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丈夫强势的妻子(1 / 1)

大家都了解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事情,这里就不再叙述了,可是,咸丰皇帝尚未到热河和到达热河之后西太后的情况,旁人是无从知晓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吴可读的日记《罔极篇》(原名《悲恸录》)主要记录的是其对母亲的孝心,但内容涉及了当时英法联军和西太后的一些情况,现在读起来非常有趣,下面摘录一部分:

庚申年(1860)7月,从母亲生病开始就有传闻说,外国人已经抵达海口,内外所有的一切奏章都不发抄。如此一来导致谣言四起,人心纷乱。不过,当时还没有人逃离京城,皇上当时刚刚生病,计划准备离开京城。懿贵妃和僧王(僧格林沁)极力劝阻,他们断定洋人不会进入北京城。

此后几日,有人开始逃离京城,因为有信报说我军在大沽口遭敌重创,总兵也遇难身亡;北塘守兵溃退,炮台已经落入夷军之手。皇上下诏,命僧王不得与敌正面交锋,于是我军只能坐守观望。百姓民众不知事情缘由,以致惶恐不安。7月13日,慈母病重,我当即请假十日。尽管我一直向母亲隐瞒时局,劝她宽心静养,但战局却每况愈下,众人纷纷迁离京城。

母亲自觉不久于人世,命我为她准备棺椁。所幸八年前我已在奉天购置寿木,于是取回来叫木匠在院中当场制作,很快于7月20日便做好了。不久,我又派人购置衣料,请来六七位裁缝为母亲缝制寿衣。

7月25日夜间,裁缝们先做好了貂皮长袍,而次日母亲病情似乎稍有起色,我便命人暂停缝制蟒袄霞帔的活计。这时候,城内纷纷传言洋人已经抵达通州,准备在27日进攻京城。数以千计的老百姓都已经开始转移了。

27日,母亲寿材刷第二遍漆,用黑灰布裹了一遍。当天,大清官军捉拿到巴夏哩(巴夏礼)等九名外国军队将领,马上拘押到刑部监牢。当时,京城人心纷乱,都传言皇帝要离开京城。西太后说服一些朝廷大臣上奏折挽留,结果奏折都被皇上扣留不发放下来。在京城内的满汉大小官员都在将亲眷财物向城外转移。不过,布巷、前门一代的大店铺生意还没有闻风而动。母亲这几天的病情没有好转,无奈只得在24日又续了十天假。

8月1日,母亲寿材上第三遍漆。8月5日清晨,蟒袄霞帔做成,但母亲觉得被子稍微有些重,我忙命人做丝绸被一床。母亲又觉得自己担当不起如此贵重奢华之物,说我祖父祖母安葬时也未用过这么贵重的装殓。此时,北京局势日趋混乱,众人纷纷成群结队离开这是非之地。为了防止夷兵进入,除城南的彰义门等几个城门之外,其余都已关闭。

8月7日当天,我军在齐化门外和洋人军队作战。我军的马队都是蒙古兵马,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他们在队伍前方出战,听到洋人的枪炮声都跑了回来,随后将后面的步兵冲散,我军溃败并自相践踏。随着洋人军队的步步逼近,亲王和御前大臣首先奉劝皇帝离开京城,皇上也感觉应该这样。可是,西太后却敦促几位老大臣极力劝阻皇上留下来,皇帝并没有下达离开京城的旨意,依然在鼓舞大家抗击贼寇。西太后又亲颁御旨,重奖杀寇立功之人。因此,许多人感觉皇上已经取消了离开京城的计划。

8日早晨,齐化门被攻破的消息传来,皇上仓皇间离京到北方巡视,随行的王公大臣都狼狈不堪,似乎身后有数十万洋人在追杀一样。其实,当时洋人还比较远,圆明园内并没有丝毫的警报,不知道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状况。皇上快要离开的时候,西太后极力劝阻说:“皇帝在京城能够震慑一切。如果皇上走了,社稷没有了主人,恐怕要遭到洋人的毁坏。当初周朝王室向东迁移,天子蒙上阴影,成为后代人永远的羞愧。现在如果马上放弃京城逃走,屈辱太大了。”

眼看母亲病情日益加重,8月12日清晨,慈母已无法吞咽,我当即命人找来李裁缝缝完寿衣最后几针,并准备鸡鸣枕及被褥等物。当夜亥时,慈母撒手人寰。无奈,我们强忍悲恸,为母亲穿衣。次日清早,我用红缎铺在棺底,周围上下垫上干草,以免晃动。下午三点,请慈母入棺。

此时京城已乱作一团,一位好友登门,劝我将母亲暂时安置于城外一座庙内。他说,即便将母亲安葬于府院中也不太安全,因为夷军天生多疑,一待攻入京城便会挨家逐户搜查。如若他们发现母亲灵柩,大肆亵渎,后果令我不寒而栗。以前夷兵占领广东省城,也是如此,不可不虑。

8月14日一早,彰义门刚开,我便到城外那所庙宇,挑选一间位置极佳的正房,住持也愿意租给我用。返回家中,我当即命家眷前往霸州一个门生那里安身,自己则守候慈母灵柩。此时,只有京城两个西门仍然开放,由于前三门已关四日,顺治门人潮拥挤。所有小商小贩均已离京,而大商铺则仍旧开张。8月19日,我护送慈母灵柩前往城外寺庙,城门口几乎水泄不通。费尽周折来到庙宇,发现此地却寂静安谧。

8月23日出城门之后,看到大街上行人稀少只有三五一群在小声说话,并且非常繁乱。到了中午之后,西北方向火光冲天而起,都说洋人已经进攻到海甸(海淀)圆明园一带了,我军数十万人马竟然没有一人能够抵挡。只有三百马队的洋人竟然在中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太不可思议了。僧邸(僧格林沁)胜帅(胜保)的兵马已经撤退到德胜门外。

8月24日下午,西北方上空狼烟四起,据查夷军的确已经攻占圆明园。他们在园内大肆掠夺,将其中物品抢劫一空,然后把宫殿付之一炬。对此卑鄙的强盗行径,夷军借口说部队失控,乱兵纵火。此后,夷军四处张贴告示,宣称如若29日正午前双方未能达成和平协议,他们将开炮攻城。警告所有不愿玉石俱焚的居民早日远离是非之地。

当日,圣驾已安然抵达热河,但圣上却受惊过度。他发布圣谕,言称敌军攻陷京城,自己未能自刎以谢天下,深感悔恨。又传言皇上染病,亲王载垣与端华费尽心思想入军机处。万岁一旦归天,懿贵妃定为皇太后,但她素与二位亲王不和。因此,载垣与端华在皇帝面前多进谗言,诋毁懿贵妃。

26日,我在九天庙打听外边夜里的情况,都说平安无事。不过,天天都会有兵马通过,九天庙却没有驻扎军队,免去了骚扰。29日夜里,仆童荣儿来到城里,说九天庙里已经住满了天津的兵马,全家人都恐慌不安。我马上赶到庙里查看,发现都是我大清的人马后才放下心来。当时,只有僧邸和胜帅在西北一代驻扎,距离九天庙很近。如果炮火一开寺庙都会被打烂,所以母亲的灵柩在那里非常不妥,于是和杠房说好在9月2日出发回省。我来到刘医生的药铺,发现有很多辆小推车,并且每辆六两白银就能拉到保定府。于是我就定了四辆推车,将行李装了上去。当天,洋人在中午时分进入安定门,随后驻防在城门楼并在城门洞安置了一门大炮、四门小炮,炮口都指向南边,上面插着五色旗子。北京城中的一二品高级官员都是在当天就转移出去,留在城内的只是当事的部分人。当天,有大臣已经把巴夏哩(巴夏礼)等洋人以礼相待送回洋人军营。洋人尚未抵达军营,热河就传来了紧急诏书,命令恭亲王将这几名洋人全部杀死,以此向洋人示威惩戒他们擅闯皇宫。西太后就是主张提前杀死洋人的人之一,而这个诏书,也是西太后的主张。

9月2日,母亲的灵柩和一家老小踏上回程,洋人军队当天就进入到北京城内。谣言四起,人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内城有些还没有转移的旗人,到了这时候都把一家老小转移到南城客店里居住,以免遭凌辱。颠沛流离的凄惨景象,惨不忍睹。有一位御史上奏给热河的皇上说,有奸臣惑乱朝廷,让朝廷仓皇北逃,放弃宗庙社稷和人民,让都城沦陷,恳请皇上即刻返回北京。自从洋人进城那天开始,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和洋人讲和不成的消息,要不就是恭亲王不愿意接见洋人,要不就是洋人提出的条件难以接受,总的来说是大局难定,老百姓都惶恐不安。

6日,英国人发来照会,说大清国做事太无礼,导致英国5人被残害致死,要求赔偿50万两白银。当时,俄国人听说英国人要索赔50万两白银后,也发来了照会说愿意从中调解,让我们少赔偿一些。恭亲王感觉这事即便是调解成功,也不过能少赔十万八万两的,还要领俄国人的情面,就假意答应了俄国人,还说一定感谢他们。等俄国人再来照会时,大清国已经答应了赔偿50万两白银,这件事就不用调解了。俄国人提醒恭亲王,起初英军打算索赔200万两,是俄国说服他们应该算上烧毁圆明园所造成的损失。这样,英国人焚烧圆明园的损失,他们按理也应该赔偿100万两。从200万两里面去掉100万两,只需要100万两就解决问题,这事就此了结。恭亲王答应在9日这天先支付人家50万两。

当时,洋人提出的十六条没有一条被拒绝的,当事人唯一的请求就是让洋人马上退兵。洋人就嘲笑中国没有人才。西太后听说恭亲王与洋人讲和,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屈辱,规劝皇帝再次和洋人开战。碰巧当时皇帝病危,不愿意离开热河,因此报复洋人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从以上的日记可以发现,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的时候,咸丰皇帝对这些大事根本没有决断的能力。因此,西太后在咸丰十年八月初三(1860年9月6日)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诏书的核心意思是:“严肃整顿统领大军的大臣准备和洋人决战,附近之州县,组织军马拦截,犒赏杀敌的勇士,通晓中外。”要求全国上下一心,坚决抗击英法联军。

下达圣旨后的第三天,咸丰召见了一些军机大臣,西太后列席参加了这次会议,决定拒绝英国人来北京城递交国书、让僧王退却到张家湾的无理要求。这时候,僧王打了一个胜仗,正在八里桥坚守,于是,朝廷就下旨军队拼死严防敌人上岸。7日,咸丰皇帝祭拜了孔庙。8日,皇帝撤销了钦差大臣载垣的职务,将全权代表的大任交付给了恭亲王。当时,因为敌人已经逼近了北京郊区的木兰围场,咸丰皇帝被迫仓皇逃离京城。走了十八英里后,皇帝一行人在一座小庙里歇息,此间顺便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之前调集的吉林、黑龙江军马,如果已经进入到了山海关,马上让春佑即刻通知带兵的将军,整顿之后调转方向到热河保护皇帝。”

第二天皇上就接到了恭亲王的汇报,报告说英法联军已经进入北京城,咸丰皇帝告诉恭亲王,皇帝已经远离京城,遥控指挥困难太大,让恭亲王见机行事。11日,皇帝一行人在密云县的行宫内居住。根据中国一些书籍记载,咸丰皇帝当时病情加重,已经不能商议事情,让西太后代替自己召见军机大臣。西太后下了一道旨令,大意是说:

洋人侵犯我京城,各位王公大臣都要想办法调集各省的军马增援。等大批军马来到,就可以稳操胜券。洋人的优势在军火上,假如和他们短兵相接,他们绝非中国人的对手。蒙古、满洲的骑兵和洋人作战,丧失了自己的优势。湖广的兵力,身体轻便像猿猴一般,可以利用偷袭的办法对付洋人军队。命令湖广总督精选三千兵力,四川总督精选几千兵力,马上赶到北京。僧格林沁已经打了好几次败仗,京城非常危险,所以一刻也不能耽误。朝廷正在期盼各省的援军一起过来增援,马上打下敌军的嚣张气焰。如有杀敌的勇士,一定不惜重金犒赏……

当皇帝一行人来到长城附近的巴克什行营一带时,皇帝接到僧格林沁的奏折汇报,北京城周围已经发现了外国军队的奸细,不过洋人还没有架炮攻城。于是,咸丰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其大意是:

洋人遇到抵抗会显得更为凶悍,我朝应尽快与之议和。法国人送来照会,准备在京城和恭亲王会面和谈。现在让恭亲王留在京城主持议和的事宜。如果洋人军队进入京城,就让僧格林沁切断敌人的后路。如果京城危急落入敌手,马上让蒙古骑兵来长城保护皇帝……

8月18日,皇帝一行人抵达热河。20日,一些大臣依然主张和洋人开战。于是,朝廷又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如果洋人军队胆敢进入圆明园,只要被我军捉到,恭亲王一律不许释放。恭亲王这样回复皇帝:洋人已经攻占安定门,北京城很快就要沦陷。咸丰皇帝被迫依从各位大臣的建议与洋人和谈,并最终于9月15日在合约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