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对您不住(1 / 1)

有关变法维新的谕旨从召见康有为之后频繁下达。中国旧的科举考试自宋朝中叶(按:中国科考制度起始于隋代)以来都是用经义选取名士,延续下来,只是在康熙时期曾经有过短暂的停顿,已经施行数百年之多。如今要废止,改用新体制的考试。但凡参加官员选取考试之人,都需要精通各国的政治、历史、法律等。有两名御史,一个名叫宋伯鲁,另一位叫杨深秀,他们上奏本弹劾礼部尚书许应骙阻扰新政的推行。许应骙是广东人,个性比较守旧。下面是二位御史参奏许应骙的折子,大意是:

微臣已经注意到,圣上图强自新,锐意改革,尤为注意促进教育及外交事务。礼部统管国家大小学校,总理衙门负责对外政策;而礼部尚书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许应骙却能力一般、学识平庸、为人自大、刚愎自用。皇上深知改革变通乃为国之道,为培养人才,特别开设了政治经济特科。但是,许应骙竟敢藐视皇上圣谕,公然声称这种考试毫无用处。按照他的意图,能通过考试的应试者越少,以后愿意来参加考试的人也就越少,而他也会越高兴。另外,许应骙还腹诽皇上颁布的维新诏谕。接见门生后辈时,他往往对西学大加贬斥,视所有通达时务之士为敌。皇上担心国内思想进步的人才越来越少,而许应骙则竭力压制这为数不多之人。

总理衙门主管外交事务,有时一言一字不慎就会引发战争。如此重要的部门,掌管之人应该熟知洋务,洞悉敌情,否则绝难胜任。许应骙对于中国学问尚且不精,况且还鄙视西学,这样狂妄自负之人有何德何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微臣以为,国有此臣,必然招祸。此人妨碍维新大举,对皇上旨意阳奉阴违,应免去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及礼部尚书之职,对守旧之臣以儆效尤。如若圣上将其官阶降至四品,朝廷才不致被洋人讥讽,维新大计才可顺利进行。

许应骙也做了回奏的折子,内容涉及康有为许多方面的不好,许应骙在折子中这样写道:

宋伯鲁、杨深秀两位御史提到微臣视通达之士为敌,显然是指康有为。臣与康有为乃同乡,早年便知此人品行不佳。参加乡试返家之后,他屡次遭到乡里诉讼,臭名远扬。及至入京,康有为结交御史,与某些高官为谋,利用所谓的西学,希图谋得肥缺。此人曾三次前往臣处求见,但微臣知其为人,一概谢绝。后来,康有为在广东会馆私自立会,聚集二百余人。微臣担心他们寻衅滋事,便令其解散。因此,康有为对臣心怀不满。后来,皇上召见他,他便对同乡夸耀自己必将飞黄腾达。然而,最终只被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他便满腹牢骚。因为微臣掌管总理衙门,康有为便四处传播谣言,中伤微臣,并怂恿御史上奏弹劾微臣,图谋取代臣的位置。这是他一贯的卑鄙伎俩。大学士李鸿藻曾经说过,当今之人多借西学自夸,实则多为不学无术之辈,他们不过是哗众取宠,以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康有为想法怪异,抄袭西方报纸文章为己所用,轻视朝中典章。其建议完全不切实际,不知居心何在?如若不将此人罢黜,发回原籍,深恐他久居总理衙门,探得机要,漏言生事。康有为如果继续留在京城,必与同党勾结,惹是生非,这些人惟一的目的便是挑起党派纷争,惟恐天下不乱。康有为祸国殃民,此事非比一般。臣嫉恶如仇,诚如御史所言,的确以之为敌。

皇帝看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可又感觉不能立即将许应骙罢免。估计许应骙是西太后任命的,皇帝不敢因此惹怒西太后。西太后拿了这两份奏折细看,看到许应骙说康有为一方势力膨胀、恐有不测的言辞,非常感动。后来,西太后尽管没有在表面上阻挠新政的推行,但对康有为有了猜忌,担心他在背后蛊惑皇帝跟自己作对。西太后依然不动声色,只是搜寻机会,并且估计到皇帝下一步会罢免许应骙的官职,这些话都出自西太后之口。荣禄上任后,王文韶移交权力后就返回了京城,西太后还特别召见了王文韶一次。针对许应骙奏折中说应该谨慎推行新政的观点,王文韶非常赞成。皇帝下达谕旨,准许许应骙留任,只是警告许应骙应该在礼部和总理衙门恪尽职守、做事谨慎。许应骙心里清楚自己的留任是因为西太后的袒护,所以后来更加反对新政的推行。还有一个名字叫怀塔布的满族礼部官员,也对许应骙充满了同情。这样一来,阻挠新政推行的力量逐渐增大。怀塔布本是西太后的表亲,此举让顽固势力再增添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