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乐洞的那些日子(1 / 1)

故城时光 罗小卫 主编 403 字 3个月前

安乐洞这个地名,老重庆人,可能多数人都知道。

安乐洞分为上安乐洞和下安乐洞。一条很陡很长的石台阶,把安乐洞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当时,安乐洞的房屋,以木结构瓦片房顶为主,从高处望过去,房屋鳞次栉比,高低错落,黑压压一大片。

小时候,我们家就住在上安乐洞。我们同另外一户人家,同住一层楼。两家人各住一间。和我家一样,他家也是四口人。两个孩子,和我们两兄弟年龄差不多。

那是60年代,日子过得很穷困。把我们两家隔开的那一堵墙壁上,有一个方形孔,一只15W的电灯泡挂在上面,供两家照明。一开电灯,两家屋里都亮了。

虽然都在穷困中生活,但他家似乎更甚。他们家没有家具,床、柜子之类都没有。每天睡觉,都靠打地铺。只要耗子溜进了他们家,那才真叫个无处可逃,必死无疑。我在他家,参加过这种战斗。先关上门,一人拿一把扫把。那耗子无处可藏身,在几把扫把的一阵横扫下,顷刻就四脚朝天。

现在回忆起来,他们家真是家徒四壁啊!

我家两兄弟,与他家两兄弟,经常在一起,拍洋画、输糖纸、滚铁环。他家生活入不敷出的原因,终于被我们发现了。说来好笑,这种原因,令我们两兄弟垂涎三尺,羡慕不已。

他家老爸,在烈士墓上班,很少回家。妈妈没有工作。到了老爸发工资的日子,他妈妈只要拿到钱,一定会把两兄弟带到七星岗“上海三六九”饭馆,大吃一顿。当时,下馆子,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一顿饭吃下来,手里的钱所剩无几。每个月余下的日子,捉襟见肘,在挣扎中打发。常常有一顿没一顿。

当时一般人家过日子,都是“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因此,隔壁这家人的另类举动,常引起街坊邻居们一些知情人的议论,认为他们“生活得无计划”。

可是,他们在“上海三六九”下馆子的身影,却给我们小兄弟俩,留下强烈的印象……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每当听到电影《渴望》这首歌是,我就想起当年住在安乐洞的那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