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剧作家的惊叹(1 / 1)

雾都明灯 何蜀 1051 字 1个月前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的外国租界尚未被日军占领,形同沦陷区中的孤岛,一批爱国作家还能在这里进行较公开的宣传活动。剧作家于伶当时就写了一个话剧《花溅泪》,该剧于1939年在“孤岛”首演时,于伶写了一篇短文,其中有一句“我愿出生入死地把生命赌在这受难的孤岛戏剧运动里面”。

时隔不久,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少文转告他,远在重庆的周恩来对他文章中的这句话提出了批评,说是决心可嘉,但是提法不妥,是情绪不健康,政治思想锻炼不足的流露。刘少文还郑重地对他说,周恩来希望他加强学习和思想锻炼。

于伶万没想到,自己未作认真思索写下的简单几句话,竟会引起远在万里之外,日理万机的周恩来的注意,并对他表示了真诚的关心。他紧握着刘少文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后来他回忆说,他当时的心情只有用“感激涕零”这四个字才勉强可以形容。

1943年元旦,辗转从香港、桂林来到重庆的于伶,到红岩嘴参加了新年联欢晚会,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约他晚会后到曾家岩去谈话。谈话中,周恩来提到,三年前托一个同志带口信,对他文章中那句话谈了点意见,周恩来诚恳地说:

“说不上什么批评。对自己的同志,我就要求得严格些,你不会介意吧?”

在谈话中,周恩来详细询问了“孤岛”几年的戏剧和文艺运动状况,问得那么细致,那么具体,于伶暗自惊叹,周恩来对上海文艺界如此熟悉,有不少人和事,连他这个在上海住了多少年,而且天天在文艺圈中打滚的人都差点交不出答卷了。

谈到于伶的剧作时,于伶又一次惊叹了:周恩来竟能如数家珍地一一评说他那些作品的成就与不足,话虽不多,却一针见血,又说得委婉体贴,很能体会“孤岛”作者的甘苦。

更令于伶惊叹的,是周恩来甚至具体到能说出于伶在一出话剧中通过一个角色说的一句台词:要到“老远老远,很苦很冷的地方去”,是暗指的延安。并肯定说,在“孤岛”那样的环境中,这样写很好,观众一听就会明白。这使于伶十分感动。

这以后,于伶作为共产党作家,一面从事戏剧工作,一面又担任了南方局文委委员,直接得到周恩来关心的机会更多了。1943年6月,周恩来要回延安参加中央会议,行前邀请戏剧界朋友到郭沫若家聚会,商谈下一个雾季上演哪些剧目,于伶也去了。

在这次聚会中,当谈到于伶写的新剧《杏花春雨江南》时,郭沫若赞赏说剧名好,有诗意。导演孙师毅兴冲冲地告诉大家,于伶还打算再写一个剧,剧名与《杏花春雨江南》相对,叫《骏马秋风塞北》,是根据沙汀的报告文学《记贺龙》,写贺龙将军的。

正当人们纷纷称赞于伶雄心不小之时,周恩来却亲切地看着这些活跃的艺术家们,严肃地向于伶谈起了他的反对意见:

“光有雄心壮志还不成。你没有战斗生活的积累,怎么写呢?沙汀的书,只是记下贺老总的几点印象,写书还可以,写剧本,不仅要能深刻理解和熟悉全面的贺老总,还必须深刻理解和熟悉他上下左右的人与事才行。这方面,在座的宋之的倒可以写报告文学,写写我们的几位老总,他到过我们的抗战前线。”

这又一次使于伶受到深深的触动。周恩来不仅一下子就指出了他的弱点,还十分清楚地了解谁在写战斗生活方面有积累,能写好……

于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毅然放弃了写作《骏马秋风塞北》的计划,参加到他有生活积累的《戏剧春秋》的写作中去。年底,由夏衍、宋之的、于伶合编的五幕七场话剧《戏剧春秋》公演,这个剧反映了中国话剧工作者三十余年来血泪交加、顽强奋斗的艰苦历程,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大获成功。

从于伶的这几次惊叹可以看出,周恩来对文艺家们的关心和理解,远远超出了一般领导者所能达到的那种“礼贤下士”或“关心群众”的程度,而是真正成了文艺家的挚友、知音。

1945年10月,文协为庆祝抗战胜利,同时为更改文协名称(从原名称里取掉“抗敌”二字),举行了一次联谊晚会。刚从延安回来的周恩来应邀参加了。主持会议的老舍请周恩来给大家讲延安文协分会的活动,使到会的文艺家们受到极大的鼓舞。

周恩来讲完后,老舍兴奋地提议,为周先生多年奔走和平,为和平的实现干杯。在大家的碰杯声中,郭沫若即兴赋诗一首,老舍还表演了单口相声,诗人徐迟朗诵了一首政治讽刺诗……晚会开得十分活跃。

会后,几个文艺家与周恩来同路回家,一个文协会员何子超多年后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路上没有灯光,几只电筒在漆黑的路上晃动。居民都已入睡,小巷静悄悄。我们一行人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铺石板的空巷回响。周恩来同志与巴金在低声交谈……

一个政治家,一个政党领导人,同文艺家能真诚相处到如此融洽的地步,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景!

老舍曾在谈到周恩来时感慨地说,这就是共产党,没有别的,就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对每个人都热情关注,目光四射!……

演员路曦在回忆当年周恩来派人到她北平家中向她表示关心时,也无限感慨地说:“我当时就想,共产党是得打胜仗,取天下,因为共产党都是多好的人啊!”

这就是共产党!

陪都时期的许多文艺家,许多原来同共产党没有联系的人士,就是通过周恩来,通过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认识了共产党,靠近了共产党,成了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