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申遗的“三剑客”之一常松木,是登封的文状元。
称常松木为文状元,有两层含义。其一,常松木1987年参加高考,一举夺得登封高考文科总分第一名,是名副其实的状元郎。其二,常松木笔头过硬,著作颇丰,他担任着登封市文联的副主席和登封市作家协会的主席,是登封市文学圈的领军人物。
常松木是嵩山沟里长大的孩子,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很紧巴。常松木要经常帮家里干活,但他上小学时的功课却总是排在班上的前几名。后来他去君召乡初级中学读书,学校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住校生都是“寝教合一”,白天在教室上课,晚上把课桌拉到一块儿,就是睡觉的床了。在这所条件简陋的学校学习了3年,常松木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登封最拔尖的高中——登封一中。学校离常松木的家有60多里地,坐汽车要买8毛钱的车票。常松木掏不起车票钱,周末同学们都回家去了,他就呆在学校里读书。
从村小学和乡初中读出来的孩子,数理化基础差。进入高二之后,常松木才在班里崭露头角。历史、地理、政治这些文科都是他的强项,每次大考之后,他几乎都能得到奖学金。最高的奖学金是10块钱,这就足够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高考之前,常松木发现了一个复习功课的好去处,那就是学校教工楼顶层上一个废弃的大铁罐。虽然天气炎热,但是那里不会受到任何干扰。于是常松木就每天抱着书本钻进去,把它当成复习功课的洞天福地。
高考发榜了,铁罐里熬出来的苦孩子居然成了全县文科的状元郎。
热爱嵩山的常松木大学毕业之后,回到登封教学。嵩山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嵩山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从小就熏陶着他、濡染着他,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常松木任教的学校就在观星台的附近,他时常在观星台那古老的院子里徘徊,独自沉浸在思古的幽情里。他把那些古碑擦擦抹抹,将上面的字一个一个地抄记下来,然后又向观星台的工作人员询问、学习。半年之后,他居然编写出了一本书《观星台》。
清代景冬旸著有《说嵩》一书,是关于嵩山文化的珍贵资料。常松木在一位老同志那儿见到了油印本,一套十本,看上去非常厚。常松木借过来,一本一本地抄好了,留在身边反复研读。
登封市公选公务员的时候,常松木参加了考试。经过笔试和面试之后,他再次以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胜出。就这样,常松木被分配到登封市文联担任了副主席的职务。
在这个全市文化艺术界的领导岗位上,常松木干得有声有色。他创办了《嵩山风》文学刊物,为登封市培养了一批小说、诗歌、散文作者。他组织了美术、书法、摄影等很多文化活动,让登封市的各类艺术人才得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作为登封市的笔杆子,常松木年年都被市里抽出去搞中心工作,他还时常被登封市政协借过去帮忙。帮着帮着,常松木就成了登封市政协文史委的主任,并且担任了嵩山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这位醉心嵩山文化的笔杆子,编著出版的书目开列起来已经有了一大长串:《历代名人与嵩山》,《古韵——中国嵩山历史建筑群》,《大禹与嵩山》,《嵩岳烟雨》,《钟情嵩山》……
2002年10月,常松木曾经被市政府抽出来,和吕宏军、宫嵩涛一起做申遗的前期准备。2007年7月22日下午,常松木忽然接到吕宏军电话,告诉他吴福民市长点将,要他和吕宏军、宫嵩涛一起赶到郑州参加申遗文本的编写工作。当时,常松木身在四川的北川县,正参加全国大禹文化研讨会。接此通知,常松木匆匆动身,从北川直接赶往了郑州。
7月25日,常松木和宫嵩涛、吕宏军一起坐在了郑州嵩山饭店的那间会议室里。这个由郑州市文物局召开的嵩山申遗文本编制的讨论会和动员会,请来了许多专家和学者。原河南省古建所所长张家泰发言时的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常松木。
张家泰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人保护文物的轶事。北平解放前夕,中共领导人曾经秘密派出代表,去北平城内拜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请他提供全国古建筑方面的文物资料,以避免它们毁于战火。当时,梁思成先生开列出了一份需要重点保护的文物建筑清单,以供解放军进军作战时参考使用。这份清单在建国后得以刊行,定名为《全国建筑文物简目》。
在这份清单中,河南省所占重点保护文物最多,计有69处。随后依次排名为:陕西44处,四川59处,北京33处。而在河南省的69处重点保护文物中,仅仅登封就拥有23处,整整占据了河南重点保护文物的三分之一!
梁思成先生又在这些列出的重点文物中以加圈来强调文物的重中之重。被加画的圈数越多,其价值就越高越珍贵。登封此次申遗的古建筑群中,汉三阙、嵩岳寺塔、净藏禅师塔、初祖庵大殿、观星台及周公测景台都曾被梁思成先生加画了三个圈圈。
由此可知,登封此次申遗的古建筑群在中国的重点文物古遗中,居于何等位置!
常松木听到这里,不由得生出感慨:“不识嵩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祖先留下了如此丰厚的遗产,作为嵩山的子孙,自己一定要把申遗文本写好,绝不能愧对祖先。
按照上级的分工,常松木负责撰写遗产的描述和历史沿革部分。他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准确地表述这些历史建筑的价值。在他苦思冥想难以落笔之时,忽然想到张家泰老师在讨论会上的提议,申遗文本应该把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对这些古建筑的评价写进去。常松木心里蓦地一亮,对呀,这两位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级人物的评价是最有分量的,文本可以依托大师们的观点进一步展开和阐发。
常松木在互联网上查到一个重要的信息,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曾经在1936年5月14日至6月29日,到登封进行过古建筑文物考察,并且撰写了《河南古建筑调查笔记》。然而遗憾的是,刘敦桢先生在70年前撰写的这个调查笔记无法在互联网上查到。想来想去,常松木就想到了中国先秦史学会网站的负责人刘顺超先生,他是常松木在北川参加全国大禹文化研讨会时结识的新朋友。刘顺超先生既是一位博古通今的饱学之士,又谙熟当代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向他求助或许能有所收获。
常松木与刘顺超先生电话联系,刘先生笑着说,他的书架上就有《刘敦桢文集》。刘顺超先生在文集里查到了常松木需要的《河南古建筑调查笔记》,他用相机拍照之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常松木。得到这篇珍贵的文章,常松木十分感激,刘顺超先生却回答说:“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唯愿嵩山申遗早日成功!”
常松木参照大师们的学术观点,再充分调动自己长期研究嵩山文化的积累,开始紧张地投入文本的编写。连续5个工作日,他足不出户,废寝忘食,终于如期交上了初稿。
接下来,是反复地讨论,反复地修改。为了落实一个数据,为了查找一则确凿的文献记载,常松木常常通宵难眠。《登封县志》《少林寺志》《嵩岳庙志》《嵩阳书院志》《二十四史》……常松木不知道翻阅了多少古籍和文献资料。40多天的苦战,13次认真修改,申遗文本终于被国家文物局认可。
在此期间,登封的小贼似乎知道男主人不在家中,竟然三次进入常松木的家里行窃。常松木的妻子给丈夫打电话时,禁不住放声大哭。常松木在郑州分身无术,只能好言相慰。
完成了在郑州的任务,常松木回到登封之后就被抽调到登封市申遗办的秘书组工作。在此之前,上级交办的《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知识读本》的编印工作久拖未成,常松木接手后,迅速调整此书的章节结构,进一步充实相关资料,用了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就编印成册,很快发放到了各个单位,及时地配合了申遗的宣传工作。
除此之外,常松木还指导老干部志愿者嵩山文化宣传队搜集与申遗相关的民间故事,编排申遗宣传节目,在太室山广场、嵩阳书院广场演出,并为队员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服务。他还利用各种业余时间到新登集团、中岳办事处、老干部大学、嵩山文化宣传队宣传申遗知识,讲解“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文化价值等。
常松木将搜集到的几十篇研究“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学术论文编辑成了《嵩山文化》嵩山历史建筑群研究专辑,使人们对“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他参与组织了登封市文联举办的申遗书画展,指导登封市作协举办申遗征文展,并编辑了《嵩山风》申遗专辑。
他协助举办了开封老年书画家协会、北京翰苑书画院的嵩山申遗采风活动,并且参与了《圣山艺海——申遗书画展作品集》的编辑工作。
……
登封市申遗工作全面启动后,常松木被抽调到申遗指挥部档案组工作,担任档案组副组长,负责档案组的日常工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档案建设是申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专家到登封验收的必看项目。常松木为申遗的档案建设,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