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岳太室山的峻极峰下,古木掩映,溪涧绕墙,别有一番静寂的幽韵。
嵩阳书院始建于公元484年(北魏太和八年),原本叫嵩阳寺,是佛徒聚集之处。公元605—618年(隋炀帝大业年间),改名嵩阳观,为道教所用。唐高宗和武则天两次嵩山之行,均以嵩阳观为其行宫。
公元955年(后周显德二年),周世宗改嵩阳观为太乙书院,修建了藏书楼和斋房,使其变成了儒学之地。公元997年(宋至道三年),太乙书院更名为太室书院。公元1035年(宋景祐二年),宋仁宗赵祯重修书院,并赐额将其改名为嵩阳书院。程颢、程颐两位理学大师及其他名儒在此讲学,使得嵩阳书院遐迩闻名,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现存的嵩阳书院大体上保持了清代的建筑格局,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着书院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藏书楼共计五进代表性建筑,中轴线两侧建有各式配房,整个书院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嵩阳书院的布局形式和建筑特点体现着中国传统书院的风格和规制,建筑物大多为硬山卷棚布瓦顶,体量适中,古朴素雅,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标本。
嵩阳书院的古木古碑均为存世珍品,其中的汉封将军柏经过林业专家鉴定,树龄已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古的柏树。公元前110年(西汉元封六年),汉武帝刘彻封禅中岳,曾到此巡游。他看到三株柏树极其高大葳蕤,赞叹之余便将它们一一封做将军。明末大书法家王铎有诗:“嵩阳观外柏三株,汉帝遗封今记无?翠霭尚留龙驭远,青天时有鹤群呼。年深饱历风霜色,世渺全荒玉检符。欲问兴亡千载事,不知人代几荣枯。”(《游嵩阳院观汉封三柏》)
刻立于公元535年(东魏天平二年)的中岳嵩阳寺碑是当时雕刻与书法的巅峰之作,碑首雕有六条盘龙,碑的上部雕有大佛小佛。碑的下半部用八分隶书撰刻着碑文,其书法被誉为“汉后唐前隶书之冠”。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公元744年(唐天宝三年),此碑高达9?郾02米,宽2?郾04米,厚0?郾26米,重达80余吨,是嵩山地区最大的碑刻。碑身装饰浮雕极为精美,碑文由李林甫撰写,唐代大书法家徐浩隶书。古建筑学权威对此碑的评价为:“……嵩阳书院圣德感应颂碑,碑顶镌双龙宝珠,为唐碑罕见之例。清北海琼岛春萌及碧云寺诸碑,殆俱以此碑为圭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