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得病(1 / 1)

当时,外界观点尽管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变化多端,可忽然又有消息说,皇帝的性命恐有不测。英国政府以及其他各国政府都向中国朝廷发了照会,希望不要草率行事,以免遭到欧洲各国的舆论谴责。因此,北京城内就有传言说:“欧洲很多国家如果听到皇帝忽然去世的消息,肯定要采取行动。”英国使者的言辞传到民间,人们都感觉非常气愤,都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内部的事情,之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外国人有什么权力干涉?光绪皇帝推行维新变法,或许是为了反对满族人的做法,也可能“违背祖宗制度”,可假如皇帝接受外国人的协助,那无论是满族人还是汉族人,都会反对皇帝。戊戌政变结束之后,社会很快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人们了解西太后再次掌控朝廷后,心里都感觉安定多了。不过,当时和政变相关的其他消息非常多,比如就有“皇帝犯了阴谋杀害西太后的错误,只是让他交出大权,有点处罚得太轻”。如此消息也是有源头(1899年的蓝皮书之一,章书函:当时,上海道台请求各国领事出面缉拿维新派首领康有为,还有传言说光绪皇帝已经被谋害,元凶就是康有为)。官员们提及这事,都感觉光绪皇帝有点像唐朝的一个皇帝(唐玄宗),当时那个皇帝也曾对太后采取谋杀措施。还有一种传言说,皇帝快要离开人间了,而且这样的说法流传得非常广,尽管中国南方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北方依然如旧,人们几乎都预感到,即便光绪皇帝的确去世了,感觉也很正常。有一天西太后用皇帝的名义下达一道谕旨,言辞间说皇帝生病了,并且很重,还说:“自从四月开始(此间正是维新变法开始的时候),朕就感觉身体不适,至如今病情依然没有好转。”西太后代替皇帝下达的此类谕旨,人们都感觉这就是皇帝的言论,接受得非常坦然,一点也不感觉吃惊和担心。各个省份都寻找名医向北京遣送,准备为诊治皇帝的病情出力。有一位叫陈蓬舫的人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医生,他曾经来到北京给光绪皇帝诊治过病情。下面他叙述的情景是他送到《泰晤士报》发布的。

当时,谕旨传令让各省选派名医进京去给皇帝诊治病情,江苏巡抚举荐陈蓬舫接了诏书。陈蓬舫清楚自己在年迈之际遇到此类事情将会非常困难,但想推诿是不可能的。巡抚送给他的盘缠是六千两白银,另外还送给他一些赆议,陈蓬舫就来到了北京。之前已经有三位名医抵达。为此,法国使馆也派来都色夫洋医生给皇帝诊治过病情,可这个洋医生开出的病单,中国的医生都感到莫名其妙。陈蓬舫也不认可都色夫诊断的病案和治疗方法,原因是这个洋医生开的病单很像历史小说撰写的欧洲中世纪医生开的。在那份洋病单里,洋医生这样说:“皇帝身体发烧等的症状,我们西医不明白。可我们很清楚皇帝所说的呼吸器官的病情。”还说:“皇帝呼吸器官方面的病情已经有十多年了”,“发烧的原因应该是皇帝虚弱疲劳所致”。11月中旬,陈蓬舫还没有出京城,皇帝发热的病情已经有所减轻,身体也在恢复中。不过,根据陈蓬舫的意思,想根治皇帝的病困难非常大,因此他决意离开北京。其他的中国名医依然选择留在北京继续诊治皇帝的病。陈蓬舫之所以能够成功离开京城,主要的原因是他已经贿赂了一些关键人物。有人向他问及皇帝的病情,陈蓬舫含糊其辞:“假如能够坚持到明年春天的话,就能渐渐恢复,最后痊愈吧。”

现在可以回忆一下陈蓬舫当时进京替皇帝看病的情景:陈蓬舫进京几天之后,在军机大臣的带领下进入皇宫大殿,磕头,然后跪在下面。西太后和皇帝相对坐在上面,中间是一个不很高的桌子。面色苍白的皇帝看起来非常疲倦,他脑袋好像有点发热,喉咙里面有痰,身体非常瘦弱,鹰钩鼻子。陈蓬舫当时感觉皇帝有点像西方人。西太后的仪态非常威严,一眼看去便知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可以看出,西太后很关心皇帝的病情发展,她非常小心地看护着皇帝。按照惯例,医官不可以直接向皇帝询问病情,西太后就代替皇帝说了一些发病症状。皇帝有时点一下头,偶尔也说一两个字,以此证实西太后的话。皇宫大殿里,只有西太后的声音言辞,陈蓬舫两眼直直地看着地面,不敢仰视。直到西太后下令让他诊脉,陈蓬舫才举手为皇帝把脉,但自己身体依然跪着。根据陈蓬舫自己的叙述,他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也没有摸到皇帝脉象,只在表面上用手虚按了一下手腕。诊断完毕,西太后接着继续描述皇帝的病情,言辞间提及皇帝的舌苔,还有嘴里喉咙中溃烂生疮,但是这些都无法查看,陈蓬舫只能从西太后的描述中去领悟。或许是因为皇帝非常尊贵,人们不敢仰视。西太后说完之后,陈蓬舫就退了出来,接下来就将皇帝的病情诊断向军机处呈报,然后向皇帝转奏。陈蓬舫开的病情诊断包括几种中药以及调养身体的一些方子。上面的内容都出自陈蓬舫之口。

陈蓬舫的几句含糊其辞的话,到后来都应验了。第二年的春天,皇帝的病情慢慢痊愈了。(或许是因为西太后唯恐西方列强干涉中国朝政,再就是中国南方各省强烈的舆论,导致西太后被迫考虑诊治皇帝的病。)当时,广东人了解到西太后杀死了一些他们的同乡维新派人士,就对满族人非常反感,开始言辞激烈地对朝廷进行攻击,但还没有引发动乱。国内上下都在传言皇帝性命难保,致使很多人向政府致电,请求保全皇帝,要不就向各部上疏,要不直接向皇帝呈报。其中,皇帝下达患病谕旨以后。上海人经元善代表全体商绅即刻发出的一封电文,内容是:“恳请西太后让皇帝亲政。皇帝没有必要因为身体的小病而产生顾虑,不然就会引发难以预料的事件,肯定会引起外国人的干涉。”西太后看到这封电文后非常恼火,后边的几句话简直是对西天后的恐吓。西太后一气之下,立即将经元善的官职罢免。经元善担心西太后还会怪罪自己,就出逃到了澳门。不过,经元善上疏直言的一些言辞,确实帮助了光绪皇帝。朝廷大臣里边能够果敢直言、力挺大局、反对西太后废立皇帝的,只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一个人。在国家处于危急时刻,他敢于力排众议,大义凛然。西太后尽管不满意刘坤一,但对他非常器重。资历、威信和刘坤一相差无几,并且博学多才的湖广总督张之洞表现的意见含糊不清,让人难以琢磨,和刘坤一相比之下有天壤之别。当初,皇帝一心推行维新变法时,张之洞非常赞成并且大力支持,在六个月以前,他连续举荐几个维新人士进京,其门生杨深秀也是其中之一。皇帝也有下谕旨让张之洞进军机处、参与新政推行的想法。后来,维新变法失败,西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废除新政条款,张之洞马上向西太后致电表示支持,言辞间还请求严惩维新派人士。张之洞这些提议,绝对属于多此一举,因为当时西太后已经采取了行动。西太后怎么会像一般的妇人一样做事有始无终呢?张之洞其实就是在啰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