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军机处官员包括恭亲王、礼亲王(其子迎娶了荣禄的女儿,和荣禄成了儿女亲家)、刚毅(此人是顽固派头领,是挑动义和团动乱的人物之一。此人的一句话一直让中国的青年人铭记在心:“开办学堂,不过能让汉人的智慧和见识增强,让我大清朝廷增加危险。只要发现能读书识字的人必须铲除,斩草除根,不可以放掉一个。”)、廖寿恒、翁同龢。这一年,西太后依然在颐和园居住,且有两个人相伴,一位是荣禄的夫人,另一位是继嗣的公主。据说,这段时间,西太后在颐和园内有时划船,有时看戏,有时写字画画解闷,日子过得非常清闲自如。不过,宫廷内部的一些事,到时候都会由刚毅、礼亲王二人向西太后汇报。西太后偶尔也去宫内居住一两天,而皇帝也会在每月抽出五六次机会去颐和园向西太后问安。表面上,皇帝和西太后的相处非常融洽,每逢遇到国家大事,皇帝一定会向西太后禀报,西太后下达谕旨。西太后的神色平和而喜悦,可有时候也会对皇帝发脾气,尤其是对待手下人非常不好。所有这些,都是李莲英让宦官给西太后说的,中间故意夸大事实,以便自己从中牟利。时间一长,皇帝也清楚了西太后的性情。西太后每次回宫的时候,皇帝肯定会在大门口跪着迎接,小心翼翼地按照礼数行事,丝毫不敢怠慢。假如皇帝要去颐和园请安,肯定会跪在门外等候西太后传令,绝对不敢直接走进西太后的卧室。所有这些,都是大总管李莲英一手操持,他时常让皇帝在西太后门外跪很长时间,有时甚至能达到半个小时才让进去,故意不给皇帝传令。皇帝每次去颐和园,也会像一些大臣一样必须给宦官们送银子贿赂。有一些狠毒的宦官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对其态度还不如另外一些满族贵族大臣。在外面,皇帝的地位非常尊贵,可外人真不知道皇帝在宫中是这种情况。因此,了解内情的人都认为他并非天子。所以,光绪二十四年(1898)变革的时候,皇帝决心之果断让宫廷所有的人无不惊讶,众人这才知道皇帝的性情并不懦弱,他也有叶赫那拉氏的血统。
翁同龢是大臣里面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皇帝的师傅。在中国和日本作战正激烈之时,皇帝罢免了军机处的其他人,翁同龢进入军机处。光绪二十年(1894)之时,身为皇帝师傅的翁同龢,因为在皇帝5岁时进入宫中而成为南方维新党在北京的领袖人物。翁同龢是江苏人,而江苏正是近代文学最兴盛的地方。翁同龢学问很深,属于当时的泰斗级别,他没有把浅薄而顽固的满族王公大臣放在眼里。同样,汉族官员里守旧迂腐的人,翁同龢同样瞧不起。当时的朝廷内部分为了两派,北派有两位领袖,徐桐和李鸿藻。徐桐学问很深,尽管是汉人,可思想和满族人非常接近,曾经做过同治皇帝的师傅。李鸿藻是直隶人,曾经和翁同龢一同进入军机处工作。南派的大臣中也有两位领袖,其中之一就有翁同龢,另一位叫潘祖荫,也是江苏人,二人学问相差无几。朝廷中的两派此长彼消,关系举足轻重,最终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诱因,也成为西太后重新执掌大权的主要因素。后来的义和团动乱,根源也在这里。
这四个人20年来在北京都身居高位,并且还时常在一起争论问题,成为北京城里官员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这四人名气很大,且廉洁奉公,后来的一些官员有许多都出自他们四人门下。相对来说,依附翁同龢和潘祖荫门下的人比较多,所以,徐桐和李鸿藻非常妒忌。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殿试,李鸿藻是主考官,潘祖荫是副主考。潘祖荫想让江苏人得状元,遭到李鸿藻的拒绝。结果,李鸿藻将状元给了直隶的一个人。潘祖荫感觉这是李鸿藻心怀私心,所以更加嫉恨他。
俄国人在光绪六年(1880)占领伊犁,当时徐桐和翁同龢都是尚书,翁同龢力主对俄作战,徐桐也赞成。到了朝廷上决议之时,翁同龢就将主张同俄国作战的想法提了出来,感觉徐桐肯定会支持自己。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徐桐忽然改变了之前的主张,孤立了翁同龢,此举造成双方的矛盾更深,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了仇敌。翁同龢和荣禄也有隔阂,原因是翁同龢曾经在光绪六年(1880)揭发过荣禄的私事,致使荣禄被罢免职务,所以遭到荣禄的记恨。荣禄是满族人,所以和北派的关系搞得很好。
朝内两派存在矛盾的时间已经很长了。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翁同龢与李鸿藻一起来到军机处工作,导致暗斗更加激烈,以至于扩大到宫廷里边。北派有西太后的袒护,而皇帝则对南派偏爱有加。当时,很多大臣都被冠以“本党”、“翁党”的称谓,后来则直观地改称“太后党”和“皇帝党”。其中,“太后党”也有一个别名叫“老母党”,“皇帝党”的别名叫“小孩班”。潘祖荫和李鸿藻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先后得病去世。随着李鸿藻的离世,徐桐就将矛盾的焦点对准了光绪皇帝,还一度将皇帝称作汉奸。徐桐曾经是同治皇帝的老师,还在西太后面前有着非同一般的势力,皇帝对其恨之入骨,想将徐桐逐出军机处。在光绪十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即1887—1898年,皇帝只召见过徐桐一次。徐桐与刚毅关系不错,而刚毅则对汉人充满了敌意,并且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宫廷里边矛盾重重,其实都是刚毅挑拨的原因。1897年,刚毅请求皇帝下达谕旨,加紧对满洲军的训练。皇帝说:“我感觉你似乎认为满洲军队擅长作战。我告诉你,他们没有一点用途。”刚毅碰了一鼻子灰,找机会就将这些话转告给西太后,还给很多满族贵族都说了,言辞间还添油加醋,说皇帝是满族的仇敌,将很多重要职位都给了汉人。那些王公大臣听了,很快就对皇帝心生怨气。
朝廷内的矛盾不仅影响了内部工作,而且还让外交工作困难加大。西太后属下的宗亲贵族、满族大员们都力主和俄国结盟,皇帝、翁同龢以及南派一些人则主张和日本友好,认为日本国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应该效法。作为主管外交事务的重臣,李鸿章此刻在朝廷中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从甲午中日作战之后,李鸿章的言辞在国民面前遇冷,而李鸿章则主张和俄国结盟。亲贵中领袖人物恭亲王见多识广,处事干练,即便是西太后有时候也不得不向他请教,满族贵族里只有恭亲王和汉人能够相处,还和南派关系很好,比较欣赏翁同龢的文采。已经在家里赋闲14年之久的恭亲王和中日甲午战争没有丝毫关联,后来才和翁同龢一同进入军机处。当时曾经发生了一件外人都无从知晓的事件,翁同龢因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而得罪了西太后,心中非常不踏实,就妄图通过领差去俄国祝贺其国王加冕而回避西太后。大约在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翁同龢在毓庆宫的相关职务被一道谕旨罢免,导致翁同龢失去了向皇帝秘密进言的机会,而这样一来,翁同龢的宿敌就可以随时进宫中伤他。甲午中日战争后,恭亲王主政军机处,可他于1898年在心肺上得了重病,皇帝陪同西太后亲自到恭亲王府邸探视三次,还传令御医前去医治,但最终没能挽回恭亲王的性命。恭亲王在四月初十病逝,西太后为此降谕旨:
谕,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恭亲王奕??,谊笃亲贤,久襄密勿。溯自同治初元,予与孝贞显皇后垂帘听政,其时东南未靖,国事多艰,恭亲王翊赞谟猷,削平大难,论功行赏,特命以亲王世袭罔替。三十余年,恪恭奉职,殚竭忠忱。其间养疾家居,旋复起膺机要,朝夕从事,力任其难。二月之杪,旧疾举发,予率皇帝节次亲临探视。方冀安心调理,可即就痊。不意本月初十日,遽尔长逝。时事方殷,失此良弼。予怀震哀,曷可胜言!本日临邸奠醊,追维畴昔,眷念勋劳,恭亲王著赐谥曰“忠”,入祀贤良祠,守卫园寝,添设丁户,四时祭祀,官为经理。伊孙溥伟著即日承袭亲王,用示笃念宗亲,怆怀贤辅至意。
仔细阅读这份谕旨,从中可以发现,尽管西太后已经不再垂帘听政,可军政大权依然掌控在手中。光绪皇帝也下达了一道谕旨,充其量只不过是西太后谕旨的附庸。西太后后来还下达了一道谕旨,勉励群臣学习恭亲王对朝廷的忠诚。在谕旨的末尾有句重要的话,言说恭亲王的遗折中曾经劝告皇帝“凡事都要谨遵太后谕旨行事”,还说“应该整顿吏治、整练陆军”等。恭亲王的过世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让宗室亲贵丧失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者,这里说的是皇族内部。就国事来说,很多满族贵族宗室们愚昧无知,不仅排斥汉人,还敌视西方,唯有恭亲王能够利用威信遏制他们。在道光皇帝的儿子里唯一健在的就是恭亲王,因此更加显示其地位的尊贵。恭亲王才干过人,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中能够反抗西太后指令的只有恭亲王,这一点其他王公大臣都难以做到。假如恭亲王健在,庚子年间的义和团运动肯定不会发生。皇帝事事都需要跟恭亲王商议决定,如今他去世了,这才贸然信服康有为的言辞,最终发生了戊戌变法。恭亲王并不顽固守旧,主要是康有为所提倡的政策一多半都是恭亲王难以接受的,所以他要排斥。翁同龢丧失了自己能够倚重的人。恭亲王在世时,的确非常实诚地袒护翁同龢。恭亲王过世不长时间,翁同龢就向皇帝举荐了康有为,还说康有为有超越自己十倍的才能,妄图让皇帝信任康有为,以此协助南派对抗满族亲贵大臣,对抗自己的宿敌刚毅、徐桐二人。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康有为得到皇帝重用之后就谋划对抗西太后。实际上,翁同龢举荐康有为就是想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充自己的权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