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是一个好人(1 / 1)

西太后在八月十一那天命令荣禄回京对维新党实施打压。刑部上了奏本,请求调派官员对维新派人士进行审查,西太后马上批示:“此事交付军机处会审并审慎实施”,同时将张荫桓拘押到刑部大牢。张荫桓是皇帝推行维新变法的重要参谋之一,当时具有非常大的名气,西太后对他非常厌恶,所以如此整治他(后来,张荫桓被充军发配到新疆,义和团运动的时候,端亲王下令地方官将张荫桓处死。另外,还有一名维新派人士叫徐致靖,也遭到终身监禁,到1900年被八国联军释放出狱。为此,徐致靖来到西太后在太原的临时行宫,依然恳请西太后继续监禁自己,或许是他不愿意接受洋人对自己的释放,或者还是准备尊重中国皇帝的谕旨)。这份谕旨还说:“朝廷非常清楚北京内外的官员受维新派蛊惑的很多,但是,皇帝以慈悲为怀,除了罪魁祸首之外,其余的人士不会追究的。”荣禄还特别提醒西太后再下一道谕旨,讲明太后重新掌管朝政的意义。了解这份谕旨内容后,可以从中发现西太后擅长操纵群臣的能力。既然皇帝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道谕旨足足可以说明维新派的一些做法让人们心情不安,也是朝廷没有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下达谕旨后,国家稳定下来。

进入北京城的荣禄被委以军机大臣与兵部尚书的重任,掌控北洋军队,同时掌握国家政治、军事的大权,这在大清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荣禄对西太后非常忠诚,也因此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不过,荣禄处理维新派的做法一度遭到一些人的斥责,可这都是旁观者的正常反应,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从中国传统思想的角度来分析荣禄的做法,其实就是一个臣子应尽的职责。再说,荣禄非常具备古代大臣的风范,在处理一些危机事情上很有独到之处。在义和团运动时,中外的一些人士都将矛头对准了荣禄,其实这都是康有为的谣言蛊惑,当时没人替荣禄辩解,其次原因是外国大使馆一些人对这件事存有偏见,无法得到真实情况的报告。当时,荣禄竭尽全力控制义和团在国内近似疯狂的作为,还努力奉劝皇族人员,以免造成大错。西太后掌控朝廷50年之久,期间,具备治理国家才干并且能够精忠报国的唯有曾国藩一人,其次就是荣禄。在满清皇族王公大臣正在盲目地参与所谓国家大计、倒行逆施、强暴与软弱并举时刻,只有荣禄果敢坚毅且有先见之明,的确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从荣禄参与国家事务开始一直到1903年去世,纵观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西太后最忠诚的臣子,更是西太后卓越的参谋,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西太后的知人善任。读者在本书后面的一些章节可以看到,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时,西太后已经被自己强大的势力和周围权贵的附和所迷惑,再加上西太后自己的希望和迷信,答应端亲王一些人的恳求,削去了荣禄的大权。可是,从《景善日记》中可以发现,尽管西太后在当时已经铸成大错,到后来依然听从了荣禄的建议和参谋,才得以挽回危局。在国家已经陷入危机状态时,朝廷也进入危机四伏的境地,而此刻西太后唯有荣禄可以依靠。荣禄对西太后忠贞不二,一心侍奉西太后。尽管刚开始时,西太后没有听从荣禄的提议,可到了后来又说非常钦佩他的先见之明。因此,中国的时局,当时尽管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可有一件事非常明确,那就是应该铭记荣禄的言行,在中外都应该保持一致。

在两宫西巡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将矛头对准了荣禄。返回北京城之后,外国使馆里的一些人对荣禄也非常冷淡,原因是这些人不清楚其中的误会。当时的荣禄非常恼怒,他曾经对身边的人说:“当时我尽最大力量抗击压制义和团运动,至今没有丝毫的悔意,可我不清楚外国使节为什么对我这样冷淡,所以我非常恼火。”有人记录下荣禄说过的话:“在庚子年的做法,我并不是为了爱护西洋人,最主要的还是向西太后和皇帝尽忠。”荣禄的言辞尽管如此,可他的做法的确对西洋人非常有益,所以对他的一些称赞也不过分。西太后和荣禄商议处理维新派人士的办法,荣禄力主从严办理,他说:“假如不这样的话,那就无法保全满族统治的国运和威望。”这样一来,谭嗣同等六名维新派人士被押往刑部审查,荣禄也是审查官员之一,但凡涉及康有为对西太后大不敬的阴谋,荣禄都会细细审问。在康有为的寓所里抄录出了很多文件,只要是维新派的谋划,都得到详细的记录,绝对没有遗漏。军机处就根据这些文件证据判处维新党人死刑。这些人谋害西太后已经铁证如山,所有办案官员都请求快速办理,原因是当时满汉大臣对此事存有巨大矛盾。如果这件事拖延太久,那会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军机处的请求得到了西太后的准许,于是在当月十三日就斩杀了六人。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很多人来到刑场上观看。在杨锐的寓所抄录的皇帝与维新党的信件,几乎都是攻击西太后的言辞。杨锐的奏折,参奏的很多内容都是西太后的罪行,还涉及西太后的私事,牵连了许多人,其中就有荣禄,另外还有一些达官贵族。杨锐的奏折上有皇帝的朱批,因此这件事在南方广州一些地方被编成歌谣,以此嘲笑。皇帝的朱批被西太后看到后,了解到皇帝也参与了阴谋,这才决定断绝皇帝和维新派人士的所有联系。根据西太后身边的人供述,当时的情景就是这样,不过,事情也有其他成分。斩杀戊戌六君子的谕旨出自西太后的手笔,荣禄从中协助,可依然是以皇帝的名义下达。那封谕旨用红笔书写,显得非常重要。

此前的一些谕旨内容,尽管说朝廷以慈悲为怀,除了戊戌六君子之外不会再株连其他人,但西太后怒火难消,不断说一些谴责的言辞。很快,西太后又下达谕旨:“张荫桓发配新疆。”张荫桓曾经攻击西太后过分奢侈,据说当时英国大使馆曾有营救张荫桓的意思,所以西太后极其讨厌他。西太后起初想去天津巡视,视察各国租界的一些情况,顺便游历观光。荣禄极力劝阻说:“维新变法的事情刚刚平息,还是不动身比较好,唯恐出现不测。”西太后听从了荣禄的建议,下达谕旨收回之前的意愿,还犒赏了北洋军队。当时,直隶正在努力整顿陆军,训练非常严格。荣禄到京城后,补授裕禄担任直隶总督职位。此人非常顽固,西太后尽管非常信任他,可他不清楚事理,昏庸糊涂。天津义和团的动乱,其实就是裕禄一手造成的。当时,朝廷对汉族人充满了不信任感,西太后感觉直隶总督的职位非常重要,必须要满族人才可以任职。但凡参与维新变法事件而没有受到责罚的,京城里只有礼部尚书李端棻。李端棻刚开始感觉肯定会牵涉到自己,可过了几天发觉没有处理自己的谕旨,这才上疏说:“微臣曾经举荐康有为等一些维新党人士,没有赐予我罪行,皇帝的恩典比天还高,微臣万分感激。但微臣内心非常不安,依然请求西太后对我降罪,以此作为朝臣错误举荐奸佞的样板。”李端棻言辞间非常微妙,西太后同样也回复他一份风趣的谕旨,依然用皇帝的名义。谕旨内容是:

上谕:李端棻奏滥保匪人,自请惩治一折。该尚书受恩深重,竟将大逆不道之康有为等滥行保荐,并于召对时一再面陈。今剧事后检举,实属有意取巧未便以寻常滥保之例,稍从末减。礼部尚书李端棻著即行革职,发往新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以示惩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