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过早离世,没有皇子,有传闻是因为西太后太热衷于权力。不然的话,假如皇后能怀孕,或许能生下个皇子(同治皇后有身孕的说法很难确定)。如此一来,皇帝有了后人,那皇后就会成为皇太后,而西太后就要丧失大权。当时,皇族的嫡系里痛恨西太后的人相当多。同治皇帝驾崩后,大家提议让道光皇帝长子的长孙溥伦继位。这样的提议非常有说服力,主张这种论调的王公贵族都感觉这样做合理合法。但是,西太后已经决定要掌控大权,她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祖训家规也无所畏惧。西太后要为自己掌控大权铺平道路。
当初,因为处死安德海,导致西太后和慈安有了隔阂,对恭亲王也失去了信任。能够和西太后商议继位大事的人,只有醇亲王。醇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非常有才干,他的夫人是西太后的妹妹。如此,西太后决定让醇亲王的儿子继位。当时,醇亲王儿子还小,西太后可以继续掌控大权。还有,小皇帝生母是自己的亲妹妹,今后即便皇帝长大成人也会听自己的话。西太后不愿意让恭亲王的儿子继位,首要原因是恭亲王处死了安德海,这件事她一直铭记在心;另一个原因是恭亲王的儿子已经17岁了,如果他做了皇帝,不长的时间就会亲政,对自己掌权非常不利。西太后清楚,假如恭亲王儿子继位的话,按照祖宗法制,必须还政。假如要违背的话,众人就不会信服自己。之前跟自己有隔阂的一些人,肯定会借机反对自己,所以决定不能让恭亲王儿子继位。西太后非常迅速且不动声色地压制了反对的论调,挫败了主张立溥伦和恭亲王儿子的两派势力,随后又将李鸿章的淮军调过来驻防北京。所有这一切稳妥之后,西太后就在养心殿召集王公大臣商议立新皇帝事宜。
养心殿地处皇宫西部,距离同治皇帝过世之地只有2千米左右,当时参加这次重要会议的共有25人。其中,有坐在殿上的两宫皇太后,还有军机大臣和各位大员。另外,里面包括5位汉人官员和溥伦的父亲载淇以及恭亲王。皇宫里沿途站满了宦官,布置得非常严密,关键区域都加派了军队驻防,其中多半是荣禄和叶赫那拉氏的亲兵。西太后传令不许同治皇后参加这次会议。因此,他们在商议立新皇帝时,皇后只能守在同治皇帝的尸首旁边痛哭。同治皇帝身穿龙袍,已经做好了入殓的准备。
两位皇太后对面坐着,其他参加会议的大臣都在下面跪着。西太后首先说:“皇后尽管有了身孕,但不知道何时才能将皇子生下来。皇位不可以长期空缺,应该商议立新皇帝的事宜。”恭亲王首先提出了反对的建议:“皇后很快就会生产,因此应该秘不发丧。假如生下来的是皇子,理应让他继位;假如生下来的是公主,再商议立别的新皇帝也不迟。”恭亲王的提议得到了很多王公大臣的支持。西太后说:“时下南方还尚未平定下来,假如朝廷上皇帝空缺,风险太大,唯恐国本动摇。”参加会议的三位汉族军机大臣都强烈支持西太后的提议,都说南方依然在发生战乱,假如皇位长时间空缺,国家的局势就会不稳定。此刻,慈安说:“我感觉,恭亲王之子能够继位。”恭亲王一听马上叩头说:“不敢当。”慈安又说:“依照继位的程序,应该让溥伦作为同治皇帝继子。”溥伦的父亲载淇听到后马上叩头说:“不敢当。”西太后跟载淇说:“这些事其实都没有关系。不过,你是奕惠(道光皇帝的第九子)的继子,大家说之前有过这样的先例吗?”西太后看着恭亲王,要他说出答案。恭亲王迟疑了一会儿,说明朝英宗曾经这么做。西太后精通历史,她辩驳说:“这个例子不恰当。明英宗曾经让蒙古军队俘虏,后来回国发现其弟弟已经做了皇帝。八年之后,明英宗发起政变抢回了皇位。”说到这里,西太后转身对慈安说:“我认为,立醇亲王奕说的儿子载湉比较合适。你们抓紧时间确定下,不要再推诿了。”慈安太后没有表示反对意见。大家经过一番商议,醇亲王支持溥伦继位,有三位大臣支持恭亲王之子继位,其他人有支持西太后的主张,让醇亲王儿子继位。慈安皇太后向来做事比较退让,这次也支持了西太后的主张。
当时,时间已经过了9点,夜里很冷,风也大,还有漫天的黄沙。然而,西太后没有放松,她马上派出一支军队来到城西醇亲王府邸,然后用一顶八抬的黄色轿子将小皇帝抬进了宫廷。这段时间,西太后担心恭亲王再生事端,就派他在同治皇帝尸体旁边留守,其实是对他的羁押。宫廷内外,荣禄都严加看管,这都是西太后一手操持,由此才在不动声色的状态下挫败了反对的派别。尽管有很多反对的人,但他们的才干和西太后相差很远。有人称西太后的胜利是命运太好的缘故,其实不然,西太后手段强硬,堪称“东方拿破仑”。时间还没到午夜,小皇帝就已经到皇宫中了,他不停啼哭,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在宫中不好的命运。小皇帝生母是西太后的妹妹,也一起进了宫廷。另外还有几位奶妈。刚刚登基的小皇帝按照祖宗法制就要到同治皇帝尸首前跪拜。此时的小皇帝不过四岁,于是两宫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随后用两宫皇太后名义下了一道谕旨。大意是:因大行皇帝没有皇子,无奈只得用醇亲王之子载湉入继文宗皇帝,承袭大统。今后皇帝再生皇子,即可继承大统为大行皇帝……
对于同治皇后肚子里的孩子,再没人过问,自此大家都清楚皇后彻底绝望了,但她无能为力。接下来,王公贵族们依照之前的规矩一起上奏,恳求两宫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两宫皇太后下诏应允,理由是皇帝太小,国家艰难,无奈只得依从大臣的提议,继续垂帘听政,期望国家大事能顺利,言辞间都是外在形式之类的东西而已。
西太后随后下达诏书,修筑颐和园的工程暂停,说在国家大丧时期已经没有这样做的心情。实际情况是,西太后此时不可以离开宫廷。西太后之所以能随便破坏祖宗制度立醇亲王之子,原因是她平时的威信服众,处理事情得当,大多数人听从。
刚刚立的小皇帝身体瘦弱,众人都感觉即便是他长大之后也不会有皇子继承大统。有人劝过西太后,但西太后不以为然,其实就是西太后贪权造成的。一直到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皇帝和西太后驾崩之前,外界舆论时常说皇帝登基时没有好兆头,寿命不长,不如西太后长寿。皇帝亲政前,西太后肯定要长寿。假如再历经废立皇帝的大事,西太后完全可以继续掌控朝纲,不过,这样的情景后来没有出现。西太后后来确实撤掉了帘子,准备将大权交给光绪皇帝。可此时发生了戊戌政变,还有南方不断发生的革命让人害怕,没有这些事的话,说不定废立皇帝的事情还会重现。
用光绪作为年号,主要是因为新立的皇帝是道光皇帝嫡系子孙,并且期望咸丰、同治两朝的忧患能到此为止。此刻,西太后再次下诏,加封号给同治皇后,可这都是形式上的东西,难以阻挡皇后殉情的决心。最终,皇后在3月27日吞金自尽。皇后之死首先是因为殉节,可其中不乏是因为心中的怨恨。对于这件事,有人感觉是因为西太后的嘲讽导致了皇后自杀。不过,为西太后辩护的一方认为,当时皇位已经确立,大势已定,没有再这样抗争的必要。在事情最要紧的时候没有自杀,如今反而这么做了。皇后殉节的事件让外界人士大为关注,众人纷纷议论,假如没有这件事,当然不会这样。皇后殉节后,御史和各个省份都上了奏本,都指出醇亲王之子继位不合适。此事影响巨大,以至于影响了西太后在国家人民中的地位。四年之后,吴可读在蕲州同治皇帝陵前自杀,以此向不给同治皇帝立子嗣的做法提出抗议。西太后了解情况之后,也感到了压力,为此专门下了一道谕旨,解释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并表示,假如新继位的皇帝将来生了皇子,一定按照制度让他继位。
新继位皇帝的父亲醇亲王上奏本,请求免去自己的所有职务,并在朝堂上也向皇帝下跪。其实,作为皇帝之父,他没有在朝堂上下跪的道理。醇亲王在奏折里这样说,听到儿子被选继位的消息,心里非常震惊,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回家之后,心里非常紧张,精神紊乱,加之最近犯了肝病,更加茫然若失,唯恐去日无多。西太后看了之后就和大臣们商量,后来答应醇亲王辞去各种职务的提议,另外准许他可以不参加朝贺等大型典礼。遇到国家大事,醇亲王应该咨询两宫皇太后;遇到皇太后生日,不用随着众人朝拜,只在偏殿行礼即可。醇亲王的爵位,可以世袭。醇亲王掌管的军队,转交给惇亲王。醇亲王将自己的经验和训令都告诉惇亲王。此时,大清军队已经非常腐败,军队里充斥着许多无赖恶棍,将领什么都不会,都是摆设。联想到西太后在同治登基时期第一次垂帘听政的情景,时下是她第二次垂帘听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