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太后头上动土(1 / 1)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和评论家都认为,明朝的衰落和亡国,原因在于宦官集团太骄横,权倾朝野,操控朝政。几百年以来,所有大臣都明白不能通过宦官来和皇帝接触。那些宦官时常陪伴在皇帝左右,长年累月,想方设法迎合皇帝的心思,被宠信的可能性非常大,权势也很大,几乎可以操控大小官员官职和升迁。不过,有一些官员敢于痛斥宦官,这也时有发生,是中国义利观的显示,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西太后掌握大权后,宦官的弊端日渐显露。大臣们的提议,西太后也能听取;有关宦官专权的害处,西太后心里非常清楚,可是她居然也纵容宦官。西太后经常说宦官的危害,可是,在她当政的50年里,依然没有处理那些宦官。想革新可又舍不得除宦官,其实毫无用途。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政变,李莲英是一个关键人物。光绪皇帝新政,首先就提出要铲除宦官制度。李莲英因为担心所以怨恨皇上,这很正常。义和团崛起,其实就是这些宦官们和一些旧贵族联起手来排外的体现。八国联军列出的黑名单上第一个人就是李莲英,但是保护他的竟然是俄国公使,谁也不清楚其中缘由。有关李莲英的事情,可以发现朝廷上的高级官员对宦官的痛恨。各个省份官员都对他们有看法,维新派和报纸上的舆论也在感叹这件事。因此,皇帝新政后,非常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无力铲除宦官,并且还因此带来危险。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实施新政,泰晤士报社的北京职员都感觉铲除宦官是新政的措施。可是,当时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守旧派,他们感觉宦官制度是几千年来的传统,不可以改变,就像中国的一夫多妻制一样,成为了中国的习惯,不足为患。另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宦官制度说是自古就有,可夏商周就没有宦官制度,到周朝末期才出现。当时,孔子就指出了宦官的危害。这些都可以说明,铲除宦官是可以的。

大清在1644年进入关内,占据中原,采取了一些限制宦官的制度。到顺治皇帝继位后,立即召见大臣,讲明宦官的主要职责是打扫卫生,不可以作为心腹重用,还制定了几条法规,后来被看作是经典制度。如今,这些制度的具体条款主要限制了宦官的级别,最大不可以超越四品。因为明朝魏忠贤的教训,因此清代的法令不允许宦官擅自离开京城。康熙、乾隆二位皇帝非常尊重这样的规定,所以200年以来,宦官集团不曾出现胆大妄为的事情。到了近代情况有所不同,咸丰皇帝未曾严加管教,宦官们时常公然犯法。西太后掌握大权之后,明朝末年的一些弊政,诸如贪污受贿、阴谋诡计、独断专行等,都开始显露了出来。以至于到了后来发展到把持朝纲、诽谤朝廷的地步,西太后竟然还庇护他们,所以宦官就越发胆大妄为、肆意横行。西太后当政后期,根本不顾及外界的议论,此举让宦官更加狂妄。1898年,李莲英总管曾经说过“罢免升迁官员,我说了算,皇帝也无可奈何”的话,根本无所顾忌,狂妄可见一斑。但凡外界传说的有关宫内的暧昧之事,并没有证据,御史们的记录以及广东人撰写的小说里涉及的丑事,都是少见传闻而已,不能全部相信。比如,康有为一些人的污蔑就是出自愤恨的心理,其言辞不合乎常理。所以,有关西太后和荣禄的一些事,的确不可以相信,也没有价值可言。不过,每一种谣言都有其存在的缘由,加之传播后,很可能被夸大。中国如此,世界其他国家也一样。所以,外界的话,不可以都相信,可也不能一点也不信。何况,北京人都敬重西太后,但说起宫内的奢侈生活、宦官的罪恶行径,都是一样愤恨。这些宦官发现皇帝软弱,就开始欺负皇帝,的确让人悲哀。前人记录了同治皇帝的死因,很多看法说是谋害,有人认为咸丰皇帝和光绪皇帝也是被宦官谋杀的。

在最近70多年的清代宫廷历史中,宫内宦官作恶多端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西太后掌管政权的50年里,宦官势力非常大,李莲英就是其中的领袖人物。

李莲英,外号“皮硝李”(李莲英在16岁之前还不曾进宫,在河间府拜一位皮匠为师傅),是中国最有名的恶棍之一,残忍至极。但凡清宫廷里悲惨事件,大部分都跟李莲英有关系。西太后去世之后,李莲英尚在宫内,权势依然很大,除了被召见之外,其他一些事都归他处理。西太后非常宠信李莲英,允许他敛财。除了荣禄,其他大臣以及西太后的亲属都不能和李莲英相提并论。

当初,咸丰皇帝在热河生病时期,西太后就发现宫内有一位名叫安德海的宦官,非常聪慧,做事干练,就把他留在了身旁。西太后和荣禄商议的有关事宜,基本都靠安德海传递。西太后主政之后,安德海就成为西太后的心腹。好大喜功、反应灵敏是西太后的性格,其中不乏安德海的协助,因此,安德海依仗西太后的势力从中获利。安德海曾经协助西太后修筑戏院以及另外一些娱乐设施,以此向西太后献媚。安德海长得英俊且很有才华。在两宫皇太后权力还不稳定、载垣等一些人阴谋不曾败露的时候,曾经有几位御史认为宫内非常奢侈。西太后知道后心里不高兴,可在表面上还要得体,就夸奖御史们是在为朝廷办事。

年轻的叶赫那拉氏刚愎自用,此时已经开始听不进批评之言,同时她深信身边人对自己忠心无二,不会犯错,于是毫无改正之举。太后当政最初几年,经常可以看到此类语言得体的诏书,但其中的诚信度却令人深表怀疑,实际上也从未有人把诏书所言当真。如1864年颁布的一份诏书,非常具有典型性。有趣之处在于,其中提到了宦官的偷窃行为,但直至今日,情况依然如故。

京城的老百姓都清楚西太后喜爱京剧,这道圣旨只不过就是掩盖的托词而已。当时,几位御史总是想办法弹劾安德海,说宫廷里花费巨大,户部都受其影响,开支受损,因此才征收各省份的款项。同治五年(1866),有两个御史一起上了奏折,诉说宦官的危害。西太后以皇帝的名义给予御史嘉奖,但宫廷内部依然照旧。安德海身为总管,权势慢慢增大。西太后时常身穿戏装去西苑游玩,安德海总是寸步不离。曾经有传闻说,西太后赏赐给安德海一些皇帝御用的龙袍、玉如意等,几乎妇孺皆知。这样的传闻,多半都是爱好瞎编的人编造出来的。不过,咸丰末年宫廷风气败坏,太后宠信宦官,共同造就了这种传闻的土壤。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莫过于背叛祖宗规定宦官不可以出宫的制度。同治八年(1869),安德海领西太后的指令去山东处理事宜,但此事没有和恭亲王商议,东太后也不知详情。来到山东之后,安德海借助西太后的名义四处索贿。当时,安德海曾经得罪过几位王公大臣,恭亲王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安德海权势太大,非常骄横,所以让恭亲王难以接受。一次“小安子”(名为《中国朝廷的秘密》,1910年出版,称安德海为“小安子”,正如李莲英外号“皮硝李”一样)正在和西太后说话,恭亲王前来拜见,西太后竟然闭门不见,让恭亲王非常气愤。此类事也为安德海之死埋下祸根。安德海来到山东后敲诈勒索,强取豪夺,无法无天。当时,山东巡抚丁宝桢发现安德海冒充西太后的名义对地方官府和老百姓大肆侵扰,大动肝火,他将安德海的所作所为马上向恭亲王做了汇报,并请求处理办法。文书抵达北京时,西太后正在看京剧。恭亲王拜见慈安太后,拟定谕旨,还请求慈安太后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

谕旨下令丁宝桢在山东将安德海处死,而不是将他押往北京。慈安清楚如此肯定要得罪西太后,但恭亲王这头压力很大,身不由己。据传闻,当时慈安对恭亲王说:“西太后会杀死我的。”这是慈安太后在恭亲王递交的谕旨上盖印时说的一句话。丁宝桢有胆有识,在和太平天国作战时就很有名气,他得到谕旨后,马上将安德海处死了。

西太后不知道安德海的危险处境。事情的原因就是其骄横不法,难得人心,所以恭亲王与慈安太后的谋划可算完美无缺。事已至此,已经无可救药。十天之后,慈安受恭亲王所迫又下了一道谕旨,大意是:本月初三,丁宝桢上奏,根据德州知州赵新禀报,有一个姓安的宦官坐着大船说是钦差,为朝廷置办龙衣。大船两侧插着龙凤旗子,还搭载了很多男女,一路招摇过市,居民无不惊骇。当时,谕令直隶、山东、江苏各位总督派人员查看,依照法令行使。根据丁宝桢的奏本,已经在泰安抓获了安德海。遵照法度,其他随从人员,当天已经谕令丁宝桢严办。我大清王朝家法代代相传,整治宦官做事,有犯法者一定严惩。严令法纪,凡遇到在外惹是生非的人,全部治罪。这个安德海竟然如此胆大妄为,横行不法,真是罪有应得。经过这次严惩,宫内宦官无不吃惊。随后,让总管内务府大臣对宦官严加管理,所有当差之人,只要有违法事情,除了将惹事者严办之外,还要追究管理者的责任。通令各个省份以及各位总督巡抚,看好自己的部属。遇到宦官冒充奉令办事的,不管是否犯法,一律捉拿。奏明圣上,绝不姑息。

慈安太后的这道谕旨口气比较委婉,有点担心西太后的怒火,和西太后下达指令给人定罪的语气根本不一样。西太后下谕旨,正如笔中有刀一样,柔中有刚,这也正是西太后一生掌控大权的关键所在,也是其过人之处。在山东,跟随安德海的另外几名宦官也被绞死了,还有六个人逃走了,其中五人再次被抓后立即被处死。安德海家属都被充军发配到了西北军队里。有一个宦官逃回了北京,将事情经过告诉了李莲英,李莲英向西太后做了汇报。西太后起初不相信,感觉东太后做事没有这样的胆子,不和自己商量就下达上谕。慈安太后性格温和而宽厚,西太后一直感觉她不会有出格的举动,没有将她放在心上。等西太后了解事情的经过后,这场风波就在所难免。宫廷内这类事情比较多,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西太后了解实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来到仁寿宫怒气冲冲地询问慈安:下达如此谕旨不和自己商议的原因是什么。慈安心里胆怯,就妄图将责任推卸到恭亲王头上,可这难以让西太后平息下来。西太后发誓今后一定要复仇。此前,西太后对待慈安太后都是态度温和、彬彬有礼,尽管一直掌控大权,可在表面礼数方面都和慈安平起平坐。至此,西太后对国家大事更加操心,担心大权落入他人之手,努力巩固自己的地位,避免让慈安摄政。西太后第二天在大殿厉声斥责恭亲王,还用免职、削去爵位的言辞恐吓恭亲王,不过后来都没有落实。其中原因无非是很多国家大事还需要恭亲王料理,不能治恭亲王的罪。还有,西太后非常喜欢恭亲王的女儿,认作了干女儿,爱屋及乌。但是,西太后一直铭记处死安德海的事件,随时做好了报复的准备。同治皇帝驾崩后,西太后没有让恭亲王的儿子继位,而是让光绪坐上金銮殿宝座,很可能就是因为那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