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独傲天下嵩岳寺塔(1 / 1)

天地之中 杨东明 495 字 1个月前

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的嵩岳寺塔,它坐落于登封市西北六公里的嵩山南麓嵩岳寺内。

嵩岳寺原为北魏宣武帝的离宫,有凤阳殿、八极殿等殿宇。公元520年(孝明帝正光元年)舍宫建寺,称闲居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改为嵩岳寺。唐代高宗、武后游嵩山时曾经以寺为行宫,并造无量寿殿。自金代之后,嵩岳寺渐渐衰败,辉煌的殿宇都已毁坏,只有嵩岳寺塔独存于世。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也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国人将印度覆钵式塔体改变为中国传统的楼阁式,于是就产生了带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风格各异、繁复多姿的楼阁式佛塔。

在佛教兴盛的北魏时期修建的嵩岳寺塔,是中国式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在佛塔的类型方面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的意义。嵩岳寺塔有着十五层密叠式重檐,整体轮廓以柔和的抛物线组成,既轻盈秀美,又刚劲魁伟。这种创意来自中国传统的重楼式建筑。

嵩岳寺塔整个塔身建造在0?郾85米高的台基上,以叠涩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角上砌有倚柱,倚柱之头雕饰着火焰和垂莲柱。柱脚是莲瓣形状的柱础。在塔身的四个正面修造了上下贯通的塔门,在门的上方是半圆形的拱券,拱券上又制作了尖形的券面装饰。其余八面的上段,砌造有单层方塔形的壁龛。这些壁龛均以精美的壶门和狮子型浮雕作为装饰。整座佛塔生动而具象地反映了西方和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无声地言说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

嵩岳寺塔在地基选址上独具匠心,它依靠着坚固的山崖,地质坚硬稳固,能有效地减弱地震等灾害对建筑物的冲击。塔体三面环山,山体是抵御风雨的屏障,屏蔽了西北风对塔身的危害。

嵩岳寺塔的结构方式为高层筒体,其设计严谨而精细,与现代高层筒体建筑物的结构原理相契合,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物。塔壁宽厚墩实,砌造方式科学合理,足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压力。

嵩岳寺塔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别出心裁,塔身的青砖是用嵩山优质泉水和黏土烧制而成,不但细腻坚硬,而且耐压耐腐蚀。砖层之间的黏合材料采用的是糯米浆汁与黄黏土的搅拌物,固化后粘结度极高,在世界建筑材料史上堪称一绝。塔身外壁上刷敷着厚实的白色灰皮,不但具有美观的装饰效果,而且可以防止雨雪渗入塔体,对塔体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

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筒体式建筑。虽然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塔体仍旧巍然屹立,其在古建筑科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