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后殉节自尽事件,让皇帝的继嗣问题和西太后破坏大清继承制度的行径一度成为朝野上下议论的焦点。有一位满族官员首先上疏说,朝廷关于继承的问题,应该按照制度向天下人公开。
从此以后,许多朝廷内外的官员都纷纷上奏本提及这件事,不过都极力回避继位的敏感问题。尽管一时议论纷纷,但时间都不长。因为当时大局已定,这些人都已经表示了服从,别人也都无话可说了。中国的事情历来如此,从来没有发生过官员们团结在一起和君王对抗的事情,大家都是各做各的,不互相商议,绝对不会众人一心做成什么事情。然而,在全国上下都平息下来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勇敢忠诚且很执着,做出了令举国上下都震动的举动,一度感染了当时的人们,让历史永远铭记。此人语言修养水准很高,鲜有人能够超越。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前面提到的御史吴可读。
诸如中国、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那里的人们性格都是这样,每当心里遇到不平静、感伤、愤怒及冲动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用死来证明自己的节操,进而得到社会的尊敬,让历史铭记,即便是专权的君王,也只得重视他们的想法。这种人常常能力挽狂澜,建立功勋。他们的过世,是他们忠心赤诚的表现,英勇就义,走得非常从容,根本不属于匹夫之勇,而是赤诚的热血,是君子仁士具备的道义。这类人对于正义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都会让人们惊叹。中华民族珍爱和平,崇尚关老爷(三国的关公)式的道义,无所畏惧。这种美德之所以产生,根源在儒教思想。当我们看到一些杀身成仁、誓死拥戴儒教的君子,很自然就会想起古罗马绅士的品德。吴可读,勇敢而正直,属于中国官员的楷模。在遗书里,他这样说:“皇帝驾崩已经四年了,希望国家的士大夫们能够对国家大事表示点什么。两宫皇太后关心一下臣民的请求,下一道旨意,皇帝将来肯定会有后人,以此告慰同治皇帝的灵魂。我等这一天时间太长了,心里充满了绝望。为了表示对先帝的尊敬,所以在他的陵墓边自杀,期望用古代勇士尸谏的方式,来引起两宫皇太后的重视。”
1879年在同治帝大葬之时,吴可读在其陵墓附近自尽。吴可读去世之后,西太后让光绪继位的错误似乎更加明显。吴可读留下的遗书非常有力量,西太后清楚这是民心所向,就立即表示同意吴可读的请求,为此下达一道谕旨,说明了将来为同治皇帝选子嗣的愿望。西太后也被吴可读的做法感动了,并且后来时常提起这件事,尤其是在庚子年西逃时不断提及此事。吴可读的话让西太后为之前做的事感到了悔意,并以此导致了庚子年的国难。笔者是外国人,但也很敬仰吴可读的精神,非常想仔细考察一下这个人,记载他一下。吴可读从容赴死的精神,确实是儒家学者的精神。他自杀的地方是一座小庙,叫作马伸(神)桥,旁边就是同治皇帝的陵墓。细看吴可读的遗嘱,去世后的一切都交代得很清楚,事事都很详细。他舍不得家眷和朋友,可去世时依然镇定而从容。下面摘录吴可读遗书以及他送给寺庙住持的信件,大意是:
周老道,你不要惊慌害怕。我并无害你之心,只是不得已借贵庙一方宝地,成全我清白之身。你要立即禀报州官,并将我随身折匣连同其中的奏折呈上。另外,请你给我买一口薄棺,二十两银子足够,然后用沥青刷里。我的衣冠都已备好,入棺前只需将我鞋底的皮掌割去即可。我身上的血迹是因为无意间割破手指所致,州官想必不会盘查。待查验过后即可封棺,外面涂上油漆,接缝处也要细心封好,等待太后懿旨发落。然后,请在大行皇帝陵墓附近置地一块,将我速速下葬。天下黄土,何处不可葬身,为何非要归于乡里呢?
我随身匣内有纹银四十五两,除棺木安葬费用之外,其余都赠与阁下。你一定要照顾好我的遗体,不要令其受损。待我儿前来,定会感激你代他办理我的后事。你不必担心官差会为难于你,切记不要擅动折匣内我写给太后的奏疏。
明日清晨你们会发现我的遗体,将我身体解下来,放置于阴凉处。恐怕你无意进来发现我悬梁,事先我已经服下鸦片,断无生还之望。过去几日你总是干预我的私事,我死后你千万不要插手,否则悔之晚矣。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速速禀报州官,不要让妇女小儿进来看我的遗体。对我来说,死是我的责任所在,没有奇怪之处。只要那些理解我的人洒几滴怜悯之泪足矣。吴可读至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