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遗爱人间(1 / 1)

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冠冕。

——《圣经·旧约咸言》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四》

内不负心,外不愧影,

上不欺天,下不食言。

——《抱朴子·内篇》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牧师女儿的婚事——千里姻缘一线牵——香江20世纪第一大佳话——以身作则

珠江三角洲的女子, 自明末清初始,便与内地大相径庭,尤其以南海、顺德、中山、番禺为典型。有人以为是明亡之际,南方人大都不愿臣服清朝,所以女子亦莱瞥不驯,誓守汉人之贞节,故有史载:“国朝百年来,番禺一邑,其所称贞女者志不绝书。”亦有人以为,是明末工商业兴盛,启蒙思潮得以在东南沿海涌动,所以连女孩子也敢于抗命,宁可不嫁,也要追求纯真的爱情……由此,留下了几百年珠江三角洲女子的众多佳话。

她们介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有传统之美德,又有现代的反抗精神,在中国妇女史上,写下了独特而又光辉的一章。

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也正是这类出色的珠江三角洲女子。

无疑,她是一名让人艳羡的、有口皆碑之“贤内助”。如《诗经·小雅·常棣》中所诵:“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夫唱妇随,情投意合,在家可谓信守妇道,夫妇二人珠联璧合。

然而,在社会上,她又是敢于向世俗挑战、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不惧怕抛头露面的颇有现代精神的女性。她甚至加人了“反对蓄啤会”,成为当中惟一一名女董事——同丈夫在创立基督教青年会之后她又全力创立基督教女青年会,她疾呼“人人平等”,又有罕见的斗争精神。

马应彪有这么一位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夫人,实是一生之幸事,甚至可以说,是他事业成功的有力后盾。

也难怪他常引用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中的一段话:

——做买卖不着,只一时;讨老婆不着,是一世。

当马应彪在抗战末期因脑溢血去世后,霍庆棠携子嗣自昆明历尽风险冒死偷渡返港,上基督教坟场祭奠丈夫并告日寇投降消息时,子嗣们都不由得想起陆游当年的名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联想到自己父母的养育、教海之恩,马应彪的孩子们自内心发出感叹:

——家父一生做大事教人景仰,

家母养育之深恩令人爱慕。

父母之爱,乃是后人毕生最好的遗教。

坟场空寥,洁净无瑕,飘渺中隐约闻祷告之声。后代,当是可在先人的墓家前,把思想过滤得水晶般的透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遗爱人间,这才有后代争相效仿。

故《周易·坤》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先人绵延的世泽,是足以荫庇子孙的。

霍庆棠的生父,是香港西区圣士提反圣公会礼拜堂的牧师霍静山。他先在教堂里工作,后才受委为新掌首任建新圣堂华籍牧师的。

他原籍为香山的相邻——顺德。

霍静山牧师不仅精通《圣经》,能为人消释痛苦,指点迷津,拯救灵魂;而且也是一介儒士,是饱学渊博的文人,每每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中西方的知识皆运用裕如。他讲基督教《旧约·簌言》中有“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他同时亦可联系到陶渊明的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讲到《圣经后典》中“如果你守信用,那你就能随时借到你所需要的一切”,他亦可以援引《淮南子·说林训》中的“马先顺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在讲《旧约·蔑言》里“不劳而得之财,必然消耗,勤劳积蓄的,必见加增”中,他亦可背诵出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不仅对他的教友,而且对他的女儿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这位首任建新圣堂的华籍牧师,却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平时娱乐,则好斗蟋蟀,胜负之间,竟似孩提一般直嚷嚷起来,或欢喜或沮丧,皆形之于色。

对于生活在这样的教会家庭的霍庆棠,耳濡目染,故有一颗晶莹剔透、至诚至爱之心。她在姊妹中排行第二。大姐未嫁一早丧,三妹嫁了本村一位马姓,四妹则嫁邻村郭家。四姊妹间,大姐的事通常很少听说,未知何故。不过,其余三姊妹,都是嫁了好夫婿,一生极尽富贵——当然,这与她们的辅佐亦不无关系。

说起几姊妹的婚事,霍静山牧师有时也似小孩一般天真,自然不知日后备极哀荣。当日,在香港,信教的华人不多,敢娶信教女的,真是打上灯笼也难找,这可急坏了这位牧师,逢人必说“我不知道怎么是好,所生四个都是女儿,谁来娶我这些进教女呀!”

生怕女儿嫁不出去,其憨拙之态,每每教人忍俊不禁。

可吉人自有天相,在他托人到处觅识佳婿之际,刚好澳洲有一位华人牧师周容威回到了香港,与他一拍即合,十分投机。周牧师在澳洲,专给华人青年,矿工呀、园农呀、菜贩什么的,灌输反清反帝的救国思想,所以识得不少有志的年轻人。听霍牧师诉说嫁女苦衷,便记在了心里。于是,他回到澳洲,也逢人必说:

——哗!香港有贤慧美丽的四姊妹,正待字闺中呢。

正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

马应彪本人已是虔诚的信徒,本筹措了4000元,准备回港成家立室的,由此产生了兴趣。正好,霍家姊妹也早有心于金山华侨,愿为其妻,哪怕漂洋过海亦乐在其中。

其时为19世纪80年代,人的眼光都往外看,不只盯住自己家门口。

这周牧师一来,从中作伐,这大洋南北的婚姻,竟一举成功,真可谓天作之合。

后来,三妹亦嫁了马家,为马永灿夫人。马永灿亦为先施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当年与马应彪同事永生公司果栏,亦为马应彪的叔侄一辈,故对马应彪言听计从,配合默契,同舟共济,共成千年大业。至于嫁给郭家的,则是老四。不幸丈夫早丧,矢志守寡,养大了孤儿男女,儿子当上了副省长。这三姊妹,亦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名噪一时,人比之宋氏三姊妹。不同的是,一位真心加人教会,一位醉心公益,另一位守寡励志,育儿为人杰……在当时的中国,实是不寻常。

19世纪90年代间,马应彪与霍庆棠成亲后,免不了要有些添置。而香港的经营方式甚为落后,东街买鞋,西店购袜;北街买布,南店裁剪,诸多不便。于是,便同爱妻说起,在澳洲专有百货商店,进一家店,就什么都买齐了,不似香港如此疲于奔命。

于是萌发了兴办先施百货公司的念头。

这可不是小事,当时,全东亚还没有这一类商店,况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日用百货、婚丧礼品,都须应有尽有。

但霍庆棠一听,便全力支持,说就要敢作敢为办出特色来。

她不仅说,而且还亲自去做了。

想想当日中国,妇女缠足束胸,三从四德……种种可怕的约束尚未曾触动,女人是不可以抛头露面的,即便在家中,同样是“话不高声,笑不露齿”。可霍庆棠竟冲决封建罗网,第一个走上了公司的柜台,成为中国女售货员的第一人,实是不简单。

当日上柜台,在香港可是惹起了莫大风波,以至调华民司的人来维持秩序。二楼挤得水泄不通,好似看什么稀奇一样,免不了有指责的、轻薄的、装神弄鬼的。一位女子,在如此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泰然自若,应酬裕如,心静如水,不可不谓惊人。

母仪天下!人们这样评价她。

对,她站在柜台上,也是站在古老中国的现代起跑线上,她的雍容华贵,她的一肇一笑,无不显示了一位新女性的崇高的人格力量!

在她,却是一种自信。

她身在教会,深得当时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不认为女人就比男人下贱,只要笃信耶稣,与男人一同得救,在人格上就无卑下之分。况且教会权势排列,牧师之上是会督,会督与执政的总督亦平起平坐,所以,她作为教友,更不应有自我菲薄之心,站在柜台前,只要心正,无论怎样的挑战,都无所畏惧。

她不仅自己去当女售货员,还带动了两位妹妹霍絮如(马永灿夫人)、霍凤娇(郭葵夫人)也在公司做售货员的工作,三个人一出来,更令香江轰动。尤其是她们坦然自若,从容对白,充满信心,令世人诧异,一时传遍省、港、澳,成为香港20世纪第一年的一大佳话。至今,《香港掌故》等书,仍将此事专题列出,已传诵近百年。

有人当时描述道:

霍庆棠仪态端庄,善于辞令,熟悉货品性能,周旋于顾客之间,深受男女顾客的欢迎。她在先施公司出任售货员期间,绝不以经理总监督夫人的身份,凌驾于管理人员之上,而是勤。恳工作。

还特地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中国处于光绪年间,省港和内地妇女多数留辫梳髻,工作起来,诸多不便。霍庆棠在公司内劝导妇女们剪辫去髻。她身体力行,先和两位小姑带头。

其时,中国尚无妻子与丈夫共同分担生活重任的风尚,她可谓“为天下先”矣,开创了妇女解放的新风,又以崭新的商业作风赢得了顾客的欢迎。所以,种种非难与指责,她都在所不顾,“我行我素”,从而征服了中国人的落后心理。

其间,她仍在尽为妇之道,生育儿女。在生第五胎之际,先施公司遭受了风灾,当时,她正在二楼上,见楼墙已不禁风,摇摇欲坠,随时会倒塌时,才驮着腹中之子离开,顶着强风暴雨,艰难上路,回到家里。

台风甫息,公司损失惨重,她亦面无颓色,以坚韧的精神,协助丈夫重建,并亲自去说服欲打退堂鼓的股东。在面临人力财力十分困难之际,她又主动上了在永安街另购的店面,继续营业,仍旧笑屠迎人,镇定自若,让人觉得先施公司仍大有希望。

台风后三四年间,正是她与马应彪的顽强拼搏,四年赚回四个店,翻了两番,先施公司“鸟枪换炮”,家大业大了起来。这时,她才“功成引退”,不再上柜台了。

日后,背上驮一个,肚里怀一个,左右手上还牵一对,能从容不迫,驱遣若定,是怎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用“母仪天下”一词来形容她,实在是半点也不为过。女性之伟大,在她身上可知一端。

她从不叫苦,也难得见愁容,更不埋怨什么,只是兢兢业业地去做,以尽传统贤妻良母之责,展现了新女性之光彩。

我们至今还可以见到她与钟荣光校长夫人并肩而立,为自己——即“马应彪夫人护养院”奠基而留下的照片。

可以说,在阳伞下,她的脸上,现出的乃是圣女之光。

那么多的孩子,她从不请女佣,一切都亲自料理。在今天,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理解,家中富甲一方,请个保姆算得了什么?可是,她却是从教义出发,绝不使人为奴;而且,她也深察中国养脾之弊,不把女娜当人看待,所以,她第一个出任“反对蓄脾会”的女董事,有力地揭露了一件件虐待脾女的事情,呼吁还脾女以自由。

她分明是以身作则,而且言行如一,示范于社会。

那时,香港关于“养脾”问题,却是掀起过轩然大波的,报纸上连篇累犊地登载文章加以争论,有人仍认为,卖女为脾的,多是因生计困难,但做牌女也比活活饿死的好,养牌是给其一条生路云云。但反对声日烈,毕竟邪不压正,连港府也明显加强了对虐脾的刑罚,量刑比盗窃罪更重。

没齿不忘的旧事——喝鸡汤的哨音——可与“孟母择邻”媲美的故事——《治家格言》——盲女的怀念

由于她亲自抚养、教育自己的子女,所以,子女对她也很是敬重与深爱。

儿子马文辉在口述中,讲了好几件令他没齿不忘的故事。

一是哨音召喝鸡汤。

孩子们都长大了,先后都到了父亲当校董的岭南大学大中小学校读书,不再在母亲身边了。但霍庆棠十分挂念他们,常常自香港跑到广州,探看儿子,查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她自小也精通诗书,所以,儿子们也都一丝不苟,绝不会简单应付,一定要让母亲放心。

但霍庆棠仍放心不下,儿子们正在长身体,读书辛苦,所以,每次都留下一些钱,放在钟校长夫人处,让仆人去买鸡,给几位孩子炖鸡汤喝。

一侯鸡汤炖好了,怎么叫这些孩子呢?他们分布在大学、中学乃至小学不同的地方,又没有电话什么的。

于是,便有了个绝妙的主意。

仆人给这几个孩子约定了特别旋律的口哨,凡是要聚集喝鸡汤,就吹这特定的口哨。

这样,分布在全校各个地方的孩子,只要一听到这哨声,便知道有鸡汤好喝,兄弟聚首了。

母亲眷眷之心,让人感动。

第二个故事,大可与“孟母择邻”的典故相媲美。

那时,从香港返家乡香山,或者由香山去香港,由于交通落后,一路上,须几番转车接送,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对于年小的孩子,那是不堪忍受的。为母亲的,更是于心不忍,但又无奈。

那时,有一个中转站——澳门,须从香港渡轮至澳门,方能上陆路。

是日,船到澳门,一个孩子已晕了船,一脸惨白,且呕吐了几番。霍庆棠把他抱在怀里,心痛如绞。

这时,一位大点的孩子提出:

——弟弟不能再坐车了,受不了,是否就在澳门住一夜,我们也好上街玩玩。

没料,母亲脸色大变:

——不行。

说罢,就要启程。

孩子不知何故,颇觉委屈。可是母亲在车上还抱着弟弟,一路颠簸,也只好把委屈的话咽回肚子里。

直到回了香山,母亲才说:

——澳门是个四恶之地,分分钟都留不得的。

孩子们不信:

——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一晚。

——一晚就会学坏。你们没听说,学坏容易学好难,古语就有,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身残家败,为世大谬。懂吗?

母亲谆谆善诱。

以后,孩子们再也不敢提稍留澳门的话了。那时,澳门不仅是赌城,而且黑帮横行,不学坏,也免不了遭灾。母亲为孩子好,不仅“择邻”,而且“择店”。连经过什么地方,能不能稍事停留,她都考虑得十分细致,爱子之心,比孟母绝不逊色。

第三个故事,当可从《圣经》中找到。

霍庆棠一直主持家务,从不雇人帮忙,因为她坚持反对“蓄婶”,不忍见女子为奴,所以,里里外外,全部家务,皆是她一手操办。到了晚年,体弱多病,丈夫已不在了,她仍非常自强,坚决不请佣人帮忙,如此一位巨商的遗婿,又已高龄,还是一个人自己煮饭炒菜——偶有媳妇儿子回家,她也要自己下厨,让他们吃顿安乐茶饭。

可她已得了白内障,眼睛不怎么看得清了。

有一段时间,儿子马文辉天天去看望她,每次去,她都要亲自给儿子煮上一盅鲜奶,以尽母亲之爱。

然而,她视力毕竟不行了。

放在一旁等候用的鲜奶,每侮有蚂蚁偷吃,爬了进去,掉进奶中淹死,可她也看不见,照旧煮沸,送给儿子吃。

儿子知她一生节俭,不让人随意乱扔东西,更不容人浪费食用品。

所以,只好装模作样,而后,设法把她支开,赶紧将弄脏的奶泼了。

待她回来,见儿子把牛奶喝完,也就很开心,笑眯了眼。

后代也许视之为“怪癖”,但她毕竟是同丈夫艰难创业过来的。在他们这一代,却是牢记了朱柏庐《治家格言》之古训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况“米千粒,酒一滴;蚕千头,绢一尺”常常挂在她的嘴边呢。

儿子这么做,实是怕老人难过。事后,每每忍不住独自感叹。

以上三个故事,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表现出了她对自己儿女的挚爱、教育。作为母亲,其爱是无微不至的。人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君子的事业,顶多绵延五代。又云,为商之庆,只得二世祖,也就是说,经商的甚至连下一代也传不了。所以,许多大亨都不愿自己儿女再经商,怕第二代就败掉了,宁可他们当律师、医生,换一个醒目的社会地位,怕他们成为“二世祖”……但是,马家的后人,在如此严格的母训之下,却打破常规,迄今仍令先施公司百年不衰,绵延数代,不能不说霍庆棠之“母仪天下”具有深远影响。

辅佐丈夫大业,这已是勉为其难了。而教子有方,更不是该时代女性所容易做到的。而她的恩泽,却不只惠及亲人。

霍庆棠悲天悯人之心,处处皆可显见。不少事,做了就做了,鲜为人知,也从不宣扬,可见她算不为图一个什么名声,而只是尽一份为人之本分。

她曾代表香港出席了全国的妇女大会,与当时的女界领袖丁淑静等有着深厚的友谊。她亦筹建梅夫人院,虽后来被人所吞并。她最为出色的,便是创建了基督教女青年会,为了公益事业,北上南下,风尘仆仆,捐钱赠物,投人了全部的精力。

直到身后,人们仍未忘她的功德。恩泽可谓惠及大江南北。感人至深之事,数不胜数。如下一则,便是基督教女青年会后人身上所发生的——

她的儿子马文辉,一日无意中遇上薄扶林道的心光书院员生的聚会。

当主人介绍他乃是已故的霍庆棠的儿子时,座下的一群盲女,竟摸摸索索地挤了上来。这心光书院本就是霍庆棠主力支持的救济院, 自然盲女们一片感激之情。但这回,盲女们围上来,却是诉说“不平”的:

——尔母出殡,我们大家都要去,为什么主持人非拦住不可?

——我们只是要步行到基督教坟场,又不要车的……

——我们都准备好了,要给你家母灵前颂唱她亲自教我们所唱的《耶稣爱我》的圣诗。

七嘴八舌,有的竟掉下泪来。

面对这老少不等的盲女们,马文辉方深感母亲长年累月对她们的关怀。原来,母亲不但常来,教她们唱圣诗;而且每次聚会与盛宴之后,凡有好吃的点心什么的,是必打成包,专程送到这里来,让盲女也有幸尝到精美的食品,虽然每次到这里路程并不短,得叫车专送才行,她仍照来不误。

在她85岁高龄辞世的消息传到心光书院时,盲女们则闹着要上坟场。可惜,当时的德国主持人刚刚到香港,不知道她与盲女院多年的关系,竟不允许她们参加。

于是,才有日后对马文辉的哭诉。

霍庆棠又何止对心光书院如此呢,对乡亲、朋友……均一往情深,并不以自己一家富裕而自矜。

如后人所史录的:

霍庆棠不但相夫教子,克尽主妇之职,还热心赞助社会教育和慈善事业。据沙涌人士回忆及文字所载:霍庆棠在沙涌曾创建幼稚园,并任沙涌乡民众学校校长,在广州捐建岭南大学护养院、招待室及农林学院。又受聘为上海南洋商业高级中学校董, 中山总理纪念中学校董。由于她个人捐助岭南大学经费最巨,该校特立半身铜像于护养院前门为念。

自然,以上捐赠,都是她与丈夫商量而且是由她力主而成的。至于她在那么多地方兼职,有过怎样的事迹,我们均只能挂一漏万,仅以上面心光书院为例了。读者亦不难想像,她在那些地方是怎样尽心竭力,体察人微而有口皆碑的。

她总是给教友及儿女们背诵《新约》的教义,诲人不倦。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她这么说,也这么做了。百年后,她的爱才仍然这般生生不息。

福善之门——儿女婚事——仁爱之心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

这是《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中的一句名言。然而,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又谈何容易。尤其是马家, 自应彪发达后,儿女满堂,身为母亲的,要做得公允,更非易事。但是,霍庆棠却奇迹般地做到了——马家之为福善之门,其功不可没。

是日,乡间忽来电报,云婆婆重病,恐怕不治。霍庆棠两眼泪水汪汪,赶紧征询几位儿子的意见,问谁能跟她一同回乡看祖母。

自港至香山,如前所述,车船转接,旅途劳顿,均视为畏途。所以,几位孩子都不大愿上路,幸而十一二岁的马文辉自告奋勇,陪同母亲一道回家乡去见祖母。

一见霍庆棠亲来,当婆婆的异常高兴,赶紧牵住她的手,留她在床边诉说不已。婆媳之间亲密无间,这在一般家庭中实在少有。马文辉见她们说得如此近切,也煞是奇怪。

后来,祖母终于不治。

四方来吊唁的乡亲、教友,络绎不绝。马家在乡下久孚众望,老人生前亦很善待乡人,所以,丧事办得非常隆重,备极哀荣。

丧事办毕,霍庆棠携两个瓮子离开了祖居,回到香港。

两瓮其重异常,更让马文辉好奇。

后来,他才得知,这是两瓮金子,是从祖母床底下掘出来的。祖母与他母亲当日密商的,正是此事。

这些金子,却是马在明与马应彪当年在澳洲的血汗!那时,西人已严格控关,不让华人再把金子运回中国了。而这毕竟是历尽千辛万苦才掘来的,所以,他们想尽办法,先把金子私藏下来,一有机会,再非法托蕉船私运出境,经过许多周折与风险,才终于把一部分运回到家乡……这些,便是给老人养老的,老人平生节俭,舍不得用,也就保留下来了。

回到香港,霍庆棠立即将全部金子送去金铺,分别打成项链与手镯,给儿媳们一人一份,作为纪念祖母的物品。

这自然是祖母的遗嘱。

而通过这一方式,公平对待各位媳妇,也就将上代婆媳间的和睦,传到了下一代之中了。别家常有的姑嫂矛盾,在马家则甚少发生。福善之门,美名世代相传。

而说到媳妇,关于她对儿女的婚事,却也有一段佳话。

其时,马应彪、霍庆棠有一掌上明珠——小女马锦超, 自小聪明伶俐,人又出众。作为名门闺秀,追求者自然不少。当时香港几大公司的公子,以门当户对为由,数次向马应彪、霍庆棠提亲,却被他们每每拒绝。

其实,霍庆棠果已心中有数,看中了一个人——四妹的儿子, 自己的姨侄郭棣活。

早年,郭棣活年幼自澳洲归来,因是香山同乡,父辈又是世交,所以,立即就同马锦超相识了,两小无猜,总角之交,彼此·均有倾慕之意。后郭棣活去美国留学,一去四载,大洋彼岸,天各一方……纵然如此,马、霍两位长者,却已打定了主意。

霍庆棠看人是没有错的,因为马家对郭家的家世以及郭棣活的人品,均是了解的。霍庆棠尤为中意棣活自小上进心强,又诚实可靠,是个干实业的人才,将女儿托付给他,是最可放心的。

一等四年,郭棣活学成归来,回到了香港,于是,霍庆棠便与丈夫一道,玉成此事。

郭棣活果然不负岳母所望,后来事业有成,还当上了广东省副省长。

仁爱之心,铸造了霍庆棠的一生,她当是无憾的,不仅儿子均为有成之人,后辈亦均为有志之士。她给中国奉献的,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家族。不妨再引一句她生平所好的《圣经·后典》的格言以作她一生的总结吧:

——仁慈与博爱的业绩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