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故城(1 / 1)

故城时光 罗小卫 主编 1086 字 1个月前

严格来说,重庆这座城市对我是异乡。但在这里近12年的时间,占去我现在生命的2/3,这座城市已算得上我的第二故乡。虽不如这城市的土著那样能追溯与这座城市的长久感情,但也能产生些许同样的共鸣。

2002年9月,我一个人由山东来重庆,就读西南师范大学。我坐着绿皮火车穿越无数个黑漆漆的隧道,60多个小时后抵达重庆北碚。

在平原长大初来乍到的我,对重庆的第一印象就是满眼的山,平地难寻,学校宿舍到教学楼几乎要翻过两座山。当然,后来才知道,在重庆这叫坡和坎。

我清楚地记得在学校公共电话亭给妈妈报告抵达的消息时,说这地方全是山,根本没平地。也许听到我当时失落的语气,出于母亲对儿子的不舍,我妈对我说,如果不喜欢就回来吧,山东有的是大学可以上。

由于提前到学校有些空闲时间,当天下午就跟新认识的“老乡”学长去市区玩,坐502公交开始了第一次入城。道路沿嘉陵江狭窄而曲折,多数是在岩壁上开凿,临江一侧极陡峭,当日我坐最后一排,座位高出窗户,在一路心惊肉跳和学长不停赞叹重庆的美丽和繁华下,穿行过几座桥和狭窄的街道后,终于抵达这座城市的核心——解放碑。当我下了公交车却彻底傻眼了,因为这地方叫十八梯。

此时天已黑,入眼的是昏黄灯光下熙攘的人群,低矮错落的破旧瓦房,狭窄曲折的街道,凸凹不平的旧石台阶,耳边嘈杂的吆喝声,路边围坐吃饭的人群类似吵架般的划拳声,热气缭绕中的辣椒和花椒混合各类陌生的味道。我错愕而惊恐,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核心,所谓最繁华的地方?竟然如此破旧脏乱,很多场景令我感觉是到了电视剧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某个地方。

在惊讶和陌生的惶恐中,我们选择了一路边串串摊吃饭,结果是味觉刺激更甚视觉,火辣与麻涩感,充满口腔。第一次对重庆本地食物的体验感受是难以下咽,我甚至认为老板搞错了,这根本不是人吃的,而专门去旁边餐桌上看看他们和我吃的是不是一样。在9月原本异常闷热的天气下,这火辣与麻涩瞬间令全身毛孔张开,汗水涌出。

就着冰冻老山城,在火辣闷热的刺激下,我也学周围人群脱掉T恤,打起赤膊。

吃完后学长提出就近找个地方住一晚,在附近拐几个弯,来到了一个普通的两层旧房前。门前几个赤膊男子正在打麻将,屋内黑漆漆,门口地上一个写着“住宿4~6元”的破牌子斜靠在墙根。老板带领我进入了那个黑漆漆的房间,我模糊地看到,狭窄的通道边,一排通铺,上下两层,上面睡着不少只穿短裤的男子,其间闷热异常,鼾声四起,汗味刺鼻。听老板说这是棒棒们住的地方。问还有单间没?老板说楼上。沿着仅能一人通过的狭窄木楼梯上到二楼,拉开一个破旧不平的三合板门后,看到一个铁质上下单人床,房间极窄,除了床宽,仅余40厘米。这个单间一人10元,房间狭窄到我伸展开双臂就能够着两侧的房间隔墙,这却不能算是隔墙,因为这墙就是一个立着的三合板,稍微用力就会摇晃。在学长的坚持和我已经被一连串的震惊搞懵了的状态下,我住了下来。在所谓的厕所中艰难地用冷水冲了下后,躺回那个人一动也会跟着摇的**,难以入睡,唯一想的就是赶快熬过今晚,明天离开,并且回学校带上包,回山东。

第二日早上,在极其失落中,沿十八梯上行,走到台阶尽端较场口,忽然出现的现代楼宇与人群,令我顿生重回人间的感觉。特别是到达解放碑广场区域,高楼林立,拥簇密集,人群熙攘。那些身材玲珑,皮肤白皙,衣着光鲜,散发着时尚乃至于**气息的美丽女孩,令我产生一种不真实感。真的很难想象,数步之遥,几米高差上下的城市区域,面貌差异会如此之大。这种差异不单单是建筑的新旧,人群的衣着,而是一种时间的落差感,一个属于现在,一个是30年前。我环顾四周的高楼,回想昨夜的经历,在我回望较场口方向时候,甚至怀疑那个梯坎处有个时空之门,下面有另一个时间片段的空间。

师兄为安慰我昨夜失落的心情,陪我狠狠地打望了半天,尾随美女漫无目地游**于解放碑、临江门这一区域。在看过无数鲜活的美女,也知晓了那在阴凉处赤膊休息或肩挑货物而过的人叫棒棒,更明白昨夜去处是下半城,这个城市的老旧城区。至此,我基本认识到这是一座正常而又疯狂的城市,正常是因为昨夜的去处只是这个城市的一小部分,而非全貌;疯狂是这地形高差,楼宇密集和那刺激的食物及各色人群给我的感受。经过半天的闲逛,也许是打望那些美丽的姑娘又给了我留在这座城市的勇气,让我一直待到2014年后的今天。我一直感谢我那奇葩的师兄,让我来重庆的第一个晚上有如此不凡的经历。现在老十八梯已经消失不见,而我作为一个异乡人,对十八梯的深刻印象远超很多重庆人,起码没有多少人真的住过棒棒旅馆。

由于我的职业是做建筑及景观规划设计,多年来经历和参与了这个城市的迅速发展。写这段文字的此刻,我坐在北滨路龙湖春森彼岸的江岸阳台,遥望渝中半岛,想着多年前的这个城市,纵使入目的是灯光璀璨的繁华,但依然有面目全非的失落感。无论这座城市是我的异乡还是你的故乡,彼此都会希望这个地方能够留存我们生活过的证明和痕迹。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方式,割裂了众多人的生存记忆,那些承载我们记忆的建筑、街道抑或是一棵树、一段梯坎,已经消失太多。在重庆这座城市,所幸有《故城时光》这本书,有那么一个人,执着地用镜头定格了那些消失的建筑。当然,我也更希望那些建筑能够留存,让你我的旧日记忆能有所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