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打仗更重要的事情是寿诞(1 / 1)

光绪二十年(1894)是西太后的六十大寿,这是中国传统礼俗中最大的事情。西太后的权势非常稳固,国民非常拥戴她,因此,她准备在颐和园里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筹备这个非同一般的庆典。这年是整岁,所有典礼和装饰的隆重性都要超越往年。光绪皇帝下旨将颐和园装修一遍。从1889年开始,海军经费和另外一些费用都被挪用去装修颐和园,但颐和园至今还没有彻底完工。各个省份的大员都奉命来京,准备参加西太后的六十大寿。荣禄被再次起用,做步军统领。之前的三年,荣禄一直在西安做将军,是闲差。此时,荣禄来到京城,再次受到宠信。国内大员,都将自己俸禄的大部分捐给西太后做寿礼。典礼的一切都非常隆重,还准备在北京颐和园里修筑大牌楼作纪念。没想到的是,此刻爆发了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西太后被迫下谕旨撤销庆贺,还用皇帝的名义下达了一道激动人心的上谕:

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本年十月予六旬庆辰,率土胪欢,同深忭祝。届时皇帝率中外臣工,诣万寿山行庆贺礼,自大内至颐和园,沿途跸路所经,臣民报效点缀景物,建设经坛。予因康熙、乾隆年间,历届盛典崇隆,垂为成宪,又值民康物阜,海宇乂安,不能过为矫情,特允皇帝之请,在颐和园受贺。讵意自六月后,倭人肇衅,变乱藩封,寻复毁我舟船,不得已兴师致讨。刻下干戈未戢,征调频仍,两国生灵,均罹锋镝,每一思及,悯悼何穷?前因念士卒战阵之苦,特颁内帑三百万金,俾资腾饱。兹者庆辰将届,予亦何心侈耳目之观,受台莱之祝耶?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钦此。朕仰承懿旨,孺怀实有未安,惟再三吁请,未蒙慈允,敬维盛德所关,不敢不钦遵宣示。各该衙门即遵谕行。

中国被日本人打败之后,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屈辱,于是,维新变法开始兴起,最终发展至戊戌政变。因为这次政变,又发生了庚子年间的义和团运动,前后因果衔接。假如没有甲午战败的屈辱,或许后边的事情不会发生;假如中国能忍让一点,或许能够避免甲午中日的开战。当然,这些都是猜测,无法确定。西太后非常聪明,不许皇帝讲话,更不让他担负责任。她清楚,这些年的海军军费被挪用到修筑颐和园了。当时,了解这件事的人不多,即便是国内的大员,大多数也蒙在鼓里。

当时,李鸿章是直隶总督,众人都把用中国军队维护在朝鲜的主权、主张作战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李鸿章受制于舆论,直到关键时期才开始了作战的冒险。李鸿章清楚,作战将会导致惨痛的后果。有关这件事的所有文件,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义和团运动中毁于天津督署和北京税务署,毁掉了各种文件,以至于让后人无法知晓这次作战的详情。日本人欺负了中国两次,中国被迫忍让,这一点李鸿章非常清楚。第一次在1874年,最终用赔款结束;第二次在1885年,最终以出让在朝鲜的主权而结束。两次的忍让,导致了这次被迫开战。李鸿章清楚将朝鲜的主权送给日本(当时,朝鲜只是中国附属国,并没有相关的真正利益),充其量只能和好一段时间,接下来满洲就会进入危险境地。所以,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本和俄国就将东三省的命运押在《朴次茅斯条约》上面,中国被迫听之任之。

日本侵占中国土地,在外交上属于突然挑衅,并没有道理可言。李鸿章清楚,日本为此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中国海军、陆军很难与之匹敌,可他的同僚们都如庚子年间那样,妄自尊大,蔑视日本。当时,在朝鲜驻扎的袁世凯还在曾经给李鸿章的报告中说:日本胆敢挑衅,英国肯定会帮助我们国家,汉城的英国领事的态度可以作证。(1908年,袁世凯曾经指派华特希惹来北京参与谋划。后来,日本军队进入汉城时,袁世凯在一支蓝衣兵的保护下逃脱。)

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是李鸿章鼓励朝廷开战,其实不然。李鸿章只是主张派军队帮助朝鲜平定叛乱,并不愿意和日本开战,他心里清楚日本人早就有了和中国作战的准备。后来,有一名德国人给李鸿章做军事参谋,此人热衷于打仗,主张和日本开战,李鸿章受此感染,就改变了原来稳重的做法,加派“高升”号载一支水军到了朝鲜。此事是和朝廷商议后做的决定,也是开战前的热身。后来,“高升”号沉没了,陆军遭到惨败,李鸿章开始奋力推卸自己的责任。外界很多人批评李鸿章不自量力,轻易和日本作战。中国人说李鸿章是汉奸帮助日本,后来还批评他将满洲卖给俄国。李鸿章很有才干,这一点西太后非常清楚,但不相信他。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遭到御史的攻击,有时波及西太后,西太后开始极力袒护李鸿章。光绪二十一年(1895),有一位叫安维峻的御史上了奏本,就指出因为西太后和李鸿章的错误致使中国受到了屈辱。

这份奏折遭到皇帝的痛斥,可下达的谕旨一看便知是西太后的意思。西太后的心腹李莲英也遭到了人身攻击,西太后为此非常不高兴。西太后当时非常关心皇帝的行径,但凡有了奏折都会认真查看。

说实话,中国被日本人打败,西太后也感到非常屈辱。中国和日本的很多士大夫都认为,日本文化的根源在中国。因为担心日本军队入侵直隶,西太后被迫答应签署屈辱的条约。尽管条约的款项非常苛刻,可还是同意了。李鸿章跟朝廷说,俄国和西方列强肯定会出面干预,不会让日本侵占满洲的妄想得逞,西太后这才下决心和谈。李鸿章的处境相当艰难,这一点西太后很清楚。此次作战不可能属于一个人的责任,所以她不想让任何一个人感到委屈。不过,这次战争正好遇上自己六十大寿,这让西太后非常恼怒。她非常严厉地斥责皇帝竟然在没有得到自己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和日本开战,让国家蒙受巨大屈辱。为此,西太后和皇帝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矛盾不断加深,由此发展成为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的宫廷政变,双方都妄图将对方置于死地。但凡了解宫廷内部事情的人,都清楚这件事。1894—1896年,即光绪二十年到光绪二十二年,表面上尽管很难发现皇帝和西太后之间的矛盾,可实际上矛盾已经非常深了。那段时间,正遇上皇帝的生母即西太后的亲妹妹去世了,西太后和皇帝之间就少了一位能够调停的人,所以巨变由此开始酝酿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