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老干妈”与国会大选(1 / 1)

一天,我去一家华人超市买菜。在门口,碰见那家超市的老板。我想起来有好长一段时间买不到“老干妈”辣椒油了,于是就问他:“老板,为什么没‘老干妈’卖了?”他不回答我,却问:“前几天国会大选,你投谁的票啦?”我说,我没入籍,不参加投票。他又问,你来几年啦?我答,差不多两年了。他说,也不短了,那你也知道哪个党对移民好,哪个党对移民不好。我说:“听说过一些。这与‘老干妈’有什么关系吗?”他说:“当然有关系。它对你不好,就会找麻烦,让你的货进不来。最近国内不是又有毒奶粉事件吗,就有理由卡住你的货物啦”。

没过多久,“老干妈”又出现了。不过瓶子上多了一张食品成分和营养参数标签。加拿大所有袋装、瓶装食品上都是有这个标签的。我估计,因为中国出了食品丑闻,加拿大海关加强了监管,没有成分及营养参数标签的食品不让进口,“老干妈”辣椒油,可能还有其他一些食品被要求补贴标签后才被放行。

有一种说法,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人只关心个人生活,不关心政治。我观察,其实不然,只是他们关心的方式、内容不同。比如那个老板,他就很关心国会大选,希望对他有利的那个党派当政,甚至“动员”像我这样的人去投他所喜欢的政党的票。

当然,他们不会关心什么领导讲话,去领会什么精神。他们关心的是哪个党派的政策最符合自己的利益。一次安大略省选举,两个主要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的政纲差不多,只是保守党竞选纲领中有一条,就是上台后要为天主教学校增加经费。这里的中小学教育有两个系统:公共教育系统及天主教教育系统。公共中小学只要家住在这个区域都可以上,而天主教学校只有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才可以上。这条政纲引起许多非天主教徒的不满,认为不公平。表达不满的方法也很简单——把票投给自由党。再如一次联邦大选,在竞选纲领中关于娼妓和大麻合法化,保守党反对,而自由党和新民主党赞成。主张保持传统价值观的人当然把票投给保守党。

竞选纲领往往会涉及经济和税务、国防政策、环境保护、家庭福利、医疗福利、移民政策、治安以及国会改革(例如是否取消参议院)等,还有如上所述有关道德的议题。要真正弄清这些并做出选择也非易事,这也是许多人不去投票的原因之一。

他们也关心当政的党派说话是否算数。一次,一个政党竞选时开出许多改善民生的“支票”,对钱从哪里来,却语焉不详,结果以失落不少议席告终。即使竞选成功了,如果上台后对竞选时的承诺束之高阁,下次票就不可能再有了。

他们还关心政府如何花钱。1992年,伍冰芝“从难民到总督”,成了加拿大的国家元首,三军总司令,受到各党派特别是妇女组织的一致赞同。但是,人们注意到她担任总督后,总督府的支出增加了200%,马上遭到质疑。总督府分析细账,原来是从前由政府支出的一些费用,现在列入总督府支出所致。2003年,在外交部及国际贸易部策划和资金支持下,她率由50位加拿大名人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芬兰、俄罗斯和冰岛,又被批评说是浪费纳税人的金钱。

加拿大老百姓政治上最大的事可能要算国会大选。

加拿大国会有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众议员由民选产生。全国分为308个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一名众议员。选区按人口数,而不是完全按行政区域划分。我们密西沙加市被分为6个选区。其中我们所居住的密西沙加市北部和北边相邻的布安普敦市的南部共同组成一个选区,同选一名众议员。参议员则非民选,而由总理提名,总督任命,有108人。

老百姓直接投票选举本选区的国会众议员。在国会众议员最多的党派成为执政党,这个党的领袖就成为加拿大的总理。如果执政党拥有的众议员数超过众议员总数的一半,也就是154席,它将组成“多数政府”。多数政府比较容易在国会中贯彻执政党的主张。如果执政党只获得154席或更少,那它就只能组成“少数政府”。少数政府必须努力争取其他党派或独立议员的支持才能通过立法。大选中在国会获得第二高票的政党被称为“正式反对党”。

加拿大法律规定众议员任期不超过5年。这个“不超过”给了总理一个“方便”,就是他可以在任何时候要求总督解散众议院重新大选。这几年保守党政府一直是“少数政府”,在308个席位中只有143席,所以在议会中总是“疙疙瘩瘩”。总理哈珀一有机会就想大选,企图“翻盘”。2006年保守党赢得大选,可是是“少数政府”。2008年搞了一次大选,结果还是“少数政府”。这才过了3年,眼见经过金融危机后经济好转,觉得形势对执政党又是大好了,于是再次解散国会举行大选,终于变成了“多数政府”。

老百姓对此颇有烦言。许多人认为是劳民伤财,花费纳税人的钱和时间组织选举,为一党争利。也有人建议干脆像美国一样,固定4年选一次。

还有人建议,取消联邦参议院。因为参议员不是民选的,而且省级就只有众议员而无参议员,也照样运作良好。

加拿大政府分3级:中央是联邦政府,中间是省或地区政府,基层是市或镇政府。

省(地区)级议会只有众议员,没有参议员。众议员多的党派为执政党,其领袖担任省长。

省(地区)的执政党与联邦的执政党并不一定相同。例如这些年,联邦一直是保守党执政,安大略省却一直是自由党执政。

到市、镇这一级,没有了议会、议员,也没有了执政党。每个市或镇划分为若干个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一位市或镇的市政委员。我们密西沙加市分为11个选区,再加上全市选举一位市长,共12个人组成市政委员会,管理我们这个70多万人口的城市。

市镇这一级,竞选时也不怎么提党派,居民选的只是“这个人”。

选什么人,在观念上与我们华人也有差异。我们倾向选能力强的、能干的“那个人”。而加拿大人则是选最能代表自己利益的“那个人”。

大概由于所熟悉的政治体系有很大差异,文化背景也不同,加上初来乍到忙于生存,从中国大陆来的移民对选举多无兴趣。一些人虽然入了籍,生活安定了,也仍然对大选不关心、不过问、不投票。2008年大选,加拿大全国平均投票率近60%,但华裔公民投票率仅10%左右。在报纸上仅能见到的华裔竞选人也基本上来自香港。所以虽然华裔是除了英裔、法裔外的第三大族裔,但在政治上却相当弱,在各级政府中的政治代表也少得可怜。

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华人以及华人团体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们指出,一个依靠选票选出来的政府,政党和政客们绝不敢和选票过不去,对于参加投票的选民更尊重和在意。根据选举制度的运作,虽然政客们不了解选民的票投给了哪一个候选人,但他们却能知道投票的是哪些人。由于华人名字的特殊,很容易识别。所以如果政客们发现华人社区是投票最少的,那么很难指望他们重视华人社区的利益。“如果华人不出来积极投票的话,国会的政治家们是不会听我们讲话的。”

有人说,到了国外融入不了主流社会,成了“二等公民”。在我看来,移民初期,会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熟悉、学习过程。在这个阶段,会感觉自己像个客人似的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像是被排斥在社会之外。但是,在入籍以后,如果还是置身社会之外,在大选时放弃选举的权力和义务,就等于自甘“二等公民”地位,任由他人制定、修改和自己切身利益攸关的法律、法规,而不作一声。作“一等公民”还是“二等公民”,其实不是别人的安排,而是自己的选择。

随着对加拿大社会的运作越来越了解、熟悉,华人参政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出生于香港,在多伦多华人社区名望甚高的邹至蕙,先是参选并赢得市教育局学务委员职位,然后成为首位亚裔女性市议员。2006年,当选联邦众议员,并多次连选连任。同样生于香港的伍冰枝出任过联邦总督(国家元首),利德蕙成为首位华裔国会参议员。2011年国会大选中,有7位华人当选为众议员,创造了华人参政的新纪录。

现在从中国大陆来的移民已经成了华裔主体,他们中的一些人已开始涉足政界。假以时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在加拿大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13-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