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同道·同仁——《上李傅相书》——士为知己者死——今日之新商贾
历史上,有过无数个名人相识,结下生死之交,留下千古佳话的故事。
那么,马应彪与孙中山先生相识,也同样是这千古佳话中的一个。
其时,马应彪的事业刚刚起步。
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也在酝酿之中。
所以,让我们打破时间的顺序,先来记录下这意义非凡的一章吧!
1892年,对于马应彪来说,无论是个人命运,或事业的开创,都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他由澳洲往返于珠江三角洲之间,为经营自己一手创立在澳洲新金山的永生公司果栏及其他业务,水程早程,台风恶浪,历尽了艰辛。
所谓“新金山”,是与中国人在北美称圣·弗朗西斯科为“旧金山”相对而言的,指的是澳洲名城雪梨(又译作“悉尼”)。“金山”,顾名思义,是开矿掘金之地,但那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而今华人连确实矿尾都寻不到了。有头脑的,已早早改行。
往返于中澳之间的风浪,在年仅32岁的马应彪来说已算不了什么,澳洲炽烈的阳光与豪迈的暴雨,早锻造了他坚强的体魄,何况他已闯过了卖猪仔、上代本代下苦力的几大关,正踌躇满志,到香港探询设立金山庄的可行性……
他在中国的事业,前程未卜,可志向已定,这,却是得益于自己的一位同乡,也同样是美国教会里的教友。
这位比自己小五岁的年轻同乡,论个头,比他马应彪矮了那么一截;论身段,更显得瘦小屏弱。可一双眼睛却那么炯炯有神,有一种摄魂夺魄的力量。
他们早在教会里相识了,同是基督教徒,一位经商,一位从医,但同样受西方近代思想的深刻影响,都把自己的专业同救国乃至于反清革命联系起来,因此,一经相识,便视为知己。一位从海外回来,携资以图实业兴国,一位早已广交朋友,成为后来有名的“四大寇”的核心,秘密酝酿最初的反清革命活动,以拯救危难之中的祖国——目标一致,怎能不一拍即合呢。
其时,年轻人已在香港的西医学院修业完毕,十门功课均获高分,以“特殊优等”的资格毕业。这是该院第一届毕业生,而获得医生执照的仅他和另一位中国人。文凭还是由香港总督罗便臣所发的。只是,凭此却仍不能在港执业。
年轻人踌躇满志,上了澳门,正准备在那里开一间药店。
又谁知“同行生嫉妒”,在澳门的葡萄牙医生竟向当局投诉,说他没有葡国的文凭,硬要把他挤走。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年轻人血气方刚,卷起铺盖就走。
他决计回广州去开药店。
就在回广州的路上,他与在教会相识的马应彪结伴而行。
年轻人不觉讲起了西人对华人的排挤,马应彪身同感受,也讲起了华人在新金山遭西人杀害侮蔑的往事,两人皆义愤填膺。
年轻人竟出语惊人:
——与其行医治人,不如强兵富国以治世。
马应彪“下子便被打动了,可不,中国积弱,华侨在海外屡遭欺压,惟有国家强大,侨民才能直起腰杆说话。
——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易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
年轻人慷慨陈词,英气勃发。
两人谈得是那么投机, 自然,马应彪没少说海外创业与经商之道,对国内的官商愤嫉不已,说到了想回国发展一多年来,他已在筹划了,实业救国,这正投合年轻人的心思,中国就得靠实业而兴盛,当然,得靠新的方式,得有雄才大略。
年轻人的一字一句,都镌刻到了马应彪的心版里,临分手,他依依不舍,一拍年轻人的肩膀,大声道:
一以后,有用得上我的地方,尽管开口。中国有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我虽商人,却一般通晓物理,略识西语。是古人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可今日世界之商业,却是重信誉,重言诺,一诺千金也。非中国之旧商人。
其时,亚热带的阳光,如纷扬的金箔,飞撒在各自的征途上;紫荆树上的花盏,如翩翩起舞的彩操,伴其远行。
果然一诺千金。
临别这一誓,竟让这两位年轻人,结下了人世间非凡的友谊,并在历史册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绝非一位医生与一位商人之间的故事,而事关到一个五千年古国的历史命运。
那位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日后被称之为国父、五千年来推翻帝制的第一人——孙中山先生。
若干年后,马应彪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在他们两人相识之后仅隔一年所写的《上李傅相书》。李傅相者,李鸿章大学士也,当时清廷最有权势的官员。此上书中的内容,可以说,当日两人途中交谈中亦已涉及到了,年轻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直道:
——窃尝深维欧美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径,治国之本也。
读到这,马应彪拍案叫绝。可不,美国正号称“以商立国”,货能畅流,则财源裕也。当日,自己亦没少给他讲这方面的见闻。当然,中山先生的大哥孙眉是个大商人,身边亦有一批名士, 自然深谙这治国之径。马应彪不觉读出声来:
——所谓人尽其才者,在于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质有智愚,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志焉,全才者普焉。……故教养有道,则天无枉生之才;鼓励有方,则野无郁抑之士;任使得法,则朝无幸进之徒。斯三者,不失其序,则人能尽其才矣。人能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俱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所谓地能尽其利……
——所谓物能尽其用……
——所谓货能畅其流……
字字句句,掷地作金玉之声。
马应彪站了起来,念出了最后几句:
——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财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径,治国之大举也。
也就是孙中山先生上书的这一年,马应彪在香港创立了永昌泰金山庄。
金山庄的业务,是代客办理商品进出口手续,并为华侨代办出国、人境和回国的手续,以及船票食宿侨汇济家等等。
在永昌泰金山庄,马应彪连任了六年的经理,一直到1899年。所以,这些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奔走在国内,与孙中山先生的关系日趋紧密。
也就在上书的1894年之后,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有名的兴中会。不久,他便回到香港,即第二年的正月,便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
一批在港的工商界人士,均秘密地加人了这个组织,如新沙洋行船务副经理杨衡云、澳洲著名侨商之子谢赞泰、炳记船务公司经理刘燕宾等人。杨为香港兴中会的会长。
由于与孙中山的交情,当然,更重要的是,出于因艰辛甚过“卖猪仔”而赴外洋、对清朝腐朽之憎恨,作了永昌泰金山行经理的马应彪,也在人会时,庄严地宣了誓: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从此,马应彪便成了参与推翻千年帝制的兴中会的骨干。
是年九月初九,兴中会预定在广州起义,不料被当局查获自港运至广州的枪械,孙中山的挚友陆皓东被捕后英勇就义。
1900年,惠州起义又告失败。
1901年,杨1云在港被清朝官方暗杀。
1902年拟在广州举行的起义也被破获,谢赞泰逃亡在外。
这一系列的起义及活动,马应彪不仅捐助大笔资金,而且厕身其间,其风险可想而知。
因此,到了1904年,当兴中会与黄兴领导的华兴会、章太炎领导的光复会,联合成为同盟会时,他被任命为管起义急用的军需的庶务长。
那时,先施公司业已成立。
一日,孙中山先生的侍卫郑卓德,忽地闯入了先施公司的会议室,马应彪正在开公司会议,见小郑行色匆匆,便打了个手势,赶紧迎了过来,两人一同来到了走廊上。
小郑递上了一张纸条:
——请借500元。文。
马应彪一看,便认出了孙中山先生的手迹,二话没说,从银台上拿出了500元,交给了郑卓德。随即,便把纸条撕得粉碎,扔了。
这样的事,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马应彪总是有求必应。当时,500元是笔巨款,当金山庄经理时,他月薪才10元,一般职员月薪仅3元左右……500元,当时可买得下一栋楼了。当时,革命的经费十分支细,他担任军需庶务长——不少开支,却是从自家腰包拿出的。
此间,他亦亲自或派人下澳洲为革命捐款。当时作为澳洲一个影响不小的侨商,加上弹心竭力,捐资可谓巨大。
据史料记载,光新金山捐资,便达4万之巨。而这仅仅是几个月之内。
具体数字为42567.12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