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拳拳之心(1 / 1)

你的弟兄在你那里若渐渐贫穷,手中缺乏,你就要帮补他,使他与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人一样。

——《圣经·旧约利未记》

古之贤人君子,大智经营,莫不除害兴利。

——苏轼《录进单愕吴中水利书》

好施舍的,必得丰裕;

滋润人的,必得滋润。

——《圣经·旧约咸言》

亲率救灾船队——榕树的启迪——进言孙中山:植榕防潦——植树节的由来

如前一章所记,孙中山先生曾嘱岭南大学的师生,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马应彪同样将这嘱托牢记在心,他一生的经历,可以说,是完全实践了这个嘱托,未曾高官厚禄,却有高功丰碑,干了无数桩大事,永远为人民所怀念。

亲情、乡情、爱国之情,铸造了他一颗炽热赤诚的心,敞开了他宽广博大的胸怀。中华土地上,写下了他一片片眷眷之情。且不说他的分行、支店、工厂,遍及全国18个省份;他的足迹,留在了白山黑水、长江黄河之间;而他在教育上的心血,更是绵延一代又一代人。

孙中山先生的侍卫郑卓德先生,在其109岁高龄之际,曾深情地回忆起这么一桩往事。

1915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最后充分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竟公然违抗历史潮流,复辟称帝,辛亥革命的成果差点断送在这个阴谋家手上。其时,孙中山先生只好流亡日本,革命处于低潮。

正在这时,广东发生了特大水灾。

灾情之严重,比十年前更甚。洪水冲决了堤岸,吞没了乡村,淹没了城镇,大片农田失收……大水上,漂浮着无数具肿胀的尸体,有人,也有牲畜,惨不忍睹;而被冲塌的房屋、梁柱、窗权、木块与其他杂物,也同滚滚洪水冲到了珠江口上。

纵然有打捞尸体的船只,可是仍应付不过来,太多,太多了……

从国内传出消息到东京,孙中山忧心如焚,他本已在流亡,几次武装起义,家产与华侨捐献已所剩无几,没法再拿出来救灾了。而当时盘踞广东的,却是袁世凯所派遣的龙济光,他虽然假惺惺做了一点表面文章,却实质置百姓死活不顾。靠这号人救灾,显然是问道于盲。

怎么办?

孙中山马上就想到了马应彪,想到了在香港的众多支持过辛亥革命的侨商。

于是,他立即赶拍了几封电报到香港,给马应彪、李毓堂、何东等先生,恳望他们以香港同胞的名誉,火速投人到救灾之中,拯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马应彪已经在筹划这次救灾义举了——九年前,1906年,他在先施公司草创之日,便已慷慨倾囊;此际,先施公司已发展到了穗、沪,家大业大,岂能坐视不管?!

孙中山先生知人善任,果然找对了人,找到了这么些位热心国家公益事业的巨商。

马应彪不仅捐出了巨款,而且,还与诸位以港胞救济粤省水灾的名义,如1906年一样,再度向港督要求借用船艇,以及向有关部门租用船只,用以运送救济物品。如果等粤省龙济光派船来接只是徒费时光,不如争分夺秒,及时把物资送出。

于是,马应彪亲自带队,率救援船只,溯流而上,直奔灾情最严重的地方。

船队出发了。

一路上,只见滚滚黄汤。波涛中,不时涌出上游冲下来的东西,黑的、灰的、黄的……依稀可辨。

——快,那边有人抱着门板在漂。

马应彪眼明,赶紧下令。

船只飞也似地接近了灾民,待把人打捞上来,均已气息奄奄了。

救灾船继续往前开,一个多礼拜了救出了不少难民,同时,也捞起了不少尸体。

——就近埋葬吧,人土为安,不可教他们在水上漂浮,连灵魂也无家可归。

马应彪一脸悲戚,心痛如绞。

这一路上,实在是太惨了。老人没了儿女,儿童哭寻父母,丈夫找不到妻子,到处都是号陶、呻吟、捶胸顿足。

为什么年复一年,水患不已呢?

军阀只忙于争地盘,官僚只急于夺权力,百姓死活是不顾的。沿江堤岸,早已多年失修,洪水一到,哪有不决崩之理?

造孽呀!

看着一处处被冲决的大堤崩口,马应彪脸上如打了霜“般严峻——这该要付出多大的人力、财力,才得以修复呀。

一连几天,他不吃不睡,奔走于救灾第一线,也在思索日后防患的问题。

回到香港,一闭眼,面前仍是浊黄的大水、浮动的饿俘,耳边,仍是灾民的哭诉……

这天,他来到香港的半山区,不意看到,在半山腰,当地人为了防止山泥倾泻引起泥石流,’已堆砌上了不少岩石。但岩石还是会松动的。可有的地方,由于长有榕树,榕树的根须往四面八方伸展,其中不少**在外,紧紧地扣住了周围的岩石,把树边数以百计的岩块连成一起,固定下来,风雨不动,分外坚实……

他不由得看呆了!

多么伟大的榕树——这在南方比比皆是的大树,其生命力之旺盛,实属令人吃惊。它雍容、丰盛、博大,哪怕在没有泥土的地方,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树根,直垂地面,抓住岩石,顽强地生长。

立时,一个想法,如闪电一般从他脑际掠过,眼亮了!

是呀,如果在沿江大水为患的地方,多栽种点榕树,那是必能叫那里的水土保持得以改善,尤其是堤坝上……

植榕防潦!

四个字,字字千钧!

在珠江各支干流上,有这四个字,足以抗御滚滚洪水。

他立即设法告诉了尚在岭南大学附小读书的儿子马文辉去干一桩重要的工作。

暑假到了,年少的马文辉按照父亲的嘱咐, 自己带上新到手的照相机,上了罗便臣道、坚道。

凡看到有榕树的根须盘缠住的石块,一一用相机拍了下来,洗出照片。

烈日下,马文辉不顾汗流侠背,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如是共拍下了400多幅照片。

很快,马应彪对照片作了处理,并亲自手书“植榕防潦”四个字,直接送到了孙中山先生手上。

这已是乙卯大水之后的年份了,孙中山又回到了广州,组织护法政府。当他看到照片上,榕树盘根错节,把就近的岩石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当可成为天然的防洪屏障,很是兴奋,况且广东处处是榕树,生命力极为旺盛,往哪一种,便团团如冠,非常适合地方实情。所以,中山先生极为重视,马上将此建议书交水利部门讨论落实。

1923年,潮汕地区又发生水灾,马应彪又亲自去视察灾情,一一探问发大水的原因与后果……

此外,华北水灾,也有他亲赴救灾并任筹贩会主席。

如此下来,他一有空,便在香港专心致志书写《植榕防潦》一书,从科学与实践多个角度上,说明种植榕树与防治水患之间的重大关系。

他的心,装着亿万中国人民。

在书中,他还建议国民政府在清明节举行种植榕树的活动,其理由有二:

一是清明扫墓,种树以彰孝道。

二是以种植榕树预防水灾,以示对百姓之爱心。植树还可以保护环境,调节气候。

此亦可为一举两得。

后人有报载,记叙此事,称:

《植榕防潦》一书,甚得孙中山先生赞许,旋即颁令政府机构和学校每年清明节择地植树,故中国即有“植树节”之产生。可见中国之植树节非为“植林”,而是推广“孝道”和“防灾”。及至孙中山先生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在北京逝世, 国民政府则将清明的植树节改在每年三月十二日举行,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由是推知, 中国三月十二日的植树节,实在源起香港举行的“思亲节”,马应彪先生的主张是功不可没的。

救济贩灾,仅是治标之方;进而植榕防潦,则是治本之法。而植树思亲,更是正心之举。由标至本,由本人心,马应彪的用意,百年后仍教人感佩不已。

马应彪父亲马在明,是在乙卯大水后的第二年去世的。忆当年,父亲“卖猪仔”到澳洲,后又以200元接自己到新金山,历尽人间辛劳,每思至此,马应彪哀坳不已,如他在自志中所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每诵寥获诗之父生母鞠,能不黯然神伤耶”,所以,遂于1917年,在先施公司内发起了“思亲节”,每年清明于该公司顶楼举行“思亲节”的仪式,以表孝思。这一晚,还召聚家人亲属在家中吃一顿饭,让亲人团聚,一同对先人追思孝敬。

后来,国父孙中山去世,因家而国,思亲节而植树节,皆源于当日辛亥革命功臣之一马应彪的构想,所以在这里一一追记。

一片心迹——民族之良知——造福桑梓——“马合念堂”的来历——毋忘掘井人

除开办学、救灾外,马应彪在关心国民前程与疾苦上,还有大量的义举,数不胜数,这里,只能挂一漏万了。

前面已经提及,早在岭南大学,马应彪便以夫人名义,捐献了“马应彪夫人护养院”,以解救学生因重病而来的困厄,不至于因辗转往复,误时又误治引起不堪后果。

中国国民体质之弱,早在国外他是深有体会的。淘金时,病倒、困死的,相当一部分是中国人,而西人只在少数。体育运动,在世界上排不进名次,因此,有所谓“东亚病夫”之称。

其实,也是清廷无能,帝国主义往中国倾销鸦片,加上大加掠夺、盘剥所造成的。

因此,除办学外,马应彪亦倍加重视兴办与捐助医院,以解除老百姓的痛苦。

因此,他先后担任了广州红十字会的主席,又担任了广州方便医院、光华医院、广东公医院、中山惠爱医院的经理。

他还是香港雅丽氏、何妙龄医院的财务主任。

他还在家乡县城石岐一手创办了香山峡光医院,并且亲任该院主席。

此外,在澳门东望洋,捐资建造两间房屋,施与贫苦百姓居住。

还创办了培道联爱会基督教奋兴会。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医院,均不是为达官贵人所服务,而是面向贫苦百姓的。这自然同马应彪自幼贫寒,吃尽人间穷困之苦密切相关。他与所有贫苦百姓都是亲兄弟,这不仅仅是基督精神,更是一片哀悯之心,民族之良知矣。

所以,他曾自书道:

回溯往事,皆余生平经历者。余今行年八十,有某尔,独居深思。回首往年环境,经过百世之行,历历在目,切念余出身寒微,为本其勤俭之天质,坚苦之志向,以致有今日,曾对于家庭,对于商界,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均可稍告无罪,此则可觉为自信**者。

谦虚之辞,亦可见真心之所在矣。晚年漂泊之心境,细细品来,其人格实教人肃然起敬。

至人也!

故国心系。

乡土情深。

对香山沙涌的家乡,马应彪自是无愧。后人早已有过评价:

马翁(应彪)对于故乡——沙涌之建设,皆莫不大力捐助,梓里亲邻,照顾无间,与邻村竹秀园之郭氏兄弟,互相媲美。沙涌人民亦公认他素爱桑梓,热心家乡公益事业,造福乡人,建树之宏大,为沙涌历史上所空前。

乡亲如此之高的评价,绝无虚饰、夸张之辞,一一数来,无不令人钦服。

这已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故土之情,还更深、更宏大。

修桥铺路,这是中国人历来行善的要目。如果说,兴学办医,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马应彪因四子于岭南大学病重送港急治而萌生了怜及众萃萃学子之情,那么家乡的一草一木更是他所关切的。

那时,香山乡间,交通甚为不便,出人只靠数只木头渡船,经恒昌渡、利盛渡,后又加上了永负渡、永祥渡,辗转交替,又费时间,又误大事,每每去省城,都要半天上十个钟头。于是,马应彪遂与郑子湘、郑卓等人一道商议,创办了歧关车路公司,从此,陆路、水路相衔,时间省却了一半多,给家乡百姓带来了不少方便,为邑人们交口称赞。

他还斥资开办了四邑轮渡。

另还有大悲桥,凡是水灾造成危患之险处,他都无处不关注。

尤其是故乡沙涌,除开办学外,他更重视乡村道路的修建。

所以,沙涌乡的路,全部都铺上了石板或水泥,路面平坦,把车开上沙涌道,对司机无异于享受。当年,司机们便赞口不绝。

路好了,校办了,整个人文环境也得“配套”才行。马应彪比一般人都更早有环境保护的观念,所以,他不仅仅从实用出发,而且从更长远的美化环境考虑。

于是,他又一手兴建了沙涌公园。

公园里,绿叶扶疏,百花争妍,鸟鸣惆啾,清风送爽……经一番匠心,布局让人心旷神怡。多少疲劳,均可以在此一洗而尽;多么奔忙,亦可以在这里得到休整与憩息。人是不可以没有环境调节的,珠江三角洲,地肥水美,本就应该是个大花园,只可惜让封建官僚与殖民者弄得满目疮痰,民不聊生。因此,兴办一所公园,让人们能够开阔心境,淡泊明志,实是高明的一举。

马应彪没有忘记,1880年,自己手攥父亲捎来的200元,在此远别母亲,去闯**世界之际,母亲曾在涌边垂泪,并亲自往庙里参神许愿——这一情景,几十年无时无刻不现于眼前,而自己,当时也立了誓,如不挣回2000元回来光宗耀祖,誓不为人。

苍天有眼,此番心愿果然得偿。

于是,他又作一义举。

如果说,先施公司的命名,且合英文“诚信”之意,他颇为满意的话,那么,在香港创立“马合念堂”,在中西、粤语英文的翻译中,可谓更加贴切,教他为之得意。

他亲自同私人秘书吴文谦先生一道,勘踏薄扶林沿水一带的山岗,感到那里风水至极。该薄扶林一面临水,左右有石屿,成为一很壮观的地势。于是,即申请该处当作“基督教薄扶林坟场”。申请历时良久,但在开始申请时他已作出投人了。故教友愈来愈多。由于当日并无殡仪馆的行业,所以,送丧必来到此教会坟场,无论烈日如焚,抑或暴雨倾盆,教友们都仍要在坟前举行安息礼拜。

为此,马应彪又毅然捐献了一个礼拜堂。

礼拜堂开始规模尚小,但五脏俱全,很方便的。后来,会众日增,马应彪自觉面积小了,遂增加两翼,将其正身加长,变为一个十字形,成了大礼拜堂的雏形,但仍以“马合念堂”为名。

其间,创立至扩充,均由张祝龄牧师执笔,刻石为序。

“马合念”,即MAHANALM,典出之处,乃是《圣经》中“雅各出埃及记”中所述。《圣经》中云,雅各怀着痛苦与希望,匆匆上了路,离了别是巴,向埃及走去。路过一个地方,已日落天黑,不便前行了,于是,只好露宿旷野。枕着一块长条石头,以天为被,以地作床,昏昏沉沉地进人了梦乡。

在梦中,雅各看见地上立着MAHANAIM,其上头顶着天,天使从MAHANIAM上踏下来,站在他身边,说:

——我是耶和华上帝,我要将你现在所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子孙后代。你的后裔必将多如地上的尘砂,向东西南北扩展开去,地上的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而得福。我也要与你同在,你无论往何处去,我都要保佑你,领你回归此地,总不离你,直到我成全了对你的许诺。

当雅各醒了过来,便许了愿:

——如果上帝与我同在,在路上保佑我,又给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安返回家乡,那我就一定以耶和华为我的上帝,我所立的柱石,也一定要成为上帝之殿,凡上帝赐予我的,我必将十分之一献给上帝。

他把所枕的长条石立作了柱子。

这个典故,让马应彪深为感动,他立即便联想起自己当日离别故土的情景与所立下的誓言。

当时,Macannon一词,在华文《圣经》中被译作了“马合念”三个字,其义即为“天梯”。所以,他便用此词,为自己捐造的礼拜堂命名。

从这一命名中,我们再重读《圣经》中的典出之处,不能不深深地感到,马应彪对自己故土,有何等巨大与至切的情感,又对故国的未来,抱以怎样的热情与希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堂被日机炸中。战后,马应彪儿子马文辉与各兄弟反复商讨,认为必须继承父亲的遗志,便积极与教会商议重建。

从首次建堂,到第二次扩建,为16年。

从二次扩建,到战后重修,也是16年。

这是劫数,还是巧合?

先后三次,均由张祝龄牧师将三次的序文刻上了石碑。

风雨剥蚀,石碑上的字也免不了会被磨平,但是,马应彪造福乡梓的一片深情,却是一代又一代人所未可忘却的。人心中的丰碑,敌得过尘世间的任何风雨。

而今,沙涌已成为中山市的著名侨乡了。

今人撰文,亦不忘掘井之人,他们是这么写下的:

沙涌之所以成为侨乡,与华侨先贤马应彪有鱼水关系。饮水思源,环城区办事处、沙涌村民委员会、香港中山沙涌马氏同乡会为沙涌村重建古迹“宋帝遗迹”、“侍郎故里”牌坊落成暨退还沙涌学校、教忠堂产权、马应彪先生诞辰125周年定名一二二一节日作纪念,镇龙阁(古塔)莫基举行盛大庆典,实为明智之举,意义殊为深远。

如今,马应彪的后人,更是争先恐后,以父亲为楷模,造福桑梓。

其儿子马文辉偕侄马健南,于1981年初次回乡,便慨然借出妇幼院改建为先施学校,帮助家乡解决校舍困难。

先施公司马少聪副总监督向董事会建议,拨款人民币15万元,装修学校,并赠送了全套的教学设备。

马家族人,先施公司的马子辉、马炎璋、马永汉、马万样、马焕超、马雪华、马干兴、马庆彬,以及侨居澳洲40多年的马光垣等先生,也先后荣归故里,马健南博士还亲力亲为,热心筹划、上台讲授,为先施学校创立竭精思虑,被誉为“有先祖作风”。

先施学校的师生们,纷纷题诗以志,不妨照录若干。

马文辉公雅鉴

马到功成蜀道平

文笔指处伏长龙

辉煌伟论千夫敬

公孙三代助乡荣

马少聪先生台鉴

马公光业嗣谁兴

少东赌裘显隆情

聪训同来扶桑梓

先施办学树新龄

诗赠马健南博士以表祟高敬意

谢声不绝赞声扬

马不停蹄办学忙

博学多才人钦敬

士满神州为国强

今日侨乡,可谓大有古风。

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四大百货公司之一永安公司的首脑马应彪先生女婿郭棣活伉俪,亦亲临祝贺并写下了贺词:

喜闻马公应彪的后裔,在家乡沙涌创办先施学校。为此,我们对先施学校的落成,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公应彪,年青时就远渡重洋,到了澳洲谋生。他思想先进,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他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以独有的魄力和才干,于一九00年首先创办先施公司,为振兴民族商业作出了贡献;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对发展祖国教育事业尤为重视,为家乡公益做了不少好事。马公的爱国爱乡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赞颂的。

是日,笔者步人沙涌,从业已修复的马文辉题名的“宋帝遗迹”与“侍郎故里”的巨大牌坊下走过,上了整齐洁净的沙涌大街,举目这一代侨领的故乡,白云悠悠,绿树如云,红日果果,清风扑面,竟有似醒酬灌顶;那亦为众归侨捐资修复的义阁古塔,分外晃眼,在蓝天下似一大写意所在;远处的“沙涌文笔”,直指云深之处,似有无限衷情须抒发。步过应彪桥,我们经泽秀街到了先施学校,又重睹马公纪念堂与南源堂的丰姿,听乡亲们介绍成立先施学校的盛况,并细品马应彪先生留下的墨宝,不由得内心豪情奔涌,一个声音呼之欲出:

——当一名中国人,就应该这样!

而郭棣活、马锦超的贺词,宛然在耳:

祖国在前进,家乡在发展。近两年来,我们曾四次带领海外亲朋回中山观光,探望乡亲。每次回乡,都受到教育。故乡建设,欣欣向荣,日新月异,吸引了许多外宾前来参观游览。……让我们进一步发扬爱国爱乡的精神, 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建设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