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的发迹(1 / 1)

早年的西太后并没有留下值得记载的事情,唯一值得提及的就是她的一个亲戚荣禄。荣禄是西太后最重要的亲信之一,辅佐西太后很长时间,与其同甘共苦。有个说法是,早年的荣禄曾经与西太后有过婚姻约定,但这种说法错误性很大。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荣禄深受西太后的信任并且权势很大。西太后思维缜密、天资非凡、性格刚毅,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热衷于追逐权势,尝遍人间酸甜苦辣,以此成就了她伟人的风姿。16岁时,西太后就熟背《五经》,通读《二十四史》,满文应用自如,吟诗作画样样精通。西太后时常让史官念诵《二十四史》,以此来了解古人治理国事的策略。想要长时间掌握政权,也只有这样聪慧的人才可以做到。

在道光皇帝旻宁去世的1850年,皇四子奕继位,即咸丰皇帝。等到27天国丧期限一过,朝廷就下令所有到了入选年龄、容貌端庄的满族秀女,都必须到内务府登记,做好选聘的准备。登基之前的咸丰就已经迎娶了穆扬阿的长女,可惜对方过早就去世了。咸丰二年(1852)6月14日,当时的太后康慈从满旗贵族60个秀女里选中了28名,共分为妃、嫔、贵人、常在四等。穆扬阿次女钮祜禄与西太后都被选中,钮祜禄属于嫔,西太后当时属于贵人。选聘秀女的名额最多能够达到70人,但一般不会如此之多。另外还有2000多名满族妇女在宫中宦官的指导下做各种活计。宫内的事情都由太后做主。选嫔妃时,尽管皇帝也亲临现场,但一般不会干预。

从北京锡拉胡同的家里走进宫中之后,西太后就和家人隔离了。笔者有一位老仆人曾经回忆,西太后进宫后只回过一次娘家。老仆人说得很风趣,笔者将其中一部分摘录下来。咸丰七年(1857)1月,即同治皇帝出生9个月之后,西太后回过一次娘家。那天早晨,有宦官来到西太后家里通知了西太后来到的具体时间。西太后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听到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后都高兴得发狂。邻居和看热闹的人群阻塞了道路,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在院内排列,等待宦官和侍卫们簇拥着的黄轿子来到。宦官来到内院落轿后,西太后被请到正堂主位坐下。这时候,除了西太后母亲和长辈之外,其他人都要行跪拜大礼,接下来进入宴席,西太后身旁由母亲陪坐。西太后尽管已经在宫内生活了很长时间,可性格没有怎么改变,言谈举止没有丝毫盛气凌人的姿态。她非常关心妹妹的读书情况,和家人问叙家常。西太后温和的神态让大家称赞有加。然而,冬天夜长昼短,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宦官恳请西太后回宫,西太后恋恋不舍地对家人说:“我现在的地位导致不能和家人随便见面,我很悲伤。希望皇帝能够有时间再赐降龙恩,或许有机会能够让我母亲到宫中去。”随后,西太后就赏赐了家人一些东西,即刻回到了宫内。自此,西太后再也没有得到回家的机会,她的母亲反而时常去宫内探望女儿。

来到宫内之后,西太后经过一番苦熬终于博得了当时太后的宠爱,接下来她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慧才干,很快得到了皇帝的喜欢。咸丰六年(1856)4月生下皇子同治,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当时,中国南方太平天国的运动正在向许多省份蔓延,大清为此也不断拉响警报。西太后经常协助咸丰皇帝审批奏折,对当时事态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她劝说咸丰皇帝重用曾国藩,统领军队,还要努力让湘军的后勤有所保障。曾国藩恳请朝廷遵守传统礼法,西太后认为守制很有必要,可时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要懂得变通,事事应该以国家为重。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平定运动,离不开西太后的支持。西太后早年就已经显露出非凡的才干,的确是一位天生的君王。

咸丰五年(1855)老太后去世后,西太后由贵人升为嫔,钮祜禄被立为皇后。当时,全国上下人心惶惶,都感觉大清皇朝很快要灭亡,很多高级官员都对咸丰皇帝不满意,感觉他是顺治皇帝之后最差劲的皇帝,25岁了还没有皇子。所幸,西太后在咸丰六年(1856)4月为咸丰皇帝生下皇子。当时的清朝官军已经渐渐占领了湖南、江西等省份,人心正在回暖。咸丰皇帝身体时常不佳,西太后就以未来皇帝母亲的身份慢慢得到了最高权力。当时的皇后忠厚温和,不热衷于权势。西太后升职妃子后,京城的人们都称她“懿贵妃”。在外交方面,西太后时常给咸丰皇帝出主意,并且手段强硬,这很正常。西方人士了解西太后的早年经历,可是皇亲国戚不了解西方人,所以也主张用强硬手段对付西方,于是就发生了英军占领大沽的事件。朝廷派耆英到天津严令英军撤出,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西太后非常不高兴,下旨让耆英用白带子上吊自杀。中英开始交涉广州开辟商埠的事宜,西太后就向咸丰进言,不让姓叶的钦差(叶名琛)和英国商量经贸的事。次年,外国军队攻入广州城。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西太后自尊心非常强。

笔者通过阅读中国当时官府和民间的一些书籍后发现,西太后独揽大权,她的话语权已经超越了皇帝。中国传统女人专政的例子不多,西太后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尤其是当时才20多岁的她,竟然以小小的贵妃身份就权倾朝野,的确非常罕见。西太后更改姓名的事情有三次。刚刚进宫时用娘家叶赫那拉氏的名字,后来升为妃子,人们称她“懿贵妃”。西太后和东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时期,人们尊称她为“慈禧太后”,老百姓称她“皇太后”,京城都称她“老佛爷”。等西太后去世之后,北方依然在流传“老佛爷”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