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随着城市的扩张,人们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现代工业和商业在蚕食着有限的环境资源,如何摆脱环境危机,恢复良好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行动,也是保护和恢复国家生态环境的一项大举措。
在申遗过程中,山西平遥拆除了500多座小焦炉、30多个大烟囱和城内城外所有影响古城风貌的现代化建筑;
为了保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市房山区关闭了34座矿山与企业,与此同时又兴建了20多万平方米的保护林;
为了消除对慕田峪长城等重要文物的污染,北京市怀柔区对一批采矿企业采取了关闭措施,这些企业计有:金矿的浮选点600多个,萤石矿点100多个,铁矿采矿点20多个;
为了保护自然景区,福建武夷山实施了自然保护区的封闭式管理,共计迁出区域内居民400多户,同时采取的措施还有在保护区内禁止各种燃油车通行,只允许环保电瓶车上路;
四川峨眉山管理委员会投资近4亿元,修复了30多处古建筑遗址和人文古迹,搬迁了保护区域之内400多户农民,将2万多亩非法开垦的耕地重新恢复了自然植被,这些举措使保护区内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
同样,登封少林寺的环境整治工作也艰巨而繁重。多年来,登封市政府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位于嵩山之麓的少林寺,因其山静谷幽、林茂泉冽而令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心折,他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句。
“云林入清深,禅房坐萧爽。澄泉洁余习,高鸟唤长往……”
“岩壑深严入翠微,少林金碧雾烟霏。五峰屏簇禅庵小,万仞天开佛日辉……”
“林深谷冥客子入,钟鸣叶落秋山空。烟云细袅石涧底,峦岫垒积松窗中……”
“西入珠宫别有天,偶闻清磬落层巅。香凝兰蕙熏仙杖,石漱琼瑶韵野弦……”
曾几何时,这些古诗中的意境已不复存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电影《少林寺》,使得这座千年古刹变成了旅游的热门景点。海内外游客蜂拥而至,每年来此观光者竟达百万之众。到了1986年,到少林景区的中外游人已经激增到260多万。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少林景区内的商业经营活动急剧膨胀。从景区的入口到少林寺的山门,道路仅仅1公里长,可是路两旁居然蜂窝般地排列了700多家商业门店。甚至在少林寺和塔林的大门口,也挤满了简陋破烂的货架。喧闹和嘈杂的市声搅乱了清净的禅宗祖庭,居民化、城市化和商业化的氛围几乎要令少林寺窒息。
原国家建设部在1990年批复了《嵩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当时景区之内的居民和商户不足300家,居民仅有1300多人,建筑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可是到了2002年,景区内的居民和商户数已经翻番,建筑面积居然增加了16倍!
更严峻的形势是,外来定居人口快速增加,景区内原有的山林和绿地被日益扩大的村庄和居民点蚕食。在少林寺景区的核心区域,人口的密度竟然达到了每平方公里2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正常城市人口的密度指标。
位于景区核心区域的少林寺和塔沟两个居委会原有的居民住宅既破旧又分散。这些老住宅由于缺乏合理的设计,在供电、供水和排污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先天的缺陷,不仅有碍观瞻,而且直接造成了景区的环境污染。
少林寺景区内新建的各类建筑大多属于私搭乱建,与古建筑群的风格极不协调。它们像蔓延的癣疾一样,日益逼近古建筑群遗址,损害和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海内外的一些游客看了少林寺之后,常常会对景区的乱象生出感慨:少林寺不来看遗憾,来看了后悔。
国内的许多新闻媒体都对此乱象做过负面报道,新华社曾以《规划15年建不好一个少林景区》为题,对少林景区做过严厉的批评报道。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曾多次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对于少林景区的问题,登封市委和市政府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力图改变局面,但是这些措施只能治标治表,收效于一时,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2000年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国务院的一位领导同志到少林寺参观视察。她对少林寺管理不力、周围环境脏乱差严重、商业化气息太浓的现状提出了严厉批评,并敦促河南省委省政府尽快加以解决。
河南省和郑州市两级领导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登封市委市政府,要求少林寺的整治工作必须限期完成。
登封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决定对少林景区进行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市委市政府强调在整治工作中要严格执行1985年6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6月10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以及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补偿安置标准若干问题的通知》,依法实施拆迁。
这一次整治的范围计约2?郾18平方公里,是少林景区规划的核心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凡是不符合规划的居民住宅、商业门店、武校、单位房屋都要依法搬迁。
由于整治工作直接触犯了一些人的商业利益,所以阻力极大。整治工作遭遇了许多曲折,不得不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拆迁由2000年开始动员,于2002年之前结束,将少林寺附近的居民迁往少林寺对面的王子沟;第二次拆迁紧接着第一次进行,于2003年结束,终于将核心景区内所有居民、武校、企事业单位等等全部依法迁出。
拆迁补偿和安置工作直接关系到被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本次拆迁工作成败的关键。登封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同志深入群众,亲自调查研究,参照郑州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并且借鉴外地同类景区拆迁安置方面的经验,初步草拟出拆迁补偿方案。
有了初步方案,他们再拿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多次邀请少林景区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和他们一起参加拆迁安置工作的座谈会。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有关委局负责人直接与被拆迁村组的群众代表面对面地沟通思想,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和看法。
除此之外,市委市政府还指定了3位市领导同志负责被拆迁居民的思想工作,这3位市领导和少林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一起深入到被拆迁的居民家中,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一些拆迁户提出想在景区附近安置,市领导就亲自到景区附近的雷家沟、南照沟、道玉沟等处做实地考察,研究安置在这些地方的可行性。他们还就安置区的居住环境、拆迁对居民的收入影响、安置区居民子女的上学问题等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
市委市政府提出,拆迁工作要达到的目标是:“被拆迁群众满意、拆迁安置顺利、社会大局稳定。”拆迁工作要达到的标准是:“确保被拆迁户居住比原来好、生活质量比原来高。”
在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联席会和市长办公会反复研究,并且征得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的同意之后,登封市公布了少林景区拆迁补偿安置方案。
少林景区的大多数普通群众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差,按照拆迁补偿安置方案,他们在经济收入和居住条件方面都将得到较为可观的改善。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是在景区里做生意的,他们依靠景区发了财,如果拆迁就断了他们的财路,因此他们对政府的拆迁工作非常抵触。
时任登封市长冯留卷、市委副书记吴聚财、市政协主席李松坤等领导同志亲自到少林景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环境整治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一部分人借机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在大会上向市领导发难,意图制造思想混乱。
郑州市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到少林寺调研拆迁安置工作,一部分人听说之后,就鼓动群众制造事端。他们将少林寺的出入口堵住,使得中外游客无法出入。直到黄昏时分,郑州市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同志来了之后,才使情况得到改变。
不久,土地局建设局的干部和施工队伍进入工地,对少林寺附近已经做过赔偿的一些建筑物实施拆迁。有人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将施工队伍团团围困。他们阻拦施工队伍工作,甚至将施工车辆的轮胎放了气。
2002年10月,登封市领导班子调整,由张学军任书记,陈松林任市长。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制定了几项有力的措施,强力推进少林景区拆迁安置工作。
第一项措施是调整充实了少林景区拆迁建设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张学军亲自担任政委,市长陈松林担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吴聚财任常务副指挥长,市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担任副指挥长。大家全员上阵,分工负责,率领有关职能部门按期承包完成各项具体工作。
第二项措施是推行了各级分包责任制,将工作任务和责任细化量化到每个层级、每个环节。登封市的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分包各个委局,各委局又分包被拆迁户,全市上下一齐动员,明确责任,全力以赴。
第三项措施是在拆迁安置工作中,四大班子领导成员一律实行现场办公制度。每周一上午8点钟,准时在指挥部召开碰头会议,汇报研究拆迁安置工作。市政协副主席王万青主管指挥部办公室,对少林寺拆迁安置工作制定政策,拟写各种文件,向社会群众发布各类公告。
拆迁安置工作期间,登封市委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在拆迁安置工作初始阶段,印发张贴了指挥部第一、二号通告和《少林景区拆迁安置宣传提纲》,向群众宣传景区拆迁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政府的拆迁安置政策,让被拆迁居民转变认识,理解和支持拆迁工作。此后,指挥部又根据需要,以简报形式通报工作进度,宣传典型事例,交流工作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各阶段工作的开展。为了维护拆迁秩序,确保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指挥部还及时发布了第三号通告,印发了《致广大被拆迁户的公开信》,向群众宣传政策和法规。
为了更广泛更有力地推动宣传工作,指挥部还设立了一个固定广播站和一个流动广播站。同时,指挥部还组织电视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开辟专栏和专题,对少林景区的拆迁安置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仅仅在2月下旬到3月下旬的一个月时间里,就向社会和群众印发了各类宣传资料达5万多份。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少林景区拆迁建设指挥部抽调人员,建立了一系列办事机构。下设的机构有宣传组、丈量组、拆迁安置及规划建设组、法制调解组、群众思想工作组、资金筹措组、督察组7个办事机构。随着工作的一步步展开,又灵活机动地设置了协议签订组、丈量复核组、补偿资金测算组、户籍审核办理组、资金兑付组、学生安置组、拆迁组、安全保卫组。
少林景区拆迁建设指挥部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工作制度:第一,形成了各工作组分工负责、办公室综合协调、审计人员全过程监督的工作机制;第二,实行了到岗签到制度、工作动态一日一报制度、空房交接签字制度等各项制度;第三,为了方便被拆迁户办理手续,特意制作了流程图,并且成立了政策咨询处,以协调解决被拆迁户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登封市委市政府在整个拆迁安置工作中突出强调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拆迁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好地发展旅游事业,旅游层次提升了,群众就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收益。
8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政府开出的并非空头支票。第一期迁往王子沟的群众,居住的是独家小院,两层的别墅式小楼,环境优美,水电设施齐全。随着少林寺景区环境整治工作的完成,随着申遗工作的成功,登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王子沟许多别墅式小楼或被旅游公司承租,作为游客居住的客房;或开设了饭馆,成为热门的饮食餐点。搬迁到王子沟的群众,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少林景区第二批拆迁群众的安置点选择在登封市西区,那里是规划中的旅游新城,是一个具有良好经济发展前景的宝地。登封市政府为拆迁群众特别设计建造了“少林小区”,小区内全部是独家小院的两层别墅式小楼。每处住宅土地使用面积0?郾25亩,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道路、绿化带、公用设施除外)。上下两层,砖混结构,青砖灰瓦,水泥地面,墙壁批白。
小区内幼儿园、学校、商店、路网、排污、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等各种配套设施样样齐全。自来水、供电、有线电视、电话等全部免费接通到户。房产证、土地证、规划证三证齐全,全部由政府办妥。
为了照顾群众利益,政府在拆迁和安置两个环节都采取了极为优惠的利民政策。拆迁时对居民住房除按规定补偿外,对房屋的装饰装修部分又另外增加了补偿。即使是2002年8月份工作队已经入户丈量登记后,居民又突击建设的违章建筑(未经批准擅自改扩建、租地建房),政府也按照每平方米110元的标准进行了照顾性补偿。
安置时的独家小院两层别墅式小楼仅仅报价3万元,而景区的群众从政府处获得的旧房拆迁补偿基本上都远远地超过了这个数字。如果你原来的旧居是土房,补偿不到3万元,不足部分政府就帮你补足。如果拆迁户的破土房不值一分钱,那新安置房的房款就由政府全部替你代交。仅此一项,政府就需补贴2600万元,平均每处补贴7万元左右。
7年后的今天,事实再次证明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群众。处于登封市旅游新城核心区域的“少林小区”,仅仅是房价的升值已经十分可观。
登封市政府当时对少林景区的拆迁户还实行了一个更为优惠的政策:你不是农业人口嘛,你不是没有地可种了嘛,每年每人按3000元给你补偿,连补30年。你那山地,一年能种多少粮食能收入多少钱?比如你家4口人,每人补偿3000元,一年就是12000元,连补30年啊!
政府这样的优惠政策,有人仍旧不满意。说到底这些人算计的只是自己眼前的商业利益。他们不愿离开少林寺,他们认为一旦离开,他们的发财之路将就此断送。
当年负责领导“少林小区”建设的市拆迁指挥部副指挥长,原市政协主席李松坤谈起那段经历时,不禁感慨万端。为了建设“少林小区”,2003年初,市政府以800万元征到了张店村和西街村的土地。由于对征地不满,当村支书和工作人员一起丈量土地的时候,受到了部分群众的围攻。这些人夺走了丈量工具,使土地丈量工作无法进行。
这些群众阻拦的理由是:他们的土地被征用了,所以也要比照少林景区拆迁的标准得到赔偿。每人每年3000元,连补30年。李松坤和工作人员反复给群众做解释,并且解决和满足了群众提出的部分要求,小区征地工作才得以完成。
“少林小区”在图纸设计方面曾经多次征求被拆迁居民户的意见,力求达到群众满意。当时正值“非典”流行时期,建筑工人很难找到。李松坤和原市建设局的同志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通过招投标,选择了有资质有实力有信誉的45支施工队伍进场作业。
为了加强施工监理,原市建设局的100多名同志就在工地上安营扎寨,每天都在工地上吃住,以督促指导建筑队,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程的进度。对建筑材料,他们严格把关,选用的是高等级标准。比如住宅建设用瓦,经高温煅烧后,用5℃淡水冷击,然后冷冻至零下20℃,再用1℃水冲击。经此检测,不出现质量问题者,才能使用。
这一年春夏多雨,他们白天紧张地组织施工,晚上抢时间组织排水,当年10月,“少林小区”的388套独立小院别墅式两层小楼终于全部交工。
由于安置房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登封市采取的是一边过渡安置,一边拆迁的办法。全市70多个局委将需要拆迁的农户分包下来,然后各局委又一户一户地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参加包户的机关工作人员。包户工作队员实行包做宣传思想工作、包过渡安置、包搬入新居、包解决问题、包社会稳定的“五包”责任制。上级要求这些参与包户的同志要将拆迁户当做自己的亲人,将心比心,送情送暖,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拆迁户的困难。
刚开始的时候,有的群众不理解,他们紧闭房门,不让工作队员进屋。队员们不气馁,不焦躁,仍旧耐心地一次次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听说哪户群众家里有人生孩子,工作队员们就提着鸡蛋上门看望。有的拆迁户家里老人过世,工作队员们就上门吊孝。你说家里的牛、羊、鸡将来没办法养了,分包的局委就付钱把它们买下来,那些牛、羊和家禽仍归你自己处理。你说将来不种地,拖拉机用不上了,分包的局委就帮你把拖拉机卖了,把钱交给你。除此之外,拆迁户还有很多很多五花八门的要求,只要他们提出来,分包的局委都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在新盖的房屋没有入住之前,分包局委还为所包的拆迁户各自安排解决了过渡安置房,让他们在此期间没有居住之忧。
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拆迁这个环境整治工作中的瓶颈终于被突破,核心景区内的拆迁任务基本完成。
就在此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些人联络一部分群众到北京上访,并且将他们拍摄制作的视频送到了中央有关新闻单位,反映登封市违反国家政策,在少林景区强制群众拆迁。这些告状材料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由中纪委、原国家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来到了登封。
中央调查组到来的消息在登封市传得沸沸扬扬。虽然感受到了压力,但是登封市委市政府坚信自己前段所做的工作都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而且在行动中始终坚持保护群众利益,并无强制拆迁这类违法乱纪行为。登封市委市政府将有关拆迁工作的文件和材料呈送中央调查组,供他们调查情况时作为参考。
被拆迁的每个村民组选出两位代表,由中央调查组专门接见,听取他们的反映和意见。此后,中央调查组成员又亲自到少林景区拆迁现场做了认真调查和询问,并且察看了兴建中的“少林小区”——那个被指为“荒凉的,无人去的,枪毙人的地方”。
7天之后,中央调查组根据实地调查落实的情况得出了结论,认为登封市委市政府对少林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并无不当之处;对拆迁居民的安置是妥善的、周到的。他们还指出,对拆迁居民的赔偿远远超出了同类城市同类性质的拆迁赔偿标准,容易对全国范围内的拆迁工作产生攀比的负面效果。
随后,中央调查组又接见了群众代表,将中央调查组的意见向群众代表作了通报。
尽管此后有些人仍旧采取了一些过激行动,甚至将市政府推向了法庭。那些当年参加了少林景区环境整治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回忆起来,仍旧对自己曾经付出的心血无怨无悔。
原登封市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刘圈曾经担任少林景区拆迁建设指挥部的副指挥长。有人在法庭上拿他举例,说他“人大主任不执法”,在限定搬迁的那一天高喊倒计时“5、4、3、2、1”,逼迫群众搬迁。实际情况是市政府为鼓励群众搬迁,制定了一项政策,对2003年12月16日零点以前按时搬迁的群众给予奖励。那是数目可观的一笔奖励啊,刘圈真心地希望在场的每位群众都能享受到政府对他们的照顾。为此,他还做了通融的规定,可以别人代签,也可以代别人签,甚至只要你说个名字就行。
当然,你也可以放弃这笔奖励款,没人能逼你。
刘圈曾经在卢店乡和大冶乡当过乡党委书记,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大冶乡工作时,他做了一件让自己最感欣慰的事,那就是“万人吃水工程”。大冶是个缺水的穷山区,碰上天旱,农民们吃水都成了问题。刘圈上任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决心在自己的任上彻底解决农民吃水难的问题。他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组织技术队伍,打出了三眼深达180米以上的机井。提灌站把水抽上高山蓄水池,让清清的地下水自流到三乡六村各个村组,解决了1万多口人的吃水问题。当时河南省委分管农业的书记宋照肃曾经视察过这个“万人吃水工程”,宋书记向这个年轻的乡党委书记发问:“小刘,你在乡里干了几年啊?”刘圈回答说:“6年。”宋书记又问:“你有什么感想呀?”曾经做过语文教师的刘圈脱口而出,居然凑成了一副对联:“一年四季该种则种该收则收这是季节,几项工程难也作了骂也落了乐在其中。”
省委宋书记听了不禁笑起来。此后,在省委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上,省委宋书记又特意提起了这段趣事,表扬了这位乡村实干家。
刘圈对于农民眷恋故土眷恋家园的心情非常理解,所以他认为在搬迁工作中一些人有怨气,甚至出现了过激言行都在所难免。要做人民的公务员就要有“难也作了,骂也落了”的思想准备,如果你做的事确实是为人民好为群众好,那你自然就会“乐在其中”了。
原登封市政协副主席王万青当年也担任了少林景区拆迁建设指挥部的副指挥长,他分管办公室的工作。因为所有的文件都要经他审改,所有的布告都要由他把关发布,所以被人称为“王布告”。回想起在指挥部战斗的那些日日夜夜,这位“王布告”感叹地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发文件发布告就是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我发的那些布告,都是为了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都是为了老百姓好啊。
在登封市,有一批像刘圈和王万青这样既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又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干部。他们虽然老骥伏枥,可是在2008年申遗进入“百日攻坚”的关键时刻,他们都听从党的召唤挺身而出,重新披挂上阵,为登封申遗无怨无悔地发挥了自己的一份余热。
群众有时并不理解政府对他们根本利益的关心,甚至会本能地产生一种对抗情绪和逃避的心理。“少林小区”落成之后,要安置拆迁户进新房了,一部分群众却避离登封,向政府提出新的入住要求。此时,分包拆迁户的局委又不辞辛苦地四处打问查找,奔赴外地将这些群众请回来。耐心细致地再做思想工作,尽量解决他们的困难。当拆迁户入住小区的时候,分包局委的同志们还帮助他们搬家,为他们贴红对联放鞭炮,像办喜事一样庆祝他们开开心心地搬进新居。
经过整治之后的少林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按照2002年9月原国家建设部批复、由清华大学规划设计的景区设计方案,登封市投资1100多万元完成了一期绿化工程。景区内新栽植了2000余株银杏、国槐、油松、辛夷、枫树、大叶女贞、樱花、桂花等大中型树木,另外还栽种了竹子23600株。景区的旅游主干道两侧绿树掩映,郁郁葱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谐相合,绿化、彩化和美化相辅相成。景区内处处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
景区内城市化、商业化的问题已经彻底消除。在景区的入口处,政府投资8000万元修建了游客管理中心和大型生态停车场,解决了景区内交通混乱、人群喧闹拥挤的现象。在完成了少林景区拆迁整治工程的2004年第一季度,景区接待了中外游客14?郾1万人,实现门票收入达557万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1万多人,比2002年同期增长4万多人。仅2004年农历大年初一当天就接待了游客3?郾5万人,是2003年同期的3倍多。其中,接待境外游客近万人,与2002年和2003年同期相比,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国内外许多新闻媒体对少林景区的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外游客对少林新景更是大为赞赏。登封市委市政府在2000年至2003年对少林景区开展的这两次环境整治,是2009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和前奏。如果没有前面的这场艰难的胜利,很难想象后来的申遗能够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