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后大权在握(1 / 1)

6月5日是咸丰皇帝的30岁生日,大臣们都来朝贺,西太后却没有参加。接下来,咸丰皇帝病情开始不断加重。到了7月7日,西太后秘密派人回京向恭亲王汇报了这件事,期望他能带一支人马(多数是西太后家族的人)前往热河。16日,载垣带领依附自己的军机大臣、各部的大臣来到皇帝的寝宫,强迫咸丰在预先写好的圣旨上签字,让载垣、端华、肃顺三人辅佐政权。当时,按照大清礼数,皇后以及嫔妃们都回避了。17日凌晨,咸丰皇帝驾崩,下达的遗诏说让载垣等人辅佐政权,没有提及后妃和恭亲王一丝一毫。此刻,新继位的小皇帝刚刚5岁,而遗诏中竟然没有提及他的母亲,这不符合礼法。三人担心再生事端,加之当时热河的军队都拥护同情西太后,三人自然顾忌。第二天,又有一道圣旨下来,尊奉东宫和西太后二人为太后。

此时的京城还没有安排稳妥,行动有些不合适,三人就准备回到京城后再处理西太后一些人。感觉一日不铲除西太后,三人似乎一日不得安宁。于是,载垣就借助辅政大臣的身份代替小皇帝连续下了几道圣旨,大意是:辅政大臣的职责就是辅佐新皇帝,应该从辅政大臣和皇帝的叔伯兄弟里选取一位监国领班。圣旨下达到京城后,许多大臣和都察院的官员纷纷上奏折,恳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没有参与此事,只是秘密联络了西太后。恭亲王劝说西太后马上催促王公大臣送先帝的灵柩回京城,避免落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先帝的很多妃子已经和载垣密谋,取得了调动侍卫的权力。因此,恭亲王劝西太后要慎之又慎,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此刻的北京已经在洋人的占领之下,南方还在发生太平天国战乱,国家濒临危机状态。肃顺一些人借助权势和金钱四处笼络人心,飞扬跋扈,所幸有荣禄和另外的忠臣协助,朝纲才稳定下来。接下来,曾国藩又收服安徽,捷报频传,西太后的位置渐渐稳固下来。

西太后的果敢和机智可以从对曾国藩的重用上看出来。西太后凭借果敢,最终战胜了肃顺,掌握了朝中大权。可是,依照大清祖宗家法,太后不能干涉朝政。顺治、康熙两朝,辅佐朝政的都是大臣,这些成为了西太后垂帘听政的最大障碍。可是,大臣辅政也曾出现过很多问题,之前两朝辅政的大臣很多因为干涉政权遭到罢官或赐死。因此,恭亲王极力鼓励西太后垂帘听政,目的就是想掌握朝廷大权,但是他太小看这位嫂子西太后了。

有一位贴身随行到热河的满族人给我们讲述了那天发生的情况:西太后性情刚毅,非常受人拥护,侍卫们都愿意听从她的指令。危急时刻,西太后和荣禄密谋时非常谨慎,担心肃顺一些人生疑。安德海是西太后的亲信,他每天都会给恭亲王送信。西太后和恭亲王之所以能在北京、热河不断通信,都是安德海的协助。西太后非常尊敬怡亲王一些人,原因就是担心他们起疑心。御史董元醇下达咸丰皇帝的遗诏,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8月11日,辅政大臣会议之后,肃顺一些人下圣旨严加训斥董元醇奏请垂帘听政一事,又以幼帝名义下令在9月2日护送先帝的灵柩回京城。这件事一直是西太后热切盼望的。

从热河行宫到京城大约240千米,辅政大臣一路护送。因为灵柩很重,需要120人来抬运,途中多半是山路,因此每天停停走走,一天大约只能走24千米,行动非常缓慢。因此,辅政大臣回京时间大约需要十天,假如遇到下大雨,时间还要推迟。依照大清的礼数,新皇帝和后妃可以行礼祭奠之后先回到京城恭候先帝灵柩。当时,假如坐快轿的话五天就可以抵达北京。如此一来,西太后和恭亲王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谋划时间。载垣一些人清楚推迟回京造成的后果,因此下令让怡亲王的侍卫护送后妃们先行回京,准备在中途将两宫皇太后除掉。如果荣禄没有事先得到消息,两宫皇太后说不定就会被杀了。荣禄带领一支人马昼夜兼程,在古北口(能够通到蒙古)追上了两宫皇太后。载垣原来就准备在这里谋害她们。

两宫皇太后从热河出发之后就遇到了倾盆大雨,泥泞的道路难以行进,被迫在峡谷里避雨。她们一行人距离皇帝的灵柩大约有16千米。西太后以东宫太后的名义派亲信问候灵柩事宜,怡亲王则以皇帝的名义作答:已经平安到达第一站并开始歇息。西太后对使者重加赏赐,以此感谢他的辛苦。怡亲王一些人非常清楚时局的危机,两宫皇太后只要存活一天,他们就有一天的危险。可是,他们依然上了奏折,以此感谢两宫皇太后眷念灵柩的心思。西太后写了一封回信对他们的忠心表示嘉奖。礼尚往来,将杀气遮盖得严严实实。从中可以发现满人和汉人的不同之处,即便是在危急的情况下,外表的礼遇丝毫不能马虎。在太平天国战乱时期也是这样。

大雨终于停了下来。荣禄保护着两宫皇太后顺利通过了山口,在9月29日平安到达京城,他们比灵柩到达的时间提前了三天。接下来,两宫皇太后马上召开了秘密会议,咸丰的兄弟和皇族里依附两宫皇太后的人都参加了。西太后尽管掌握玉玺,可是贸然拘捕护送灵柩的大臣,这明显是对先帝的大不敬,何况新皇帝刚刚继位。开了很长时间的会议,最后还是决定要谨慎,表面依然还要奉行礼节。等到灵柩到达北京后,首先撤销辅政大臣的职务,随后再见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