重要的职务都要被满族人占据,以此煽动汉族人的情绪。此时,全国各个省份都有排外情绪,倡导这样论调的人,看到西太后反对推行新政,对西方人充满仇恨,就开始用这样的论调取悦于国民和西太后。但凡具备这样主张的人,都居心叵测。

满族人御史会章上了一个奏折,在开头首先对朝廷严厉惩治维新派的业绩大加称颂,这样足足让西太后永刻荣誉史册,接下来的奏折上又说南方各省的情况,近来有传言说朝廷处斩的新党都是汉人,称皇上太后意欲牺牲汉民之利,提高满人之地位。我朝一向对满汉一视同仁,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然而康有为余党却以此为据,危及朝廷。末尾还说:“根据微臣的意见,应该选择忠心正直的汉族人给予特别的犒赏”,那么,人心就会平静下来,舆论就会改变论调。假如一个人犯了罪,并且已经得到了应有惩罚,可此人依然对国家忠心耿耿,这就需要对此人加以奖赏。之前几个月,有人上奏折对维新党人进行诋毁,反对新政的推行,那就应该得到升迁。在这份奏本的末尾还说,只要汉族大臣对朝廷忠诚并且爱戴超越满族大臣的人,非常难得。奏折所言其中很多对于国家非常有益,西太后肯定也极为认同。

于是,西太后马上下达谕旨告诫天下的官员,要用名教和纲常作为自己的责任,共同来维护对朝廷的忠诚,做政府工作要勤奋,还要倡导节俭,禁止奢侈。之前皇帝所罢免的官员,如许应骙,西太后都要恢复这些人的职务;皇帝启用的官员,则要全部罢免干净。这样的谕旨下达之后,没有一人敢上疏替这些人说话,只有甘肃藩司增厚出面保举翁同龢。西太后听说后马上大动肝火,立刻罢免了他的官职,自此再也没有人敢因此而上疏了。平定了北京城内的许多事情之后,西太后开始将眼光放到各省的事务上。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西太后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说朝廷给了他优厚的待遇,绝对不能以小事推卸国家的要务职责,应该忠于职守,谨慎替朝廷选拔下属的官员,以此报答朝廷的恩惠。至于翁同龢,西太后对其尤其愤恨,尽管已经准许他辞职回家,但依然认为他有很大的罪责。另外,翁同龢一直以来和荣禄是仇敌,荣禄根本不会替他说好话,所以西太后就以皇帝的名义下谕旨痛斥翁同龢。

当时,翁同龢返回原籍江苏常熟县居住,直至光绪三十年(1904)病逝。但凡了解翁同龢的人,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和爱戴。翁同龢为人处世与其他人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的一些高官,既然已经离职在家,肯定就会把国家大事抛至脑后,一心追求安逸和享乐。翁同龢则不同,他性格坚强,根本不向敌对势力屈服,尽管此刻赋闲在家,依然在为国家大事操劳,忧国忧民的心思没有改变,还期望有朝一日能官复原职,继续辅佐皇帝推行新政。翁同龢属于地方官严格管控的人,因此他时常受到烦扰,每月必须要去知县衙门拜访三次,表面看起来非常谦虚恭敬,可内心非常窘迫。翁同龢每次都会跪在地上对知县说:“大人奉朝廷的谕旨秘密看管翁同龢的所作所为,因此特别来到县衙听候大人的处分,以便让大人履行朝廷的旨意。”知县此刻往往也非常为难,原因是翁同龢之前职位是军机大臣,掌控国家重要事务,还曾经做过皇帝的师傅,时下尽管已经被革职在家,可今后的事情很难预测。除了去拜访知县之外,翁同龢就依靠文学创作自娱自乐,他在家的信件,曾经一度刊刻并在民间流行,情怀非常淡雅,言辞超俗,读书人阅读后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翁同龢虽然被罢免职务,但并没有被查抄家产,所以可以安享晚年。相比在朝廷上为国家事务操劳,此间倒也很快乐。过世之后,翁同龢的文章和品德流传很广,敬仰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一张纸或几个字都被人们看作珍宝一样收藏。

由于皇帝之前推行维新变法新政,将科举制度废除了,西太后感觉国家内部的一些人士对此怨气很大,就准备下达谕旨恢复科举制度。如此,一些守旧的文人,纷纷赞颂西太后的美德。古时候的科举制度非常严密,试卷都是密封的,结果在维新变法被废除,如今又全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