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诏书(1 / 1)

皇帝再次下达谕旨,下令整顿驻防在京师的满族军队,此前军队的腐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整治。皇帝还下令各个省份广开学堂,学习新学。其间,有一个名字叫文悌的御史,他上了奏本弹劾同僚宋伯鲁、杨深秀二人,言说他们因为和许应骙有隔阂,就上奏欺骗皇帝,引发皇帝和西太后之间的矛盾。这个奏本引得皇帝大动肝火,马上罢免了文悌的官职,还斥责他胡说八道,挑拨是非。文悌就恳求怀塔布去颐和园向西太后求情,西太后没有应允,估计是不想因为这点小事让皇帝为难。西太后就这样平静地观察着维新派的行动,目的想让他们放火自焚,自取灭亡。西太后任命自己的心腹裕禄进入了军机处,这样一来可以利用裕禄掌握国家政治局势的内部情况,裕禄上任后就联合刚毅开始极力反对维新。裕禄在1900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他协助刚毅剿灭入侵的洋人。当时的军机处的顽固分子有三个人:刚毅、王文韶、裕禄,这股势力极大地阻扰了新政的推行。不过,这股顽固势力想违抗皇帝的旨意,必须还要争取西太后的协助,和荣禄结盟。

就在此时,一名侍御史在奏折中写错了一个字,结果被皇帝责备了一顿(皇帝开始非常重视此类事件,为此很多新官员都很小心)。皇帝在几天之后又下达一道谕旨,废除殿试中大卷、白折(指旧时科举中用的书体,其体式与馆阁体相同)的体制,即以后殿试、朝考中不再考书法写字一科,这非常明显出自康有为的建议。六月初八,皇帝谕旨再次下达,传令全国统一设立官报局,康有为被任命为上海总局的总办。此类官报都由地方政府设立,其用意是让国民及时了解国内国外政治形势,开启老百姓的智慧。所有开办的经费和日常支出均由政府拨款。每出版一期,都需要向上交付皇帝审阅,军国大事都能够自由评判,不用顾忌。康有为在朝廷的命令下开始草拟官报开办的章程。六月二十三日,皇帝再次下达一道谕旨,命令“所有官吏必须实心办理新政,不能像之前那样墨守成规,敷衍塞责”,谕旨还强调:“总的来说,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在萎靡不振,头脑麻痹,积习太深,因此所有官员都需要努力振奋精神。陈宝箴担任湖南巡抚以后,一心整顿,结果有很多官员对其乱加指责,肆意刁难。如此,即便是士绅也会随声附和,此乃不顾大局的做法,蓄意阻扰新政的推行,必须严惩,绝不宽恕。”谕旨上还说:“当前正是危急之时,必须将之前的错误当作教训,今后做事要谨慎,不要再犯类似错误,如此才可以踏踏实实落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真正意义。开办的所有事情,都是必须办理。朕反复清楚地重申此旨意,尔等做臣民的所有人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努力去掉自身被蒙蔽、被遮掩的一些问题,上下同心,一心为国。如此一来,国家的安定,国力的增强,就有了希望。”

光绪皇帝还下谕旨,下令开设水师学堂,准备为将来重振海军打基础。另外,在北京设立铁路局、矿务局,准备筹办全国各地的路矿。还增设译书局,出版国外政经科学著作。另外,皇帝的另一道谕旨尤其让京城的人们吃惊,即“核准荣禄的奏折请求,朕要在九月初五这天,乘坐火车陪同太后赴天津城检阅军队”。荣禄尽管对推行新政充满怨言,可在整顿陆军方面表现得非常积极。京城里的那些守旧派人士,听到西太后和皇帝要冒险乘坐火车去天津,而且还要放下帝王皇家的尊贵身份,都非常吃惊。值得肯定的是,西太后非常高兴,言谈之余说自己从未坐过火车,第一次坐,肯定非常有趣。皇帝还有一道谕旨说,“撤销所有多余、不够恪尽职守的官员”。其实,官员们吃着国家的俸禄却没有实心实意为国家做事,这样的弊端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了,有许许多多的人就是依靠这样的机会来谋取锦衣玉食的。如今要被撤销,很多人愤怒万分,感觉这么做“极大地违背了祖宗的章法”,他们都非常迫切地恳求西太后能保全职务,让皇帝收回这样的命令。可是,两天以后,皇帝的又一道谕旨更加让人们吃惊:礼部尚书许应骙、西太后的亲信怀塔布一同被罢免了职务,原因是因为他们扣压了礼部翰林王照的一份上疏。

王照上的奏本内容是恳请皇帝陪同西太后出国游历。首先应该去日本,然后依次去往欧美的一些国家,所有这些让守旧派听起来都倍感吃惊、不知所措。推行新政的诏书迅速而有力,让一些顽固的大臣被迫联合起来到颐和园求救于西太后,恳请西太后重新掌控朝政。西太后叮嘱他们要忍耐一段时间,不要心急。从这些话里可以感受到,维新派的危机快来了,只是还没有启动。

本来就清楚自己前途难料、困难重重的康有为发现西太后居然没有任何举动,就误认为西太后此刻心态难定,可以乘此机会加紧推行变法新政。于是,康有为就奉劝皇帝说:“西太后答应推行新政,并非出自本意,其实是在暗地里反对变法维新。中国要想自立自强,西太后就是最大的阻碍,是西太后导致了今天的政治腐败。国家每天都必须要拿出巨大的费用让西太后享乐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劝解光绪皇帝“不要心存疑虑,应该大胆果断,首先调兵包围颐和园,然后将西太后拘押到紫禁城,最后将其囚禁在西苑的小岛上面,让西太后在那里度过余生。接下来,皇帝要再下一道谕旨,罗列西太后的罪状,并强调今后永远不许西太后掌控国家大权”。上面的这些话,是康有为在皇宫的一个密室里向皇帝面奏的,但还是被一名宦官偷听到了,这名宦官随后就向西太后做了汇报。这个宦官是李莲英的属下,职责是专门监听皇帝的谈话。当时,有人曾经提出了探监密探的事,并且还列举了很多可信的证据。分不清形势的光绪皇帝听信了康有为的言辞,不过暂时还不想发起政变,准备到天津检阅军队之后再办理这件事。皇帝心里清楚,要想发起政变,一个最大的前提就是军队必须要听从自己的命令,而时下直隶的新军都在荣禄手中掌握。荣禄是西太后的心腹,只要他手中一天有兵权,康有为的政变计划就一天不能执行。西太后做事向来相当机警沉稳,其权势也根深蒂固,如今皇帝想拉拢几个新上任的官员和西太后对抗,结果可想而知。西太后暗暗开始了布置,表面异常平静,皇帝就感觉西太后此时尚未拿定主意,正是自己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其实,皇帝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当时,推行新政维新变法的诏书非常多:首先下令北京城要修建新马路,其次要整顿国防,接下来还下令八旗子弟如果愿意出京城,随意。七月二十七日,皇帝再次下达谕旨,即为推行新政维新变法的最后一道谕旨:

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牧民之政,中外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补我所未及。今士大夫囿于成见者,谓彼中全无条教,不知西国政令教学,千端万绪,主于为民开其智慧,延人寿命,凡生人应得之利益,务令推广无遗。朕夙夜孜孜,改图新法,岂为崇尚新奇,乃眷怀赤子,皆上天之所畀,祖宗之所遗,非悉令其康乐和亲。朕躬未为尽职,另以各国交迫,尤非取人之所长,不能全我之所有。朕用心之苦,而黎庶犹有未知,咎在不肖官吏与守旧大夫,不能广宣朕意,乃至胥动浮言,使小民遥惑惊恐。山陬海澨之民,有不获闻新政者,朕实为饮恨。今将改行新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意,共知其法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强中国,朕不胜厚望。著查照四月二十三日以后,所有关于新政之谕旨,各省督抚均迅速照录,刊刻誊黄,切实开导。著各省州县教官详切宣讲,务令家喻户晓。各省藩臬道府,饬令上疏言事,毋得隐默顾忌。其州县官应由督抚代递者,即由督抚将原封呈递,不得稍有阻格。总期民隐尽得上达,督抚无从营私作弊为要。此次谕旨,并著悬挂各省督抚衙门大堂,俾众共观,庶无壅隔。

读其诏书内容,看到后来的变故,不仅使人感慨万千。自此之后,西太后就再次掌控了大权和朝政,短暂的皇帝执政期就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