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四月来重庆担任美国《时代》周刊驻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远东版主编的白修德,本名叫西奥多·H.怀特,因为热爱中国,所以来到重庆后不久,便给自己取了一个颇具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名字——不仅强调修养,而且注重德行。
白修德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哈佛大学的第一位弟子。他本来想研究中国历史,但费正清却认为白修德身上具有与斯诺相同的记者素质,便建议他与其当一名历史学者,还不如做一名出色的记者。于是,带着费正清的推荐信,白修德于一九三九年走进重庆,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他在中国的事业极为成功,一九四二年六月一日《时代》周刊上的封面人物蒋介石,就是白修德一手运作的。
毫无疑问,能够成为蒋介石夫妇的座上之宾让年轻的白修德在中国办任何事情都方便了许多。
但非常不幸的是,因为关于河南大饥荒的报道,白修德与蒋氏夫妇闹得很不愉快。白修德对中国的如实报道也引发了国民党的强烈不满。
首先勃然大怒的是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宋美龄。
一九四三年二月十八日至四月四日,宋美龄先后在美国众议院、参议院、纽约市政厅、纽约麦迪逊广场、威斯里安大学、芝加哥运动场、旧金山市政厅、洛杉矶好莱坞等处正式发表了七次演讲。宋美龄的演说通过无线电广播、报纸杂志传遍美国,引起强烈反响。一时之间,全美掀起一场赞美宋美龄的风暴。美国报纸赞扬她:
“蒋夫人举止端庄,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声音柔美。”
“议员们被她的优雅风度、妩媚和智慧迷住了,惊愕万分,完全倾倒,起立欢呼长达四分钟。”
“宋美龄在国会发表的讲话像一篇加以修饰的散文,发表的材料同样富丽堂皇,但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当无数的镁光灯追逐着这位容貌美丽举止优雅的中国第一夫人的时候,白修德和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两人正在洛阳一带采访。在这之前,他们听说重庆《大公报》因为报道有关河南饥荒的惨状和赈灾中的腐败,曾被勒令停刊四天。白修德得知此事后,决定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进行一次冒险。他日夜兼程前往灾区,他要履行自己记者的天职,目击现场披露真相。
白修德来到洛阳,在美国传教士梅根神父的带领下进行采访。很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当时看到的情景:
“我们所看到的,我现在已不敢信以为真。首先是尸体。第一次见到是在离开洛阳后不足一小时的地方,躺在雪堆里,死去一两天的一具尸体。她的脸已经萎缩,可以看见头盖骨。她一定还很年轻。大雪覆盖着她的眼睛,直到小鸟和狗来吃光她身上的肉,也不会有人来掩埋她。沿途的狗在恢复狼的野性,一条条吃得油光光的。我停下来拍摄了一条狗从沙堆里扒尸体的照片。还没有调整好相机,狗已经把一个脑袋上的肉吃得精光。有半数的村子都废弃了……”(4)
最让白修德感到震惊的是地方官员和军方的腐败,五月份他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写道:
“自从回来后我的精神便有了病——神经紧张,压抑,难受。那些事情让我至今也难以相信,哪怕战争结束后我也不能原原本本告诉别人。军队从农民那里抢走粮食;饥民卖掉孩子来交税;路上到处都是尸体;我看到狗从土里扒出尸体;狗群撕开铁路上死去的饥民。省政府在当地军队威胁下封锁消息,不让任何人走漏风声。重庆政府根本没派人到灾区的中心郑州进行独立的实地调查。中央政府为河南提供的赈灾款是两亿元,我试图了解其下落——实际上它们根本没有到达灾民手中。”(5)
为期两个星期的采访后,白修德写好稿件,在洛阳的电报局把稿件发向美国。当时,从各省发往海外的所有文章,都要先传到重庆检查。让白修德感到惊喜的是,这篇稿件居然绕过重庆,从洛阳经成都的商业无线电系统直接发到纽约《时代》周刊总部。他分析,如果不是审查系统出了问题,就是那位电报员受良心感召,希望世界了解真相,哪怕事后会受到迫害。
我们看看这个高鼻子究竟跑到河南灾区去干了些什么,以至于影响了他和中国最高权力者的私人交情。
美国《时代》周刊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文章(节选)写道:
中国的麻烦持续不断,这个国家痛苦的历史更是循环反复地出现战争、洪灾、饥荒。本刊记者白修德上周根据他的第一手材料予以报道。他刚刚结束为期两周的、对河南饥荒地区的采访。他报道说:我的笔记告诉我,我只是在报道亲眼见到的、所证实的事实,但至今我还难以相信它们是真的:狗在路上啃人的尸体,农民趁夜色降临后寻找人肉,荒芜的村庄望不到边,乞丐在各个城门的门洞里挤成一团,每条公路上都有弃婴在号哭,在死去……(6)
从一滴水可以看到一条江、一条河的颜色。笔者展现在读者朋友面前的,不过是白修德所写的许许多多类似文章中的一段。
而且,白修德还不仅仅限于报道真相,他回到重庆后难以平静,他去找所有能找到的人反映情况,其中包括宋庆龄和孔祥熙。他在和军政部长何应钦见面时大吵。何应钦不承认运去赈灾的粮食被军队从农民那里抢走,白修德坚持说他和被抢的农民谈过话,将军们的汇报都是假的。
最后白修德见到了蒋介石,但已经没有了请他吃亲手炒的扬州蛋炒饭时的气氛,而且给他限定了谈话时间。
白修德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描述了他与蒋的这次会面:
这个老家伙只给我二十分钟时间。他坐在昏暗房间的大椅子上一直一声不吭,只是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开始他不相信我所报道的狗从土里扒出尸体的事情,于是我拿出拍摄的照片给他看。接着我告诉他,军队抢老百姓的粮食,这个老家伙说不可能。我说真的是这样。他开始相信了,动笔记下我们旅程的时间、地点。他把这些记在他的小本子上。(7)
白修德披露河南灾荒的文章于三月二十二日在《时代》周刊发表,距宋美龄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日子不到一个月,距《时代》周刊报道她重返母校衣锦荣归仅仅相隔一个星期。
白修德就像将一把把标枪,不停地向着正在美国出尽风头的中国第一夫人掷去。
他的文章中写道:
一般的辩解是,肉是从死人身上割下来的。我们所报道的一些例子便属于这种情况。在一个村子里,发现有一个母亲正把她两岁的孩子煮了吃肉。另一个例子是一个父亲被指控勒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吃肉,他的托词是这两个儿子都已经死掉了。最可怕的一例是军队报告的:有些农民专门收留那些食不果腹的孩子,有个八岁的男孩被骗到农民家就不见了踪影。经过调查,在农民的小草棚里发现孩子的骨头被装在一只大瓦罐里。问题只在于这个孩子是死后被吃掉的,还是被杀死后被吃掉的。我们在这个村子里滞留了两个小时,最后也无法判断此事的真相,只好策马赶路。
郑州是这场饥饿的中心。我们进入郑州市区时,天正下着大雪。雪是粉末状的,覆盖在睡在教堂院子里的正在遭受饥饿打击的人们身上。第二天,当我们在市里进行徒步考察时,雪又继续下了一天。战前的郑州有十二万人,现在已下降到三万人。每天的死亡人数都在一百五到一百八十人之间。还活着的人都是骨瘦如柴,蜷缩在麻袋片里在大街上游**。有的啼饥号寒,有的默默无言蹒跚而行。(8)
白修德的报道引发了一场政治大动**。一时间,美国甚至包括整个西方舆论界对待蒋氏夫妇的态度急转直下,使宋美龄头上的光环片刻之间黯然失色。
以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赛珍珠也隆重出场了。她受到罗斯福夫人的邀请到白宫共进晚餐,罗斯福夫人打算访问中国,作为对宋美龄访美的回访,她要通过自小生活在中国江西的庐山上的赛珍珠进一步了解一下中国的情况。这位在抗战初期曾经赞扬过蒋氏夫妇,并积极参加为中国抗战的募捐活动的作家,此时态度有了显著的变化,她向总统夫人提醒道,“没有美国的高压监督,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宋美龄都不可能给中国带来民主。蒋委员长和夫人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正被自身带来的无能和腐败所吞噬”。
五月十九日,赛珍珠在一份杂志中发表《对中国前景的警告》。文章指出,蒋介石在中国被视为牢牢掌握着军权的实力人物,不过,镇压自由的声音使他正在逐渐丧失民心。他的成功,或者说他的生路取决于国民党及其核心的改组。如果蒋介石不相信人民,人民也不会信任他。
或许正是白修德的报道引发了来自美国的压力,很快,河南的灾民们享受到了打西边出来的太阳的温暖。五月,白修德收到了梅根神父的来信:
你们回去以后,电话就开始响个不断。从陕西来的货车装的全是粮食,以后就不断开来。在洛阳,粮食简直到了装不完的地步。省政府忙起来,开设的粥棚遍布全省。军队也拿出了他们存粮的一部分,帮了很大的忙。全国到处都在为灾民募捐,钱纷纷涌进河南。
前面所说的四点都是我亲眼所见,也是切中时弊的四点。同时也证明了我以前的判断,即这场灾就是人为的,整个过程的任何时候当局都有控制的能力,如果他们有这样的愿望和意志。你的来访及对他们的规劝获得了成功,使他们从昏迷状态中猛醒过来,使他们忠于职守。总而言之,威力归功于《时代》杂志。平静了!奇迹!你将被河南人民长期铭记。有的人以愉快的心情把你记忆,也有人咬牙切齿。(9)
白修德确实不应当被忘记。特别是中国人不应当忘记他。不仅仅因为一篇独家报道,更因为他的冒险之行,把一个封建专制政权的新闻检查制度撕开了一个缺口,从而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演变。
三月十九日,宋美龄在罗斯福的陪同下,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举行有近二百名记者参加的招待会。她那机智的辞令,更令人津津乐道,难以忘怀。当记者问她怎样才能得到大量美援时,她把一顶高帽送给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尊敬的罗斯福总统曾经解决了那些难题,渡过了那些难关,我很放心地把这个问题继续交给他来处理。”
罗斯福幽默地补充说:“上帝叫我多快就多快。”
当记者问及她对于加快美国对华援助有何建议时,宋美龄站起来,两眼向前直视,然后转向罗斯福:“阁下刚刚说过,上帝叫我多快就多快。我深信,上帝乐意帮助自助者。”
宋美龄访美获得极大成功。她所受到的接待有许多在美国接待外宾史上是破例的,她得到了许多外国元首都得不到的礼遇和殊荣。她使美国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抗战事业,促进美国政府的对华援助,这些对中国的抗战事业,都是有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宋美龄在美国和世界的知名度。
然而就在宋美龄春风得意的时候,白修德在《时代》周刊上发表的关于河南大饥荒的报道让宋美龄十分恼怒。可以想象正在美国风光十足的宋美龄,看到白修德关于河南灾情报道时的恼怒表情。更何况《时代》周刊老板卢斯是美国舆论界最支持蒋介石的代表,宋美龄在美国访问期间的许多活动都是由卢斯具体操办的。
宋美龄当即要求卢斯解雇白修德,但,卢斯断然拒绝了中国第一夫人的要求。
作为一个名声卓著的出色记者,白修德相信耳听为虚,包括蒋介石亲口向他作出的解释,看重眼见为实,他前一年年末和这年的春天两次去过河南灾区,手中握有大量来自河南大饥荒现场的图文资料。他已经预感到他这些历经千辛万苦采集来的、弥足珍贵的照片和文字,将会变成一枚枚炸弹,将他和蒋氏夫妇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友好情谊炸得千疮百孔,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按照一个职业新闻人的要求去做了。尤其是一年后他和《时代》周刊的同事贾安娜不顾蒋氏夫妇的劝阻,冲破国民党设置的重重阻拦,深入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袖,并于一九四六年以他和贾安娜的名义在美国出版了《中国的惊雷》一书后,他和蒋氏夫妇的友谊便**然无存了。
(1) 中国远征军司令部驻地。
(2) 蔡晓滨:《大变局中的转折点:1940年代的新闻事件背后》,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3) 戴前锋:《典藏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6月版。
(4) 蔡晓滨:《大变局中的转折点:1940年代的新闻事件背后》,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5) 蔡晓滨:《大变局中的转折点:1940年代的新闻事件背后》,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6) 蔡晓滨:《大变局中的转折点:1940年代的新闻事件背后》,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7) 蔡晓滨:《大变局中的转折点:1940年代的新闻事件背后》,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8) 蔡晓滨:《大变局中的转折点:1940年代的新闻事件背后》,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9) 蔡晓滨:《大变局中的转折点:1940年代的新闻事件背后》,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