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人和街时,我还是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儿的学前班小妹妹,不知不觉,我已经在那里生活了8年。因读中学,我又搬回南岸区。但人和街给我留下的印象,在记忆中永远挥之不去。
来到人和街,是因为爸爸妈妈决定让我读人和街小学。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学前班时家就搬过来了。
一条长长的巷子将人和街幼儿园和小学连接,人和街幼儿园在巷子上端,旁边是巴蜀中学的旧址。我曾去看过,那儿只剩巴蜀中学的校门,但是有许多石碑,都刻着注解,一字一句地讲述着巴蜀学校的历史。
人和街小学在巷子下端。这条巷子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家就住在巷子对面,所以我上幼儿园时每天都数着台阶气喘吁吁地磨蹭进教室。我曾把它命名成“十八层地狱的台阶”,它实在是太长,太遥远了。
这条巷子里有很多老房子,它们应该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各自都坚守着各自的历史地位。即使时光一点一点过去,它们依旧藏在这条巷子里,不想被人发现。家家户户的阳台上晾晒着衣物,有时空气里还飘**着肥皂的味道;时而又飘过肉香,生活宁静而悠远。
巷子下端,也就是小学后门,每天放学时段,就有一群摆摊的人,卖小糍粑、卖烧烤、卖玩具……热闹极了!每天放学后,小学生们就被这些摆摊的人吸引过去,我也不例外。外婆常拽着我说:“别去买垃圾食品。”可现在再也听不到回响在街上的“小糍粑,一块五,二十个”了。
如果说这条巷子是旧时光的沉淀,那人和街小学所在的这条街就是现代的象征了。人和街小学的大门在我刚入住人和街时,很旧也很不显眼,门前的这条街也坑坑洼洼。就在我入读小学的那个暑假,学校大门重新设计装修,变得大气而不拘束,具有教书育人的文化特色。校门前的这条街由双向行驶变成了单向行驶,路面由以前的坑洼扬尘水泥道变成了现代的减震、减燥的柏油路面。街两边的铺面经过装修变得色彩斑斓,还有些不知名的雕塑点缀着街道,增添了不少文化味道。
人和街小学是我的母校,留给我太多回忆,只言片语是无法描述的。还记得曾经多少个日子在学校和朋友一起牵着手走在黄葛树下,哼着调调唱着歌;多少个白天在塑胶操场上跑着,闹着,任凭满地黄叶飘;多少次从教室里传出琅琅书声,欢欢笑笑……
即使我当时还是个小丫头,但是学校里的一花一木,一人一事,一情一景,我都能记得清清楚楚。
人和街“一热胜三鲜”的面馆可出名了,有很多人驾车慕名而来;旁边的博文文具店是我的最爱;沁园蛋糕店一到放学时间就挤满了学生。以前,我也经常会在面包店和文具店晃悠两圈,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回家。
我们住的那个小区,在以前我很是嫌弃它,因为经常停水停气,电梯出故障,环境也不是很好。后来大修了一次,看起来顺眼了一些,过了些日子,因为硬件设施等原因,我还是有些不满意。可现在我再回到那儿,仿佛在电梯口,在楼道间,都能看见我从前的影子。
尽管人和街不如很多现代街面时尚,但我仍然很怀念那条充满嘈杂,却让人备感温情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