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与学校,按说两者不甚相干。但在过去的年代,政府为兴办教育事业,因地制宜,将许多寺庙改建为学校,让这些闲置寺庙得到充分利用。在特殊的时期,让寺庙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要说哪一个寺庙和学校的缘分最深,非重庆的文庙莫属了,文庙(也叫孔庙)就是纪念孔夫子的寺庙。 过去,重庆府治,巴县县治同城,所以既有府文庙,又有县文庙,称为府学、县学,统称为学宫。近庙立学,设有学官主持。重庆府文庙比巴县文庙规模大,建于宋绍兴年间,明、清两代不断培修。
我小时候经常去离我家不远的文庙玩,那里精美的寺庙建筑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辛亥革命以后,巴县教育局迁入崇圣祠,1914年改建庙内的明伦堂,设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庙内设巴县县立模范小学校,后来改名为巴县县立中兴小学校。抗日战争中,文庙被日机炸毁;解放后,政府在文庙原址设重庆二十九中学。掐指算来,从1914年改建庙内的明伦堂设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发展到现在的渝中区重点中学——重庆市二十九中学,已经一百年有余,可谓办学历史悠久。 巴县的县文庙坐落在过去的县庙街(今解放东路),规模比较小,但庙制和府文庙相同,也建于宋绍兴年间,明清两代不断培修,乡贤祠祀本土乡贤数十人。1928年第一高等学校迁到此处,增设初级班,取消高等之名,以后又改名巴县县立黉学小学校。抗日战争后,设正阳学院于此;解放后,政府在这里设立重庆第二十六中学直至今天。
(二)
现在的渝中区新民街小学也是由当年的寺庙存心堂改建而成。存心堂是一座倡导积善行德的寺庙,坐落在重庆主城区的新民街上。 我清楚地记得,巨大的山门屹立在新民街西段的高坡上,登上数十级石梯,进入寺庙大门,经过宽敞的通道,再上几级台阶,便是一个青石板铺成的坝子,穿过坝子,一个大的殿堂接着一个殿堂,殿堂两廊都是一排排的房间。殿堂右面是一排三层楼的房子,楼上楼下一共有二十多个房间,二、三层楼都有长长的走廊,楼房前是一个宽大的广场。寺庙建筑很气派、很漂亮、房舍建筑质量好,当时,庙里那么多空房子闲着也是闲着,有关方面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将寺庙稍做改造,作为学校。于是房间换上玻璃门窗,安上电灯,既宽敞又亮堂。添置一些黑板、课桌、椅子,这样,教室、教师宿舍、办公室等全都有了着落。 虽然是小学,存心堂规模不小,可同时容纳两千多名师生,20世纪50年代,我在此念了小学1年级到4年级后转学,在这里度过了少儿时代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
长安寺是崇因寺的俗称,崇因寺坐落在今渝中区新华路155号长江索道旁,始建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该寺庙是重庆主城最大的寺庙之一,崇因寺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飞机炸毁,1953年政府在寺庙原址上重建房屋,设立了重庆第二十五中学。 重庆市渝中区原来有鲁祖庙街(今民生路花市),此处旧有鲁班庙一座,该庙名为鲁祖庙,属于纪念性质的寺庙,人们只知其建于清代,具体时间已不可考。 民国时期,这里被设为私立培育小学,解放初仍然叫私立培育小学,后收归国有改名为民生路小学直至今天。20世纪50年代,我的兄长便是在这所私立培育小学读书。那个时候,寺庙没有改建,保留了原来的大殿、配殿、戏楼、碑刻,结构相当考究,建筑十分精美。因为好奇好玩,我小时候常借口找兄长进入校园玩,对庙里的一切至今记忆犹新。
(三)
在重庆,寺庙改为学校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坐落在渝中区通远门旁边的五福宫在抗日战争中开设开智小学,解放以后改名为金汤街小学。此外还有东华观小学、金马寺小学、玄坛庙小学等,都与当地的寺庙有一定渊源。 寺庙改作学校,不仅房舍好用,而且还有一种古老的文化气息。那时候的闲置寺庙都保留了大量的壁画、彩绘、雕刻、碑铭等精美艺术品,不仅书法规范、雕刻精细,而且记载了历史上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颇具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校园各处都陈列着许多大小不一、年代不等的石碑,多数都上有碑冠下有碑座,有的古朴自然,有的制作精美,还有的采用浮雕、透雕工艺,刻着蟠龙、双凤等造型。学生在这里学习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及艺术教育。
将闲置寺庙改作学校乃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举措,不仅让闲置寺庙场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也是其传经布道功能向教书育人功能的延伸,其在教育发展史上的作用不可抹杀。时过境迁,曾经的“寺庙学校”已成为历史,保留在历史档案和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