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慈安临终前留下一份遗诏,其中对当时的政事只字未提,即使在弥留之际,她也一如既往把国家大事留给做事果断的西宫。慈安太后遗诏里有一处好像能够说明西太后没有干涉这道上谕,上面说自己向来崇尚节俭,看淡虚荣,办理后事不允许铺张,应该符合节俭的水准,等等,这种意思和西太后喜欢奢华的行径是相反的。谨小慎微的慈安太后生前和西太后不和睦,可势力不大。如今去世以后,西太后可以独揽大权,掌控国家。不过,西太后还有一个小小的障碍,此人就是当时任职于军机处的恭亲王。慈安太后过世之后,恭亲王无法安下心来。当初,安德海被处死,西太后非常怨恨恭亲王,不过,恭亲王当时权势很大。西太后妄图削弱恭亲王的名号,可当时难以寻找能替代恭亲王在军机处的位置的人选。恭亲王处理国事经验很丰富,外交方面也很强,不得不重用恭亲王。西太后没办法,只能一直容忍着。1884年,西太后感觉自己能够专权了,可以不用恭亲王的协助,时值中法战争,就开始寻找机会罢免恭亲王以及军机处拥护恭亲王的官员。通过发布上谕,将马江作战失败的事件推到了恭亲王头上,但太后真正的意思,是觉得恭亲王心里有反抗的意愿。当时有几位御史上奏,批评太后奢侈的罪过,以及其他的过失,西太后猜疑是恭亲王指使人做的,就迁怒到恭亲王身上。
恭亲王无奈只得退出政坛,在家里赋闲。十年后,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国对日作战失败。聪慧的西太后想起用恭亲王,期望他能辅佐自己,但无法像同治初年那样信任他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恭亲王在任上过世。恭亲王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得到了外国人的信任。西太后尽管内心讨厌恭亲王,但在外表上依然对他非常尊敬。
恭亲王过世后,接替他职位的是礼亲王世铎。礼亲王作为八位亲王之首,是太祖皇帝小儿子的后人。张之洞的兄长张之万和礼亲王一同进军机处任职。另外,一起进入军机处的还有孙毓汶一些人。此人做高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到1894年12月,皇帝因为翁同龢的原因将孙毓汶罢免。当时,西太后已经不干涉政坛,正在颐和园看戏游玩,所以孙毓汶处境非常艰难。孙毓汶和皇帝老师翁同龢有仇,西太后用人从来如此,目的是让军机处大臣之间不和睦,自己进而掌控大权。
1884年3月14日西太后下达诏书,大意是:军机处如果遇到紧急的事情,要和醇亲王奕商议。等皇帝亲政之后,再另行下懿旨。
西太后的这道谕旨破坏了朝廷制度,让皇帝父亲成为行政首脑,必定和光绪元年(1875)允诺要为同治皇帝立嗣的说法完全背离。众人都担心醇亲王或许会劝儿子无视为同治立嗣一事,断其正统,而以醇亲王一支另立皇权。假如皇帝给自己父亲加封皇帝尊号,那同治皇帝正统位置就会彻底消失,这么做肯定会给今后的工作留下无尽的隐患,会引发很多的阴谋诡计。比如,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红白玫瑰之战,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的争斗,都是如此。
这道诏书下达后,盛昱、锡钧、赵尔巽等人纷纷上奏折,请求西太后收回这份指令。
西太后看了那些奏本,很快下达谕旨:
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本日据左庶子盛昱、右庶子锡钧、御史赵尔巽等奏,醇亲王不宜参与军机事务各一折。并据盛昱奏称:嘉庆四年十月仁宗睿皇帝圣训,本朝自设立军机处以来,向无诸王在军机处行走等因,钦此。
对于先帝的圣明决策,朝廷诚然理应谨遵为佳。然而,自垂帘听政以来,国事繁多,本宫迫不得已数次请亲王辅政。诸位臣工应该清楚,本宫之所以有此举动皆因时局紧急,非我本意。本月十四日,下谕命醇亲王与军机处议政,本为商议国家紧急事件,而非寻常诸事。本宫从未打算给醇亲王任命正式职务,而对此他也再三推辞。正是由于醇亲王恳请,本宫才同意皇帝亲政之后重议此事,所以目前的安排只是权宜之计。国家政务繁忙,本宫日夜勤政,无奈一人之力怎可独当千面,其中原委诸臣怎知?军机诸臣处理政事,不准以醇亲王之故推卸职责。总之,惟望诸位臣工体恤主上圣意,不可妄加指责。盛昱等人所奏之事不准。
细看西太后发的这道上谕,再看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批示大臣类似请求时的言辞,纯属巧合。天下真是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