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时的家在东水门长江大桥南岸桥头,轻轨6号线上新街站斜对面的坡上还残存着一处废墟,那就是我儿时的家——龙门浩枣子湾49号。那座曾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小洋楼,原是荷兰人修的商馆。1938年6月,美国驻华大使詹斯率领使馆人员随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南岸南山,龙门浩枣子湾49号就成了使馆下属的美国海军武官处,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4月随使馆迁返南京。后来,这里成了保险公司托儿所,再后来,保险公司和人民银行合并。这里又成了南岸区人民银行的职工宿舍。1958年秋,复旦大学毕业在重庆17中学教书的父亲一夜之间被划成右派,批斗后被带走,母亲不忍我们五姊妹被欺辱,从17中罗家坝教师宿舍搬到了龙门浩枣子湾49号银行职工宿舍。
龙门浩枣子湾49号院落林壑幽深,面江背山,一条石板路蜿蜒直通江边。70年代中美建交,美方武官处的一些老人提出要旧地重游,有关方面慌了神,房屋破旧且不说,院门、院坝、石栏、围墙、小花园、厕所,均被区检察院占去修宿舍了。枣子湾49号银行职工宿舍二十几家人挤在一处,沿石板路到老码头挑煤球上来煮饭,烟熏火飘,既脏又乱。当时家里都没有厕所,男女老少得到两三百米以外的公厕去方便。为应付美方人员来访,有关方面临时种了一些花草,在坎下修了个没有下水道的假厕所并刷上白漆。居委会通知大家开会并交代:外事无小事,厕所禁止使用,保持干净,届时还要关门闭窗,楼上不能挂万国旗,各家关好自养的鸡鸭,不能擅自和外宾答话,等等。
龙门浩是水陆码头,南岸“五渡”之一。巴县长生、樵坪、鹿角等地的稻米多经下浩米市街销往市区;食盐、百货则人挑兽驮经龙门浩至黄桷垭的黄桷古道运往贵州。我家门前和附近的青石板路,人称官道,因人挑兽驮、年深久远,中间都被踩成了窝形。幼年时对这些通往江边的青石板路没有认识,跳上跳下觉得好玩,待到下乡多年因成分高只能到龙门浩运输合作社下力时,才觉得整天在这些石板路上爬坡上坎,肩挑背磨,搞人力搬运不好玩。重庆的酷暑全国闻名,负重在身,天上明晃晃,脚闪眼皮跳,磨骨头养肠子,抬连二石(条石)、预制板(水泥板)上下船,堆码、启程、丢包,每天都要在这些石板路上流一身臭汗,脱一层皮,整整干了15个春秋。突然间,这些石板路随着城市建设被巨大的水泥建筑林、高速路、立交桥取代;农民工蜂拥进城,专司人力搬运的运输合作社也寿终正寝。时至今日,老家的石板路和大巴山背东西的大架子、二架子、打杵子还偶在梦境中出现,潜意识中也许还没摆脱负重的羁绊。残垣断壁儿时园,斗转星移时空换。解鞍曲肱沧桑路,过眼云烟养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