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死安德海之后,李莲英继任总管。对于此人,前面已经有所介绍。李莲英是西太后掌管政权后40年时间内中国政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很多人的生杀大权,还有朝廷内外官员的罢免,都掌控在李莲英手里。他还将18个省份的财富据为己有。李莲英入宫时才16岁,人长得非常英俊,态度也比较端庄,西太后非常喜欢他。根据比较可靠的资料记载,早年的李莲英就得到了西太后的宠爱,和其他人相比,西太后格外偏袒李莲英。李莲英可以坐在西太后面前,也可以随意和西太后谈话。到了后来,李莲英可以参与所有的国家大事,并且讲话很管用。到了晚年,李莲英和其他人谈及太后时,时常使用“咱们”一词。如此的称呼,中国传统上只有家人可以使用,要不就是非常亲密的朋友才可以如此称呼。李莲英手下人称他为“九千岁”,而他只在朝廷大型活动典礼上才遵守宦官制度礼数,其他时间就异常骄横。李莲英为人处世往往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在财务方面很刻薄,有仇必报。可是,李莲英在西太后面前则是忠实的奴仆。危急时刻,李莲英不顾自己安危苦难,一定想办法让西太后平安。他和满族贵族官员交往上也很讲交情,所以很多贵族高官都时常低下身份到李莲英家里交往。
李莲英为人平和,喜欢开玩笑,对于化妆打扮很在行(有传闻说西太后扮作观音,李莲英扮作韦驮,可以证实)。他有个癖好,就是喜欢做东道主请客吃饭。1909年11月,宣统二年,李莲英给西太后送葬,一路步行。偌大的一把年纪,让人看见顿生怜悯之心,都会忘记他多年以来干的坏事。李莲英当时年老多病,不长的一段路途,他走起来非常困难。送葬的人非常多,只有李莲英看起来很忧心,步履艰难。人们不禁疑惑,在李莲英神秘莫测的头脑里,当时不知在考虑什么事情。西太后掌控大权的50年间,李莲英自始至终是她的心腹。李莲英年轻时候,但凡西太后出行,他肯定会在轿子左右伺候。等到年老时,李莲英也时常陪伴在西太后身边。尽管岁数大了,可李莲英做事依然勤奋,反应机敏,灵活多变。因为安德海的原因,李莲英向来不会到各个省份搜刮,更不会谋取高位。他就戴着四品的顶戴,非常遵守规定的宦官最高官位级别。对于西太后的性情,李莲英了如指掌,所以他擅长迎合西太后,被西太后宠信。李莲英给自己定了一套制度,但凡收了大臣的贿赂,必须上交西太后,自己从中牟利。1900年,西太后西逃时,李莲英就是这样表现的。
李莲英没有西太后的运气好。庚子国变时从京师向西出逃,李莲英将自己的积蓄藏在自认为的安全之地,除了亲属,外人都不知道那个地方。八国联军进入京城,竟然有人将这个机密告诉了法国部队,于是都被劫走了。回到北京后,李莲英第一件事就是请求太后处死这个人。当时,京城的金融家估计李莲英的家产约有200万英镑,大半都放在了当铺、钱庄,这些都是庚子年后8年时间的积蓄。如此显赫,无不让人称奇。
许多高官向李莲英送的买官的活动经费,我们了解的有32万两白银之多,大约能够折合英镑4万。对于此类交易,李莲英在自己书信里记录得非常详细,从中可以发现他聚集钱财的原因。对于官场上的一些事情,李莲英非常清楚,因此就按照官员的权力来索取贿赂。一个不用争辩的事实是,李莲英平常生活奢侈,他经常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损害国家利益。有一件事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光绪二十年(1894),中国对日作战失败。原因固然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在这项工程里,李莲英和其属下获取了不少钱财。光绪十一年(1885),醇亲王掌管海军处,庆亲王、李鸿章和曾侯协助管理。曾侯去世后,就让没有一点海军经验的亲王贵族管理海军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皇帝亲政,首要事情就是下令重修颐和园,原因是英法联军在咸丰十一年(1861)进入京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所以西太后很想重修一下。但是,开支巨大,钱款无处筹集,李莲英就提议挪用海军军费,后来被采纳。自此,海军部就成为内务府开支的一个部门。等中日战争打响后,西太后又下达撤销海军处的指令,招致一些人的非议。说实话,海军处只不过是为了修筑颐和园而设立,西太后感觉颐和园已经完工,海军经费也使用完毕,那海军处被撤销就理所当然,所以西太后就下达了这样的诏书。一些人说这笔款项从颐和园再次回到了海军处,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
李莲英和醇亲王在光绪十五年(1889)一起到威海卫、旅顺等地方巡视北洋海军情况。当时,几乎所有官员对李莲英都非常敬重,几乎超越了醇亲王。从海军提督丁汝昌到其下的北洋海军将领,都在努力取悦李莲英。这次出行,李莲英得到了隆重的招待和大量的贿赂。甲午年间,中外人士几乎都期望李鸿章能支持对日作战,这其实是不了解形势的表现。李鸿章心里非常清楚,他是不会主张作战的,因为海军经费绝大多数已经到了李莲英名下,已经变成了修筑颐和园的资金并进入了某些人的私囊。因此,当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海军将士不愿意以死相拼,并且大炮设备也不够完善。
细看英国的历史,就会了解之前英国也曾经发生此类事件,但海军官兵的士气并未受到影响。李莲英痛恨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时期,李莲英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巨大。平时,李莲英在皇帝和西太后中间挑拨是非,让其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皇帝驾崩,外界人士纷纷揣测和李莲英有关系。他担心皇帝的革新威胁到自己,同样也痛恨广东的维新改革派,所以才极力劝说西太后再次掌控大权,这属于正常的想法。
政变发生的时候,李莲英是西太后的密探。庚子年间,假如李莲英没有支持义和团,而是抵制他们,那肯定能够让西太后的想法改变,足可以化解那场战火。即便出现暴乱,充其量也就是山东边界的小事情。细心考虑中国这段时期的政治,这种小人物出身的人成为宦官之后,竟然如此巨大地影响了国家局势,难以猜测其心里在想什么。看到李莲英给西太后送葬时的情景,清楚他心里难过。岁数大了,私吞了国家财产,将那么多的不义之财放进棺材里,实在是国家的大祸害。
当初,义和团势力鼎盛时,李莲英的权势也在巅峰期。端亲王每当在西太后、军机处面前发表支持义和团的言论时,都要加上一句“李莲英也赞成这样做”,按理说应该利用上谕支持自己的想法,可是,只要李莲英这样说,那事情就会好办。端亲王这样说的原因,是了解凡是李莲英的意思就不会有人敢反对,反对派也不会说什么。西太后对义和团表示了支持,又给了很多的钱财支持他们杀洋人,所有这些都出自李莲英的心思。八国联军到了,杀死了义和团的头领,李莲英担心起来,担心自己当了西太后的替罪羊。西太后的性情从来都是生了气就拿别人撒气,这一点周围人都清楚。李莲英向来对义和团非常支持,而此时西太后又怒又怕,拿他开刀是很正常的事情。当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时,端王之弟澜公匆匆来禀报说洋鬼子进城了。西太后说:“我感觉洋鬼子都逃跑了。两天前,你曾经说我军获得巨大胜利。如今我们看到,直隶总督和李秉衡怎么都死去了?”李莲英一旁伺候着,听到西太后的话,立即出去告诉外边的宦官:“老佛爷现在非常生气,可没有一点办法。我们只能逃到陕西去,在那里等待援兵,再剿灭洋鬼子。”
到西太后和皇帝向西行进的时候,李莲英在途中的艰难和害怕比西太后要严重很多。抵达西安之后,李莲英心中稍安。有一名随从官员给他朋友写信时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岑春煊来到山西边界迎接皇帝和西太后,轿子里的西太后拉开帘子,对岑春煊说:“你了解我们在北京的经历吗?”岑春煊回答:“不很清楚。”西太后满脸怒火,指着李莲英就说:“都是他们这么做,害得我到如此地步。”李莲英旁边听见了,低头不语。后来,李莲英属下到乡下去抢劫。岑春煊向来非常正直,不畏强势,他马上向西太后做了汇报。西太后表面勉强答应将三名案犯就地正法。岑春煊原本想将李莲英也算进去,可后来发现西太后对李莲英非常倚重,就收回了自己的想法。此时,李莲英处境艰难。
后来,朝廷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李莲英得力于荣禄的协助,重新成为了西太后的心腹。为了报复岑春煊,就把他调到山西做巡抚,原因是李莲英感觉八国联军即将进入山西,形势危急,妄图借此机会将岑春煊置于死地。另外一个原因是,岑春煊管理宫廷的费用时,渐渐成为了西太后的心腹,李莲英因此就想铲除他。当时,以正直公平著称于世的岑春煊管理行宫的费用,非常节俭,他首先禁止了宦官的勒索行径,并对宦官的收入也做了具体的规定,损害了宦官的利益。之后,岑春煊还取得了西太后的宠信,这肯定犯了李莲英的大忌,因此李莲英总想铲除他,最终在荣禄的协助下将岑春煊调到了外省。接下来,李莲英来管理宫廷费用。可是,一个月以来,西太后每天需要和岑春煊商议国是,还将宫廷的一些事务交给他处理,如此下去,正好能够削弱宦官集团的势力,再说,岑春煊对这些非常在行。
等岑春煊调任山西巡抚离开陕西后,李总管更加无所顾忌,公然积压岑春煊的奏折,还避开皇帝和西太后的耳目。李莲英恢复了之前的样子,再次得到西太后的宠信,态度比之前更加骄横。有时候在召见大臣时,李莲英竟然胆敢拒绝传达西太后的谕旨,说自己很累,要不就说公事太多。南方各个省份进贡的东西,都需要先放到李总管那里,以至于他家里放满了贡品。上贡的银两,西太后只拿一半,宦官们取其五分之一,剩下的交给荣禄作为饷银发放给大伙。在皇帝和西太后身居西安和开封时,宦官集团获利很大,所以李莲英不希望西太后回京,就利用洋人要复仇的瞎话恐吓西太后。
李莲英不愿意让西太后回京,不光是为了敛财,更重要的是因为各国使馆列的黑名单里有李莲英的大名。他让属下一个姓蔡的宦官每天汇报北京发生的事情。后来,庆亲王给李莲英去信,确保回京没有问题。李莲英这才放下心来,不再劝阻西太后回京。
当时,各个省份送到西安行宫的银子有500多万两,都要交给李莲英处理,另外还有一个姓孙的宦官协助料理,此人也是西太后的心腹。孙效仿李莲英作威作福。一次,湖北的银两来到,竟然都是银元宝。孙就用宫廷的秤称了一下,随后就说数目有误差。湖北官员回答:“湖北的元宝质量非常好,不会出错。”孙马上大动肝火,斥责说:“你才送过几次贡银啊,知道啥?”随后要动手打那位官员。屋里的西太后听到后就走了出来,让孙将银两搬进去,自己过秤。西太后说:“我感觉最近银两不够量。我属下的亲信需要复查,避免吃亏。”那位湖北官员非常伤心地走出来,遇到了当时内务府大臣继禄,说起了方才发生的事。继禄说:“我清楚你们心里很委屈。最近老佛爷严格防范宦官,他们没办法赚钱。你就宽恕他们吧,他们的积蓄都遗失在了北京。”广东进贡有24种物品,宦官们勒索红包,退回了9种。官员们心里担忧,担心西太后怪罪下来,最终被迫向宦官们行贿,这就是宦官赚钱的窍门。他们有的就假借西太后的名义买了东西不给钱,如此让西安老百姓吃了很多苦。当时,陕西遇到了旱灾,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从岑春煊担任陕西巡抚时的报告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白面105文钱一斤,鸡蛋34文钱一个,猪肉440文钱一斤,即便有钱也买不到鱼,物价比南方要高出六倍。有的宦官非常坏,时常以欺负皇帝来取乐,有时故意将皇帝激怒。当时有传闻说,皇帝时常耍小孩子脾气,喜欢和宦官捉迷藏玩耍,可是西太后来到后,马上就退缩到屋内角落低头不语。有时候,皇帝发了脾气就拿起瓷器砸身边的人。此类言辞,基本上都是李莲英和一些宦官的谣传,目的就是诋毁皇帝名誉,不可相信。
皇帝和西太后回到北京后,李莲英的势力更加膨胀,宫廷里的所有事,基本上都归他管理,他可以随着西太后的心意随时改变自己的初衷。刚开始拥护维新,军机处制定的预备立宪的有关法案,李莲英时常表示拥护。他常常笑着跟西太后说:“老佛爷,现在,我们也要变成假洋鬼子了。”李莲英之前的势力范围以及买卖官衔的做法,他依然努力想坚持下去。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广总督陶模上了一个奏折,说如今的嫔妃们数量相比从前少了很多,可宦官竟然还和原来一样多,需要裁减大部分。宦官的工作,应该让宫女替代。李莲英看到这个奏本,就私自藏起来不上奏。等到了解西太后不会答应这个奏折时,感觉时机成熟了,这才将奏折递上去。
自此之后,关于裁减宦官的奏本不断上奏朝廷,裁减宦官的小道消息也不断疯传,可是,宦官的权势依然很大。何况中国真正忠正廉洁的官员非常少,表面准备实施新政,可涉及利害关系的弊政,根本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实在没办法就推到将来去办,无休止地推延下去。国内的报纸,刚开始还有一两家大着胆子说一说,但很快就被官员们压了下来,慢慢就不敢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