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野心(1 / 1)

翁同龢的奏本得到了皇帝的采纳,光绪皇帝就在这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即公历1898年6月16日)召见了康有为。翁同龢曾经给自己朋友廖寿丰说:“此次召见的结果可以决定我本人的去留。假如康有为能够迎合皇帝的意愿,我就可以留任,否则我只能辞职。”还说:“假如龙舟节依然例行赏赐,那就用不着担心,危险就消除了。”从中可以发现,翁同龢清楚自己已经得罪了西太后,唯恐自己也会面临张荫堂的处境。当时,张荫堂也曾因为政见不合而引起西太后不满,随后被罢免官职。康有为应召之后,光绪皇帝非常高兴。康有为就恳求皇帝保留张荫堂的职务,以至于到了后来变法实施过程中,张荫堂颇受光绪皇帝的器重。不过,西太后非常厌恶张荫堂,正在寻找铲除他的机会。翁同龢在当月请了几天病假,估计是他已经预料这几天会出现大变动,所以才请了假,回避几天。光绪皇帝在下达决心变法的谕旨之前,还特意来到颐和园向西太后做了禀告并进行了商议,还特别召见了荣禄。西太后给皇帝说:“只要在不违背大清祖宗法纪、不损害满洲势力的情况下推行新政条款,我是不会干涉的。”另外还说:“翁同龢必须铲除,不能再犹豫了。”“此人最近不断蛊惑人们排斥满族人,恐怕要危及朝廷。”荣禄向光绪皇帝举荐了一位维新人物: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这件事似乎很风趣,荣禄在开始并不是极力反对变法的人,后来是因为形势所迫,以至于到后来势不两立,即便是前边自己举荐的人,他也被迫当作仇敌。走到这一步,荣禄并非是忽然间改变政治立场,真实原因是当时维新派已经将他们逼到了危险境地,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太超乎人们的预料了。

殿试将在第二天公布,正如皇帝所说,这是旧科考制度下的最后一次科考。初始考定的状元是一位江苏人,西太后却换成了一位贵州人,足见西太后对翁同龢的憎恶,以至于牵涉到了翁同龢的故乡。为此,皇帝又下达了一道谕旨,勉励皇族子弟出国留洋,鼓励亲王、贝勒出国游历,去考察外国的政治制度。满族王公看到这阵势都非常震动,感觉“这样等于破坏了中国的礼数,将满洲人的势力推到危险境地”。这道谕旨下达后的次日,翁同龢的假期就到了,他回朝和军机处同僚去接受太后召见,等他接过一份上谕来看,竟然是罢免他职务的谕旨。这是光绪皇帝亲政后西太后首次公然干涉朝政,意图袒护满族人,也想保全皇帝。谕旨内容是:

谕,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都未允洽,以致众情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之事,任意可否,喜怒无常,词色渐露,实属狂妄任性,断难胜枢机之任。未应查明完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特谕。

从另外一道谕旨中能够明显看出皇帝在西太后权势之下。谕旨中称:“凡是二品以上官员,受任之初,要亲自到太后那里谢恩。”这道谕旨有些奇怪,大约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太后除了万寿日和有特别重要的军机大事外从来不召见大臣。另外,那天还有一道谕旨,内容是提拔荣禄做直隶总督。皇帝在次日召见了荣禄和康有为,指令荣禄训练天津陆军,还特意说:“朕希望你能够忠心协助推广新政。”皇帝让荣禄退下后,随后召见了康有为,时间长达几个小时。如此召见,朝廷档案记录只有这一次。其实,皇帝后来还类似召见了康有为很多次。

康有为非常憎恶西太后,可心里也害怕西太后,所以就在皇帝面前极力诋毁她,说:“西太后并非真正支持新政的推广,只不过是假装附和而已。”还说:“西太后生活奢侈,不顾国家民生,只顾娱乐。南方民心生变的原因就在于此。”康有为还攻击西太后的隐私,将其和武则天相比肩。他还奉劝光绪皇帝将西太后打入冷宫:“太后如果插手,将会是新政推行的最大障碍。”光绪皇帝被康有为的言辞所打动,因此将很多变法谕旨都让康有为起草。有人认为,康有为并非真正忠诚于皇帝,他就是妄图得到皇帝的信任,以此得到大权。假如真的铲除了西太后,柔弱的皇帝更加容易掌控,康有为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因此,康有为极力诋毁西太后和荣禄,并非全部出自忠心,而是他隐藏在背后的野心。康有为估计也清楚只要西太后一日控制朝廷,他的野心就难以实现,其地位也就更加难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